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寒到哈佛女孩劉亦婷,中國教育的得與失

從韓寒到哈佛女孩劉亦婷,中國教育的得與失

-壹-

就在前幾天,剛剛在微博上做完訪談的韓寒發了一篇文章,叫《我所理解的教育》。截止到我下定決心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這篇文章已經閱讀量破1060萬,各類公眾號也的開始累牘連篇地評論這篇文章。但是鮮有人提及,在這篇文章之前幾分鐘,韓寒也發佈了一篇內容相同,但標題是《留給你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不到1分鐘,韓寒刪除了這篇文章,改了個名字——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這篇《我所理解的教育》。

印象裡,這也是韓寒自從棄筆從影之後第一次發表長篇的文章來論述自己的觀點。

而這第一次,就指明瞭教育。

在韓寒的年輕時候,曾經出過一篇文章合集——《零下一度》,在《零下一度》裡,韓寒說:我去買個菜難道還得學微積分嗎?

事實上,早在韓寒出版了小說《三重門》之後,央視就做過一期《對話》節目。邀請到韓寒和兩位專家學者,來到現場聊一聊韓寒的教育問題。

這段視頻到現在網上依然有原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

當時參加對話的嘉賓有兩位,一位是中國社科院的研究院陳曉明,一位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永明。

但如果仔細去看這段視頻不難發現,雖然節目的內容叫《對話》,但是節目裡的嘉賓和觀眾顯然是做好了批判韓寒的角度去的,絲毫沒有平等對話的意思。因此,不妨把節目的名字稍作調整,叫韓寒舌戰群儒或許更合適。

整個節目有五十幾分鍾,在這五十幾分鍾裡,大家都是圍繞韓寒出版小說然後退學的對錯(當然大部分是錯)去討論的。在這其中,依然有兩端對話非常有意思,我節選出來給大家看:

第一段是一個觀眾的發問,韓寒覺得學文學不一定要在大學裡,而這位觀眾覺得大學最重要的是一個人文氣息的薰陶。而對此,韓寒的答覆是:我不需要生活在裡面也能獲得薰陶:

從韓寒到哈佛女孩劉亦婷,中國教育的得與失

注意看這位觀眾的表情

而第二段則是韓寒對於當時現有教育制度的一個質疑,在嘉賓們提出了一個和韓寒一樣在音樂方面有非常天賦的女孩子,在學校裡獲得良好教育的例子之後,韓寒是這麼說的:

從韓寒到哈佛女孩劉亦婷,中國教育的得與失

在這裡面,韓寒提出了他的觀點:“全面發展,全面平庸”。這也是對當時的中國教育的一種質疑。

在長達五十幾分鐘的對話節目裡,言辭比我截取的這兩段激烈的部分比比皆是。甚至後來,再有人回顧這段視頻的時候說到:

忽然很心疼當時的韓寒,他當時才16歲,就要面臨這麼多的非議和詰難。

而韓寒,這個執意留著長髮,出身在上海郊區的少年卻在那個時候毅然站到了教育制度與全世界的反面。這個舉動在當時被打上了叛逆和不知好歹的標籤。家長們嘆息,專家們謾罵,在當時,甚至有一段時間《三重門》這本書被當時的中學老師家長視為毒草和禁書,不允許學生們購買和閱讀。更多的學生卻在心裡暗自景仰,把韓寒當做他們的精神領袖。

是的,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在這次節目之後,整個社會對於韓寒的口誅筆伐和諄諄教誨仍未停止。在韓寒出版了他的第二本書《零下一度》時,出版社甚至迫於社會壓力,找了一位文學界的前輩在書的後序寫了一篇文章,叫《韓寒三思》。

韓寒後來在博客裡寫道:在自己出的書後面,專門找了一個人來罵自己。這恐怕是中國出版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

時間一晃快過去了二十年,曾經的離經叛道者、教育制度的反叛者、家長們的眼中釘肉中刺韓寒又一次拿起了筆,這一次,他站在了教育的這一邊。

我們再來看一看他前幾天發的那篇文章《我所理解的教育》裡面的一段話:

韓寒在這篇文章裡說到:

那麼,關於退學不退學,扯回來就很簡單了。你如果從事文科與藝術,覺得學校束縛了你的發展,在完成基礎教育之後,你可以選擇離開學校,前提是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學習,並承受代價。成功的例子也不會多。偉大的羽翼必然追求自由之光輝,但因為受不了管束而退學那純粹是懶惰。

