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在仁安羌大捷被远征军救出,后来却只字不提?原因令人气愤!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少有的一场大胜利,其中还救出了英军的一个师,但是虽然如此,英国人对战争的描述却前后不一,甚至自相矛盾,原因为何前后不一?

英军在仁安羌大捷被远征军救出,后来却只字不提?原因令人气愤!

远征军雕塑

1942年4月17日到19日,孙立人将军率领的新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上校,指挥部下官兵一千多人,带着迫击炮四门、重机枪十二挺、轻机枪八十一挺和步枪五百六十六支,在缅甸西部的仁安羌油田打败了拥有山炮三十六门、速射炮二十四门、高炮十六门、装甲车四十八辆的日军,救出了被困在仁安羌油田内频临绝望的英一师少将师长斯考特及官兵六千七百八十三人,以及坦克五十八辆、炮百余门、汽车三百多辆,还有很多之前被日军俘虏的英美军人、传教士、记者等五百七十二人,缴获了大批武器,打死日军官兵一千二百多人,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奇迹。这一仗,让中国军队扬威世界、轰动英伦!

英军在仁安羌大捷被远征军救出,后来却只字不提?原因令人气愤!

孙立人和史迪威

当时在缅甸担任英缅军第一军军长,之后升任英国参谋总长和澳大利亚总督的斯利姆元帅在这次战斗结束之后,亲自向孙立人将军和刘放吾热烈地表示了感激之情,并在他所写的《反败为胜》一书中这样描述道:“中国军人是出色的勇士。他们在缅甸的仁安羌战斗中不但打败了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救出了频临绝境的英军,而且在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寡救众。出奇制胜的奇迹,是一个不朽的典范。在那次作战中,孙立人将军和刘放吾团长都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优良传统和品质,他们沉着勇敢,有过人的智慧和胆识、遇事冷静、处事果断、战术灵活、指挥巧妙,都是优秀的指挥官。尤其是孙立人将军英勇善战、乐于助人,维吉尼亚军校应以孙立人将军为荣。他们在任何国家,都是最好的指挥官。”

英军在仁安羌大捷被远征军救出,后来却只字不提?原因令人气愤!

孙立人和英军指挥官

这一段描述可以说是不吝赞美之词,充满着对中国军人的佩服和感激之情!但是后来的英国历史学者就变了。英国一位记者叫亨利-莫尔,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曾经在缅甸战场皇家印度炮兵部队当过上尉,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一书中,既没有写到缅甸保卫战和反攻缅北,也没有写到仁安羌大捷。英国的另一位作者巴兹尔-亨利-利德尔-哈特在所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竟然也没有写缅甸保卫战和反攻缅甸这两次大的战役,也是没有提到仁安羌大捷,这着实让人愤慨和遗憾!

英军在仁安羌大捷被远征军救出,后来却只字不提?原因令人气愤!

刘放吾将军

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在整个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在英国本土,英军的表现并不好看,没有表现出作为一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应该具有的风骨和坚韧。尤其是在缅甸和日军的作战中,英军一直都扮演着拖后腿的角色,而讽刺的是最高指挥官却又是英国的,导致很多时候中国军队的实力不能完全发挥,有些错误的指令却必须去执行!如果写在书本里让后来人看到,岂不是太没有面子了?但是作为曾经救过如此多英国兵的仁安羌大捷,也只字未提,这就有点太过狭隘了!难道救命恩人也能忘掉?那么他们信仰的上帝会原谅他们如此下作的行为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