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树下长的都是“荔枝菌”?从化近半个月12人被毒菇放倒

有约君说

近期高温多雨、气候湿润,正是菌类生长旺盛期,也是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食安部门多次过媒体呼吁市民勿采食野生蘑菇,而蘑菇中毒事件依然时有发生。时下又是从化荔枝大量上市之时,市民竟把荔枝树下雨后新发的野生蘑菇当成可食用的“荔枝菌”采去吃掉,结果吃出事了。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在半个月内陆续接诊了12名因采食“毒蘑菇”而中毒的病人,专家再次提醒,对于野生蘑菇,最好是不采不食,以防中毒。

两家人同乘救护车入院

近日,从化区鳌头镇的部分村民发现,荔枝园中长出了大量形似荔枝菌的菌菇。21岁的小胡在荔枝园的鱼塘边采摘了大量的“荔枝菌”,当晚与父母和爷爷食用后半小时均陆续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头晕症状,送往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诊治。

“往年采摘食用都没事,上次暴雨过后荔枝林和竹林中长了很多菌菇,我就采回来吃了。”小胡说,很多村民都参与了近期的采摘,而他们对荔枝菌的辨认,只是长辈的“经验传授”,因荔枝菌与近江粉褶蕈外形有一定相似之处,造成辨识不清导致多人误食中毒。

右图:从化胡先生一家食用的近江粉褶蕈

左图:荔枝菌

荔枝树下长的都是“荔枝菌”?从化近半个月12人被毒菇放倒
荔枝树下长的都是“荔枝菌”?从化近半个月12人被毒菇放倒

记者从南医五院了解到,在小胡一家乘坐的救护车上,同样还有另外一家三口人因误食了“荔枝菌”中毒。两家之间的距离间隔七八公里。根据院方上报的信息,事发的两户家庭,一户为4人中毒,3男1女,从化区鳌头镇白石村人;另一户3人,2男1女,从化区鳌头镇汾水村,中毒人员都是成年人。随后,根据疾控部门建议,7名患者都被转送至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进行专门救治。

据悉,就在两家人齐齐出事后次日,南医五院又分别收治了另外3名蘑菇中毒者;上月15日、19日也连续有两名中年妇女中招入院。

凭经验采摘食用蘑菇酿祸

据南医五院消化内科主任刘发全介绍,涉事的两家人吃的不是真正的荔枝菌,而是有毒的近江粉褶蕈,这种菌在食用5 ~10分钟后即可引起严重的胃肠型中毒及一定的神经型中毒症状,感到恶心、呕吐、腹泻、严重头痛、口干、乏力等。

“每年在野生蘑菇生长的春夏季节,都会接收到误食毒蘑菇中毒的病人,并常以家庭为单位集体中毒。每个病人都会说,往年同样这么吃都没有出现问题。但在仅凭经验采摘食用的情况下,误食风险极高。”

刘发全表示,蘑菇的形态辨认主要通过观察菌盖、条纹、菌褶、菌柄、菌托等,有些更需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分辨,非专业人士凭借经验和野生菌菇的形状很难准确辨识其是否可以食用。

发现误食中毒应及时催吐

刘发全称,不仅近江粉褶蕈,近年广东引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的铅绿褶菇和常见误食致死的白毒伞也有可能被误认为荔枝菌。

荔枝树下长的都是“荔枝菌”?从化近半个月12人被毒菇放倒荔枝树下长的都是“荔枝菌”?从化近半个月12人被毒菇放倒

铅绿褶菇(左)和白毒伞(右)

荔枝树下长的都是“荔枝菌”?从化近半个月12人被毒菇放倒

荔枝菌(上图)实际上是鸡枞属的种类,有细长的假根,但近江粉褶蕈的菌柄则是圆柱形,上下几乎一样粗大。荔枝菌其实不只出现在荔枝树下,事实上它是与白蚁窝共生的,可能是在荔枝成熟季节最常见,所以就被命名成了荔枝菌。

他提醒,村民不要随便采摘食用野生的蘑菇,避免误食毒蘑菇。此外,在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后应及时催吐,多喝水,并及时送往医院洗胃。

鉴别毒蘑菇最好方法

是不去鉴别

如何鉴别蘑菇是否有毒?医生表示,对于人们来说“无招胜有招”,最好的鉴别方法就是不去鉴别。也就是说,压根就不要有采食野生毒蘑菇的念头。千万别尝试凭经验或者网络传言去鉴别蘑菇是否有毒。

目前全国明确知道有毒的蘑菇有400多种,更多的还不为人所认识,即便专家都要借助仪器设备判别。有些新的毒蘑菇物种甚至是因为发生中毒事件才被发现的。

发现身边人蘑菇中毒怎么办?

1. 催吐。

立刻饮用大量的温开水或淡盐水,然后采取催吐措施,以尽量减少毒素的吸收。

2.发生毒蘑菇轻微中毒症状也应立即到正规医院救治。

因为消化道出现的症状可能很短暂,并在1~2小时后能得以缓解,但内脏损害和溶血反应可在6小时或更长时间后发生。

3.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去医院,以备进一步诊断治疗。

不同的蘑菇中毒类型不同,相应的治疗方法也会有差异。

文:广州日报本媒体记者 周洁莹 通讯员 徐智君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出品

有约君猜

你可能还想看以下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