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無處不在

《聖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富人將要遠行去國外,臨走之前,他將僕人們叫到一起並把財產委託給他們保管。主人根據每個人的才幹,給了第一個僕人五個塔倫特(注:古羅馬貨幣單位),第二個僕人兩個塔倫特,第三個僕人一個塔倫特。拿到五個塔倫特的僕人把它們用於經商,並且賺到了五個塔倫特;同樣,拿到兩個塔倫特的僕人也賺到了兩個塔倫特;但拿到一個塔倫特的僕人卻把主人的錢埋到了土裡。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主人回來了。拿到五個塔倫特的僕人帶著另外五個塔倫特來見主人,他對自己的主人說:“主人,你交給我五個塔倫特,請看,我又賺了五個。”

“做得好!你是一個對很多事情充滿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現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同樣,拿到兩個塔倫特的僕人帶著他另外兩個塔倫特來了,他對主人說:“主人,你交給我兩個塔倫特,請看,我又賺了兩個。”主人說:“做得好!你是一個對一些事情充滿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很多事情。現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最後,拿到一個塔倫特的僕人來了,他說:“主人,我知道你想成為一個強人,收穫沒有播種的土地。我很害怕,於是就把錢埋在了地下。看那裡,埋著你的錢。”主人斥責他說:“又懶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穫沒有播種的土地,那麼你就應該把錢存在銀行,等我回來後連本帶利還給我。”說著轉身對其他僕人說:“奪下他的一個塔倫特,交給那個賺了五個塔倫特的人。”“可是他已經擁有十個塔倫特了。”

“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個故事出於《新約·馬太福音》。20世紀60年代,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首次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歸納為馬太效應。在人類資源的分配上,《馬太福音》所預言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現象更是十分明顯。富人享有更多的資源:金錢、榮譽以及成功,窮人卻變得一無所有。據統計,目前最富有的五分之一的國家佔有85%的全球國民生產總值,20世紀60年代以來,最富有的國家與最窮困的五分之一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了一倍。不僅國家和地區如此,個人的財富也是如此。處於經濟黃金時期的美國人是越來越富了,還是越來越窮了呢?這個聽起來近乎可笑的問題卻有一個讓許多美國人深思的答案:相對而言,富人更富,窮人更窮了。

美國華盛頓預算及政策研究中心和經濟政策研究所同時發表報告:美國最富有和最貧窮的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了,而且這一差距超過了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差距。現在美國民眾驀然發現,在一片繁榮的喧囂中,貧富之間的大峽谷正在無聲地裂開,而且越裂越寬。儘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貧富差距都深有體會,但是以下數字還是可能令你驚歎不已。

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美國收入最高的1/5家庭平均年收入約137000美元(稅後)左右,而最窮的家庭平均年收入為13000美元,不到高收入家庭的1/10。調查還發現,最窮的1/5家庭在過去的10年中收入增長不到1%(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以後),而最富的那1/5的家庭收入增長了15%。美國前三名鉅富(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和保爾·艾倫)個人財產的總和更是超過了全球43個最窮國家國民生產值的總和。種種數據顯示,美國財富的聚集度已達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以及社會各階層之間,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馬太效應同樣明顯。

馬太效應所描述的現象不僅存在於國家經濟實力的差距上,而且存在於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超級巨星和新興專業的頂尖人物獲得天文數字般的薪金,並且這種趨勢還在不斷上漲。電影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1994年賺進了1.65億美元。加梅(Joseph Jamie)這位收入最高的律師,其酬勞為9000萬美元。而眾多擁有同樣才幹的電影導演和律師,往往只能賺到這些額度的極小部分。一個成熟的市場往往被市場佔有率第一、第二的企業所主宰,大多數公司都很難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命運。比如美國汽車市場,通用和福特雙雄並立,穩定的業績和利潤能夠保證其生存不出現問題,而排名第三的克萊斯勒就一直在生死線上掙扎。雖然艾科卡一度給這個公司帶來輝煌,但終究還是“人算不如天算”,幾經沉浮之後,終於被奔馳公司收購。

這些現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產生積累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所以說,馬太效應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馬太效應給人們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個人和企業資源的需求原理,關係到個人的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