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国画中家乡山水,带着诗一般的美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国画中家乡山水,带着诗一般的美

《山明溪净》69*69cm

作者:王跃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诗句描绘了傍晚时山间的景色,而王跃奎《山明溪净》则展现出白天山中的清新与秀丽,表达出了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山明溪净》中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突破传统的藩篱,拥有充满诗意般的意境。作者巧妙地把塞尚、高更、梵高等西方印象派大师的色彩融入到中国画中,结合得悄无声息,十分协调。在造型观念上大量使用块面造型,一改传统绘画的纯线造型;在材料上大量使用色彩,一改传统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媒介;在笔墨肌理上,保留了水墨的笔触美与层次美,引入了色彩的肌理美、色阶美与色调美。以线写意,以色写境。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国画中家乡山水,带着诗一般的美

《夷山纪游图》75*39

作者:盛寿永(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重彩画研究会理事,《美术中国》杂志主编)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在意境的追求上就极力强调绘画的空灵、强调神似。画面中高山峻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表现为自然造化的生命气韵,呈现出如诗意般的审美趣味。

山脉从左向右起始,苍青色的起伏群山,像大海的波涛,无穷无尽地延伸到遥远的天尽头,消失在那云雾迷漫的深处。眼前的山粗犷而冷峻,令人感到一种刚正不阿、力争上游的质朴美,如一首深邃的诗。《夷山纪游图》构图复杂,但皴法简洁,晕染在似与不似间显得飘渺而神秘,画面是作者身临其境后所创作的,每一个笔触与每一处的晕染都生动而真实。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国画中家乡山水,带着诗一般的美

《月是故乡明》69*138cm

作者:吕大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都博物馆画院执行副院长)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诗诉说着因战乱而背井离乡的悲凉,而吕大江则以丰富的笔墨来讲述着久别家乡的思乡之苦。画面上没有过去的石板房、旧窑洞,改而描绘为白墙红瓦,好一派社会主义农村的新景象。作者殷切期望通过人民的不断努力,自己的家乡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吕大江创作的画作恋乡之情多有流露,《月是故乡明》构图大胆,用笔繁密,着色淡雅。画面适当的地方留白,不仅表现出天空,而且表达出云雾缠绕在山中的场景,使画面满而不死。通过写景生情,进而再把这情思融会在景中,使之情景交融。用笔上,作者采用勾勒、皴擦、点染,多用点线。线有粗细、长短、干湿之分,点有大小、浓淡、疏密区别,使其达到密而不塞,繁而不乱。画面可谓浑厚华滋、气韵生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