恐怕當年那些狠批韓寒的專家學者們再也沒想到,韓寒幾十年後拿起了筆,對抗的是幾十年前的自己。

-貳-

與韓寒當年叛逆而直接地對抗應試教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個人——劉亦婷。

可能很多人對於這個名字已經不太熟悉了,可在差不多十幾年前,這個名字幾乎是讓所有望子成龍的家長如雷貫耳的一個名字。

在18年前,這個就讀於成都外國語中學的女孩子被哈佛大學以全額獎學金錄取了。而真正讓這個女孩子被全國人民知曉,還是那本由她的母親和繼父共同創作的暢銷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從韓寒到哈佛女孩劉亦婷,中國教育的得與失

在這本書裡,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講述了她培養女孩的多條心得體會。甚至包括——年幼的劉亦婷和繼父打賭,用手握住冰塊一刻鐘。

這段“握冰試驗”在書發行後的一段時間,被許多家長奉行,並實踐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很多學校甚至還讓學生回去握冰,並把這個作為作文題目,讓孩子們記錄感受。

這些舉動,在當下看來,無疑是有些殘忍和不講道理。

可事實的結果往往和理想差距很大。在若干年之後,大家再次去細細考量劉亦婷和她的哈佛之旅卻發現了這樣幾件事情。

1、劉亦婷當初曾經在美國交換留學,而她交換的那個美國人叫做拉瑞。而拉瑞的身份是一名政府官員,當初拉瑞的主要工作就是促進中美文化交流。這個拉瑞也是劉亦婷的哈佛推薦人。

2、在當時,劉亦婷的母校成都外國語學校剛剛被德瑞教育集團投資,投資方為了打響學校的名聲,需要在短時間樹立一個典型。而一個“哈佛女孩”無疑是最好的典型。

儘管這兩個條件並不能證明劉亦婷錄取哈佛的原因,劉亦婷的父母也極力否認這一點,但這兩點不得不讓人再次反思,可能劉亦婷的哈佛之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和純粹。

現在的哈佛雖然還是中國人心中頂級世界名校的代名詞,可隨著最近幾年中國的學生越來越多地走出去,哈佛也不再神秘。

真正值得玩味的部分在這裡:在《哈佛女孩劉亦婷》裡曾經刊載過劉亦婷日記裡的一個片段,在這個片段裡劉亦婷寫道:

這個無奈的結論深深地刺痛了我,希望中國快點富裕起來的願望比任何時候都迫切!走上陽臺仰望星空,點點繁星中似有小女孩渴望的眼睛。就在這一刻,我心中勇氣了一種強烈的衝動:我要把我的一生奉獻給中國的經濟建設。我要以科學文化知識為槓桿,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讓貧窮的兒童都能上學……

從韓寒到哈佛女孩劉亦婷,中國教育的得與失

這樣的豪言壯語在當年無疑很暢銷,也很符合中國家長們對於優秀學生的幻想:努力學習,錄取國外一流大學,努力學習報效祖國,成為新的天之驕子。

可在網上可查詢到的劉亦婷的工作簡歷中,她畢業之後經過三個短期的實習,就在美國進行創業,經過兩次創業失敗後,現在成立了第三家金融公司,併成為合夥人。而劉亦婷本人也在國外成家,嫁給了自己在哈佛的校友。

你看,現實和理想從不相同。

當然,寫這一切出來並不是為了批判什麼,事實上我們易位而處,我們也難免作出和劉亦婷一樣的選擇。

只是作為韓寒的對立面和補足,給出了所有中國家長都滿意答卷的劉亦婷,卻在之後的人生沒有為中國家長們提供一個滿分的未來。

-叄-

韓寒和劉亦婷無疑為中國式教育做下了兩個註解:

韓寒肆意妄為,按照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標早早離開學校。幾十年後成為了中國青年意見領袖、中國拉力賽冠軍、十億票房電影導演、甚至還玩票性質地出過一張專輯,最終卻在幾十年後感慨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反思自己早早離開學校的結局。

劉亦婷憑藉一張錄取通知書變成全中國家長心中的偶像和天之驕子,成為中國應試教育的範本,卻在幾十年後兜兜轉轉,在異國他鄉過得難說順遂,卻也還算順利,只是和當初的地位相去甚遠,算得上泯然眾人,卻也絕口不提回到祖國,建設家鄉。

中國已經比十幾年前強盛的多,但我們卻不得不指出一點:這種強盛和劉亦婷們往往關聯不大,卻和韓寒們聯繫密切。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的80后里湧現了許許多多和韓寒相去甚遠卻出奇相似的年輕人們。他們腳踏實地地在中國這塊寬容的土地上,努力踐行自己渺小又偉大的理想,在實踐自身理想的過程中,終於將這個國家變得更好。

