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中國逐漸在世界落伍,而英國則開始崛起直至成為號稱“日不落帝國”的世界第一強國。這一時期,英國的兩位君主分別給明朝和清朝皇帝的寫過親筆信,從中可以見證英國的崛起和中國的沒落。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I)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女王,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她在位時期英國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因此她也被稱為“榮光女王”、“英明女王”。
1596年(明朝萬曆二十四年),時年63歲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寫了一封親筆信,派使者約翰·紐伯萊帶給明朝萬曆皇帝,原文如下:
天命英格蘭諸國之女王伊麗莎白,致最偉大及不可戰勝之君王陛下:
呈上此信之吾國忠實臣民約翰·紐伯萊,得吾人之允許而前往貴國各地旅行。彼之能作此難事,在於完全相信陛下之寬宏與仁慈,認為在經歷若干危險後,必能獲得陛下之寬大接待,何況此行於貴國無任何損害,且有利於貴國人民。彼既於此無任何懷疑,乃更樂於準備此一於吾人有益之旅行。
吾人認為:我西方諸國君王從相互貿易中所獲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屬陛下之人均可獲得。此利益在於輸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輸入吾人所需之物。吾人以為:我等天生為相互需要者,吾人必需互相幫助,吾人希望陛下能同意此點,而我臣民亦不能不作此類之嘗試。
如陛下能促成此事,且給予安全通行之權,並給予吾人在於貴國臣民貿易中所極需之其他特權,則陛下實行至尊貴仁慈國君之能事,而吾人將永不能忘陛下之功業。吾人極願吾人之請求為陛下之洪恩所允許,而當陛下之仁慈及於吾人及吾鄰居時,吾人將力圖報答陛下也。願上天保佑陛下。
耶穌誕生後1583年,我王在位第25年,授于格林威治宮。
伊麗莎白一世在信中表達了英中兩國更好開展貿易往來的願望,而且伊麗莎白一世的語氣懇切甚至有些謙卑,認為兩國進行貿易對兩國都有好處,希望萬曆皇帝能夠同意。
可惜的是,使者在來中國的途中遇到了風暴,信與船都葬身海底,伊麗莎白一世的願望沒有實現,中國也從不知道遙遠的西方有一位女王曾有通商貿易的訴求。這封信在海底躺了300多年,直到1978年才從海里打撈上來。
1986年國家主席邀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中國,伊麗莎白二世將那封遲到了390年的信作為贈禮送給中國。
大約二百年後,英國的實力更上一層樓,而中國則進入清朝統治中期,走向了下坡路。
1787年,英王喬治三世給乾隆寫了一封私人信件,派出國會議員兼孟加拉國軍需司令加茨喀特率領使團遞交乾隆皇帝。這封信中,他呼喚國與國之間的自由貿易,語氣也頗為客氣。不幸的是,加茨喀特帶著信在海上航行,中途感染肺炎死掉了,這封信也就沒有到達乾隆的手中。
5年後,喬治三世再度嘗試聯繫中國,這次的使節就是著名的馬嘎爾尼男爵。喬治三世又給乾隆寫了一封信。
信的內容如下:
喬治三世蒙天主恩,英國,法國及愛爾蘭國王海主衛道者恭祝乾隆皇帝萬萬歲:
本王國自登基以來,事事以仁慈為懷,除了注意保障本土的和平和安全,使臣民得到幸福、道德和知識之外,在儘可能的能力範圍內使全世界同受其惠。本著這種精神,即使在戰爭時期,我國在世界各地取勝之後,我們仍然讓戰敗的敵人在公平條件下同享和平幸福。現在除了致力於在各方面超越前人,本國王也曾數次派遣本國優秀的學者遠航,探索未知的之地,這並不是為了佔領或者擴張我們已有的足以滿足我們需求的遼闊領土,更不是為了掠奪外國的財富,甚至不是為了本國臣民的對外經商行為,而是為了瞭解各地出產的產品,同落後地區交流幸福生活知識。我們同時還派遣船隻運送動植物給貧瘠地區需要幫助的人。對於古老文明國家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本國王更是注重探詢研究。在皇帝陛下的統治下,貴國國家興盛,為周圍各國所敬仰。如今我們國家同世界各國和睦相處,本國王認為正是謀求我們兩大文明帝國友好往來的好時機。本國臣民曾經常常到貴國經商,無疑雙方都能因此受益。但雙方往來需要行為規矩而不至於違反對方國家的法律和風俗。希望我的臣民不會在外生事。當然,我也希望他們不會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權柄之人常駐貴國,管束我國臣民的行為,有委曲也可以保護他們,這樣的辦法可保諸事平安。
此次我所派去的喬治·馬葛爾尼是本國王的親戚。 他是位勳爵,一位忠信善良的大臣,倫敦皇家學院的會員,曾代表我國去過很多重要國家,比如:俄羅斯、孟加拉任職。懇請皇帝陛下如同接待我一樣地接待他。為避免特使出發後有變故,我另外委派了副使喬治·史當東。他同特使一樣,也是德高望重,博學之人。再次懇請皇帝陛下能像接待特使那樣接待他。
我知道皇帝陛下公正仁愛,懇請准許所差之人在貴地觀光沐浴,以便回國時教化本國眾人。至於所差之人,如皇帝陛下需用他們的學問,要他們辦事,只管差使他們。對於住在貴國或去經商的我國臣民,如果他們遵守你們的法律法規,求皇帝陛下加恩。若有不是,即該處治。
特使臨行之前,我特別囑咐他一定要在皇帝陛下面前謹慎從事。我們由於各自的皇位應像兄弟一樣,希望能有一種兄弟般的友誼能夠在我們中間常存。
祈求天主保佑皇帝陛下常享太平之福。
此信依然是為通商而來,但在信中喬治三世多次強調英國的強大,更是說要和乾隆皇帝“像兄弟一樣”,和乾隆皇帝稱兄道弟,語氣比之前的伊麗莎白一世多了不少輕狂。
而明朝時的中國依舊是很多西方人嚮往中的東方強國,英國雖然崛起但對東方的文明強國仍保佑一定的欽慕和尊敬,所以伊麗莎白一世的語氣懇切。
一切的變化的原因,在於國力的消長。
這無可厚非,國家實力強大了,喬治三世說話自然也有底氣。
萬曆皇帝沒有收到伊麗莎白一世的信,自然也沒有回信。乾隆皇帝可是收到了喬治三世的信件,面對這個和自己這個“十全老人”稱兄道弟的西洋國王,乾隆很不高興。他不知道世道的變化,回了一封在歷史中成為笑料的信
“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巾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並沾餘潤。”
閱讀更多 微史春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