有哪些高校博士毕业采用末尾淘汰制?

蒋丽琴


笔者博士已经毕业,最近对博士院校了解的不算细致。

就我印象中,2012年浙江大学等9校试点采用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度的,也就部分顶尖名校敢这么操作。后续到底如何,还真没关注过~

稍微差点的学校,博士名额虽然少,但想找几个合适的学生读博也难。这不经常有硕士生的导师(博导)鼓励自己的硕士选择直博、硕博连读嘛。博士本来就宽进严出,再来个末位淘汰,熬几年不给学位,怕是读博的人会少一半。

不止博士,国内部分大学的硕士也有试点采用末位淘汰,效果不是太好。说句实话,我国的学科分类太多太细致,同学科不同方向差异很大,比如笔者所在的环境工程中矿山修复方向(土),和其他水污染处理(水)、大气污染治理(气)等方向成果发表文章的期刊存在的不小差异。一个学科1年也就8-10个博士,硬是把不同方向的学生毕业论文、发表的科研成果一起对比很难,毕竟几个人也无法细分到不同的方向。比如,18年学科某方向就招2个博士,总不能这2个人比较(读5年的和3年的比较也是个难题,成果/年份?),必须淘汰一个吧。所以只能在多指标整体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不同方向的权重指数,这可是个细致长久的工作,等名校试行出经验。

说回前面的博士学位末位淘汰,有个最大的干扰是导师的影响力。一个大牛导师的学生,论文答辩的时候大牛坐在那边听着,各个邀请来的专家教授怎么打个低分呢。换句话说,你今年打个低分,明年人家都不邀请你来参加答辩啦。千万别说是不记名,这个都懂的。这个就容易产生某个普通导师的学生很优秀很努力,可是最后得分却很低的情况,容易失去公平。如果随机分配专家参加某学生的答辩,只要是同领域的都是熟人(读博的都知道,小圈子内就是这些人),不同领域的他不是太懂,打分时也难准确无误,毕竟关系一个博士的一生。

笔者觉得以目前的基础,全面采用末位淘汰机制比较难,但是淘汰机制必须一直存在。博士的科研成果不符合最基本的条件,或预审、送审、答辩过程不达标,都无法获得博士学位。

这是个人的一点浅见,不一定对,轻喷,谢谢~


帅小西De


所谓博士生淘汰制度是近十年来才逐步开始,没有大面积实施。目前,中国博士生数量全世界第一。近年,尤其是985大学逐步开始管控博士生培养质量,在985大学读博士,没有那么容易了。相比较而言,理工科比文科更难毕业。所以,一般在985大学读博士的,压力都比较大。

某所985大学十年时间,平均每年毕不了业的博士占16%,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一般而言,博士生是三年制,但不是说三年博士肯定能毕业。这所985大学十年博士生平均毕业年限是5.2年。

博士兑水现象见怪不怪了,文科比理工科更水一些。但随着世界一流建设成为热词,人才培养的质量逐步开始严格起来。 大学里有个段子,没有毕业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但现在很多重点大学博士生是宽进严出的。

读博士之前,一定要问清自己,是否真的对某个专业领域感兴趣,是否真想做科研,自己有没有耐心和时间读完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