在眾多社會發展的試驗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基石往往是次優秀者,他們基數龐大,勤奮踏實,在努力工作的同時偶爾仰望星空,並總有奇蹟。

而在當下,中國的教育的縮影也變成了另外幾個極端的縮影。

一個就是“衡水中學”。這所學校每年的在校學生有8000人,以嚴苛的教育制度和堪稱軍事化管理制度和高考工廠的名號為大眾所熟知。在衡水中學的校規裡不乏存在一些“反人道”的規定,例如與外界隔離,每天五點半起床,十一點三十才晚自習下課;對於學生的著裝和髮型都有嚴格規定,違反者直接開除;三週休假一天,上自習課如果走神則立刻請回家休息等等。

從韓寒到哈佛女孩劉亦婷,中國教育的得與失

但從衡水中學畢業的學生卻大多數對這樣的規定表達了理解和感激:如果不是衡水中學,我的人生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樣子。

事實也是如此,衡水中學每年本科達線率達到90%,比起由資本投注的私立學校著重培養明星學生,衡水中學顯然是把精力放在了每一個學生身上。很多衡水中學畢業的學生們經過衡水中學的洗禮,大多考上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學校。

另一個則是各式各樣教育集團投資的“外國語學校”。這類外國語學校大多為私立,每年的光是學費就高達幾十萬,提供最優渥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教材。在國內頂尖的幾所外國語學校裡,大多數人都避開了高考這座千軍萬馬的獨木橋,而是早早搭上了國外名校的直通車,通過推薦或考試的形式,在高中就被大批國外名校錄取。

在之前的一份報紙裡,我看到了這份報紙用一整個版面的篇幅報道了一個高中生在高中階段因為喜歡歌劇,高中的時候多次參加學校組織的歌劇演出,並早早被國外一流的藝術大學錄取——雖然光芒萬丈,這卻是大部分人不能企及的人生。

為了這篇文章能夠正常留存,我不得不寫到這裡就打住,但藏在海面下的巨大冰山諸位不妨去仔細思量。

前文裡,我特意拿韓寒和劉亦婷拿出來作為兩個對比。在十幾年前,故事剛剛開始的時候似乎就早已寫下結局。而我們也不妨做一個有趣的假設:如果韓寒當年上的不是普通重點高中,而是和劉亦婷一樣搭上了國外留學的快車道;如果劉亦婷當年沒有獲得國外留學的資格,而是和國內大部分考生一樣經歷高考,事情會怎麼樣?

無論如何,不可否認的是,正如韓寒在《我所理解的教育》裡所說的那樣,中國目前的高考制度雖然確實存在許多問題,但它也是無數寒門學子得以改變人生的唯一途徑。而素質教育的精英教育也剛剛在中國抬起了頭。我們在未來,還會看到無數中國學子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也不難驚奇地發現原來早在學校裡,起跑線和未來飛翔的軌道早已畫下,有些人註定是搏擊長空的雄鷹,擁有我們難以想象的人生。

韓寒和劉亦婷,這兩位代表了中國教育的冰與火之歌,卻在幾十年後用他們都沒有預想到的人生經歷,給我們一些啟發。

在現在的社會,機會比幾十年前多出了何止數百倍。在這個時代,網絡平臺的高曝光率讓任何一個真正有一技之長的人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家長和老師們也越來越多地不再迷信名校和正統教育,反而是用一種更開明也更寬容地態度去理解孩子們的選擇。

教育也不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你死我活,而是逐漸變成了一項頗為昂貴的投資。家長們絞盡腦汁,費盡心思,繳納高昂的學費和擇校費,甚至不惜花數百萬買一個僅能算名額的走廊,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孩子能夠享受足夠優渥的教育。讓孩子擁有順風順水,萬無一失的人生。

可是,世界上哪有什麼事情是萬無一失的?讓大部分家長們費盡心機給予的,無非是為了未來的發展添上幾塊籌碼,真正值得去奮鬥的還是我們自己的未來。

而這恐怕也是韓寒當上父親之後,真正想要在這篇文章裡說的。

從韓寒到哈佛女孩劉亦婷,中國教育的得與失

現在站在時代的端口上,再去看韓寒和劉亦婷,雖然才過去十幾年,卻足足像有一個世紀那麼遙遠。

時間尚早,別張開眼睛。

寫到這裡,我想要用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的結尾裡的一句話來作為結尾——這位在2006年嶄露頭角,狂賺幾千萬的暢銷書作家,卻在出版了一本書之後安心去繼續他的公務員生涯,或許他的答案才更好——

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