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樹下長的都是「荔枝菌」?從化近半個月12人被毒菇放倒

有約君說

近期高溫多雨、氣候溼潤,正是菌類生長旺盛期,也是蘑菇中毒的高發季節,食安部門多次過媒體呼籲市民勿採食野生蘑菇,而蘑菇中毒事件依然時有發生。時下又是從化荔枝大量上市之時,市民竟把荔枝樹下雨後新發的野生蘑菇當成可食用的“荔枝菌”採去吃掉,結果吃出事了。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在半個月內陸續接診了12名因採食“毒蘑菇”而中毒的病人,專家再次提醒,對於野生蘑菇,最好是不採不食,以防中毒。

兩家人同乘救護車入院

近日,從化區鰲頭鎮的部分村民發現,荔枝園中長出了大量形似荔枝菌的菌菇。21歲的小胡在荔枝園的魚塘邊採摘了大量的“荔枝菌”,當晚與父母和爺爺食用後半小時均陸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和頭暈症狀,送往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診治。

“往年採摘食用都沒事,上次暴雨過後荔枝林和竹林中長了很多菌菇,我就採回來吃了。”小胡說,很多村民都參與了近期的採摘,而他們對荔枝菌的辨認,只是長輩的“經驗傳授”,因荔枝菌與近江粉褶蕈外形有一定相似之處,造成辨識不清導致多人誤食中毒。

右圖:從化胡先生一家食用的近江粉褶蕈

左圖:荔枝菌

荔枝树下长的都是“荔枝菌”?从化近半个月12人被毒菇放倒
荔枝树下长的都是“荔枝菌”?从化近半个月12人被毒菇放倒

記者從南醫五院瞭解到,在小胡一家乘坐的救護車上,同樣還有另外一家三口人因誤食了“荔枝菌”中毒。兩家之間的距離間隔七八公里。根據院方上報的信息,事發的兩戶家庭,一戶為4人中毒,3男1女,從化區鰲頭鎮白石村人;另一戶3人,2男1女,從化區鰲頭鎮汾水村,中毒人員都是成年人。隨後,根據疾控部門建議,7名患者都被轉送至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進行專門救治。

據悉,就在兩家人齊齊出事後次日,南醫五院又分別收治了另外3名蘑菇中毒者;上月15日、19日也連續有兩名中年婦女中招入院。

憑經驗採摘食用蘑菇釀禍

據南醫五院消化內科主任劉發全介紹,涉事的兩家人吃的不是真正的荔枝菌,而是有毒的近江粉褶蕈,這種菌在食用5 ~10分鐘後即可引起嚴重的胃腸型中毒及一定的神經型中毒症狀,感到噁心、嘔吐、腹瀉、嚴重頭痛、口乾、乏力等。

“每年在野生蘑菇生長的春夏季節,都會接收到誤食毒蘑菇中毒的病人,並常以家庭為單位集體中毒。每個病人都會說,往年同樣這麼吃都沒有出現問題。但在僅憑經驗採摘食用的情況下,誤食風險極高。”

劉發全表示,蘑菇的形態辨認主要通過觀察菌蓋、條紋、菌褶、菌柄、菌托等,有些更需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分辨,非專業人士憑藉經驗和野生菌菇的形狀很難準確辨識其是否可以食用。

發現誤食中毒應及時催吐

劉發全稱,不僅近江粉褶蕈,近年廣東引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的鉛綠褶菇和常見誤食致死的白毒傘也有可能被誤認為荔枝菌。

荔枝树下长的都是“荔枝菌”?从化近半个月12人被毒菇放倒荔枝树下长的都是“荔枝菌”?从化近半个月12人被毒菇放倒

鉛綠褶菇(左)和白毒傘(右)

荔枝树下长的都是“荔枝菌”?从化近半个月12人被毒菇放倒

荔枝菌(上圖)實際上是雞樅屬的種類,有細長的假根,但近江粉褶蕈的菌柄則是圓柱形,上下幾乎一樣粗大。荔枝菌其實不只出現在荔枝樹下,事實上它是與白蟻窩共生的,可能是在荔枝成熟季節最常見,所以就被命名成了荔枝菌。

他提醒,村民不要隨便採摘食用野生的蘑菇,避免誤食毒蘑菇。此外,在出現食物中毒症狀後應及時催吐,多喝水,並及時送往醫院洗胃。

鑑別毒蘑菇最好方法

是不去鑑別

如何鑑別蘑菇是否有毒?醫生表示,對於人們來說“無招勝有招”,最好的鑑別方法就是不去鑑別。也就是說,壓根就不要有采食野生毒蘑菇的念頭。千萬別嘗試憑經驗或者網絡傳言去鑑別蘑菇是否有毒。

目前全國明確知道有毒的蘑菇有400多種,更多的還不為人所認識,即便專家都要藉助儀器設備判別。有些新的毒蘑菇物種甚至是因為發生中毒事件才被發現的。

發現身邊人蘑菇中毒怎麼辦?

1. 催吐。

立刻飲用大量的溫開水或淡鹽水,然後採取催吐措施,以儘量減少毒素的吸收。

2.發生毒蘑菇輕微中毒症狀也應立即到正規醫院救治。

因為消化道出現的症狀可能很短暫,並在1~2小時後能得以緩解,但內臟損害和溶血反應可在6小時或更長時間後發生。

3.最好攜帶剩餘蘑菇樣品去醫院,以備進一步診斷治療。

不同的蘑菇中毒類型不同,相應的治療方法也會有差異。

文:廣州日報本媒體記者 周潔瑩 通訊員 徐智君攝影報道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

有約君猜

你可能還想看以下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