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立長不立賢是爲什麼呢?其實一句老古話早就給出了答案

立嫡長子是最穩妥的方案。古人云:“國之神器不可以示人”,直白的說就是王(皇)位繼承權必須具有不可置疑的正統性,不能交給人議論。因為在古代,皇位的利益和誘惑太大了,為了這麼大的利益,願意鋌而走險的人太多了。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一件事:一個人懷裡抱著一塊金子在市集上走,大家不會去搶;但是一隻兔子從城門邊跑過,會有上百人一起追。為什麼?因為金子的歸屬很明確,但兔子的歸屬未定。

古代立長不立賢是為什麼呢?其實一句老古話早就給出了答案

所以,防止人覬覦皇位最好的辦法就是早早的明確其歸屬。最好是通過一個極具剛性的且公認的規矩給定下來,這樣誰都不會再去起歪心思了。而要明確歸屬,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公認的,無可辯駁的標準。而“嫡長子”就是一個非常明確而且客觀的標準,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誰也沒辦法質疑。例如漢惠帝是劉邦的嫡長子,這事兒盡人皆知,立他當皇帝誰也說不出反對的理由,皇位的傳承也因此毫無異議(哪怕劉邦本人更鐘情於劉如意)。

古代立長不立賢是為什麼呢?其實一句老古話早就給出了答案

而“賢”與“不賢”就是一個很主觀,很容易造成分歧的標準。例如,曹植和曹丕誰更賢?大家爭到今天都沒個結果。關於立嫡長子還是立賢的爭論,其實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清朝都從未停止過。從總的趨勢來看,立嫡長子是最穩健的方式,尤其是皇子數量比較多的時候,嫡長子一旦坐上皇位,一切都塵埃落定,任何反對者都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國家也因此能夠迅速的穩定下來,避免戰亂的發生。

古代立長不立賢是為什麼呢?其實一句老古話早就給出了答案

而立賢往往是比較冒險的決定,這需要老皇帝有絕對的信心掌握局勢,也需要新皇帝能夠有充分的準備面對失意者的反撲。康熙末年九龍奪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太子沒倒的時候,其他阿哥們最多也只敢暗地裡使壞,誰也不敢公開質疑太子繼位的合法性;可是一旦太子倒了,所有的牛鬼蛇神都跳到了檯面上,甚至在雍正即位以後還有大量的經久不衰的流言,幾個皇子也一直耿耿於懷。說到底,如果皇位的歸屬靠的是“賢”,那麼認為自己更“賢”的皇子是絕不會服氣的。而這就是國家動亂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