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以靜求成,解讀儒家自省修己的經典案例

曾國藩不止一次說過,“神明則如日之升,身體則如鼎之鎮!“這就是曾國藩的以靜求成的修己之道。主靜一詞來自,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對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曾國藩的以靜求成,解讀儒家自省修己的經典案例

理學家的主靜一說,自然有其侷限 性,甚至有些理論的支持觀點都是錯誤的。周敦頤認為人的天性本是靜的,後來因為染上了慾望,就亂了。明朝的理學大師朱熹,更進一步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本意是保存真相,消滅人慾望的干擾,才是學習和創業的良途。可是後來被人誤解了,變成了另類的禁慾理論,這都是儒學 在傳播中,必然會遇到的磨難。

曾國藩的以靜求成,解讀儒家自省修己的經典案例

其實,無論是周敦頤還是朱熹,都主張明理見性,解除私慾的矇蔽,看到自己的真實面貌,體悟到天地之理。根源都是來自《禮記·樂記》:"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

曾國藩的見解更加不同,曾國藩是一個行動家。道光22年,曾國藩有這樣的描述,“心靜到了極致,身體已經忘卻,應該沒有一絲雜念,就像昆蟲破繭而出!”如果從字面上看,有些像佛教的入定禪。其實,還是有區別的,曾國藩面臨巨大的壓力,四周都是算計他的人,他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主靜,放棄一切主觀成見,走出這個局,讓自己成為局外人,思考的更全面客觀。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別人的陷阱。

曾國藩的以靜求成,解讀儒家自省修己的經典案例

曾國藩的以靜求成,解讀儒家自省修己的經典案例,也許有很多不到之處,希望大家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