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富平,感受旗幟的力量

盛夏時節,頻陽大地處處湧動著加快發展,爭創一流的滾滾熱潮。在鄉村,黨員幹部活躍在田間地頭,與群眾肩並肩,齊心協力謀脫貧;在城市,黨員志願者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積極為群眾辦難事,解難題;在機關,各級黨組織積極探索服務群眾新模式,圍繞“最多跑一次”改革,優化流程、提升服務……在富平縣,走到哪裡,都能感受到基層黨建這面旗幟的巨大力量。

“從沒見過群眾對黨員幹部有這麼信賴”

“在村民的幫助下,今天晚上終於把劉增朝‘騙’去住院了!從此,村民們安寧了,增強叔也能安心過日子了!”——摘自趙煜“扶貧日記”。

趙煜,富平縣疾控中心結核病防治科科長,去年5月被選派到劉集鎮街北村擔任第一書記。在擔任第一書記的日子裡,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作所為記錄在日記本上,相繼彙集成了厚厚的三大本聽民聲、察民情、解民困的“扶貧日記”。翻開“扶貧日記”,他幫群眾分析致貧原因、確立幫扶項目、落實幫扶措施如數還原,不僅僅飽含情感地記錄了他一年來的扶貧工作,更是第一書記腳踏實地、敢想敢做敢當的扶貧信念錄。

為有效整合脫貧攻堅力量,富平縣在全縣82個貧困村和38個有縣級部門包聯的非貧困村成立了村級脫貧攻堅臨時黨支部,選派了82名機關後備幹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他們個個都是精兵強將,是活躍在決勝脫貧攻堅最前沿的“紅色尖兵”。吳超是市民政局派駐齊村鎮橋西村的第一書記。入村伊始,他就把被子和鍋灶搬到了橋西村,村幹部和群眾都認為下派幹部只不過是做做樣子,鍍鍍金而已,任職時間一到,就會回去。而吳超卻把融入橋西村作為工作的前提,知難而上,先從村上的基本情況入手,用近一月時間,“5+2”不休息,“白+黑”連軸轉,跑遍了7個村民小組的貧困群眾家庭,瞭解他們的困難與訴求。每一戶貧困戶的需求,吳超都會認真地記在筆記本上,裝在心裡。在得知該村特困群眾餘淑俠的家庭困難後,每次走訪必入其家,瞭解近期生活狀況,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為化解群眾因灌溉、土葬等引發的矛盾,先後多次深入雙方當事人家中,瞭解情況,耐心引導。他還爭取並整合項目資金45.9萬元,建成了集黨群服務中心、幸福小院、衛生室、文化活動廣場為一體、對外開放式的黨建陣地和文娛廣場。用吳超的話說:“你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你就會對這片土地沉澱多少真情!”

柴峪村位於富平縣曹村鎮西北20公里處,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村民以種植花椒和核桃為主。該縣信訪局幹部雷莉到柴峪村擔任第一書記後,看到群眾守著“金粒粒”“銀旦旦”過著一貧如洗的日子,她心裡不是滋味,便藉助各種資源,跑超市、果品市場代銷及尋求社會力量進行“愛心收購”。在雷莉的“親情攻略”下,“柴峪核桃”紛紛走出大山,換成了“真金白銀”。領到核桃錢的村民紛紛豎起大拇指:“這個女書記還真有兩下子!”。從此,鄉親們親切地稱她為“核桃書記”。不僅如此,她頭頂烈日,走鄉鎮、跑縣城,尋求政策支持,修通了通村路,硬化了村道,扶持貧困群眾養羊、種植花椒發展小產業,為貧困群眾粉刷房屋,收拾院落。雷莉也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冬天山上冷,群眾為她送去了帽子、鞋墊、棉窩窩等禦寒。在柴峪村,提起雷莉,群眾無不豎起大拇指。

在富平,像趙煜、吳超、雷莉這樣的“四支隊伍”代表還有很多,他們紮根基層,心繫貧困群眾,成了群眾認可的貼心人、精準幫扶的領路人、村兩委班子的帶頭人。其中王喜娟、燕宏藝等一批“四支隊伍”代表因工作紮實,成績突出,受到提拔重用或表彰獎勵。全縣“學身邊典型,當幫扶標杆”氛圍愈加濃厚。

“送技術、幫勞力、跑銷售,黨員一對一結對幫扶,讓我們脫貧在望。”富平縣莊裡實驗區三河村貧困戶楊栓柱感慨萬千,他說從沒見過群眾對黨員幹部這麼信賴,現在貧困戶在黨員幹部的帶動下,積極發展柿子種植,脫貧信心高漲。

在脫貧攻堅中,富平縣緊扣“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主線,推進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使組織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組織活力轉化為攻堅動力,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黨員+貧困戶”,讓黨員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富平縣莊裡實驗區三河村是柿子的優生區,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該村立足主導產業發展實際,確定了以柿子種植、加工為重點的產業扶持思路,黨員能人黃古全、蘇善武等與18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幫貧困群眾搭建柿子晾曬棚,提供技術指導,拓展銷售渠道等,提升其自身“造血”能力。

大力推行“黨支部+”,讓“火車頭”帶動“脫貧火車”跑。富平縣劉集鎮十字村不等不靠,在村支部書記俱智榮的帶領下,發展傳統養殖業的同時,採取“眾籌”模式,他自己拿出6萬元、群眾自願眾籌資金4萬元,建起了劉集鎮十字村扶貧養殖場。通過訂單認購養殖,利潤再分配的模式,走出了自己“眾籌”特色脫貧路。莊裡實驗區王莊村在村支部的帶領下,以柿子主導產業為抓手,投入50萬元,建設柿子加工小區,發展村集體經濟,當年就純收入5萬元。該村支部書記張增印介紹,今年計劃再投資300萬元,建設80畝的標準化柿子園1個,柿子晾曬大棚12個,完善集柿子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並引進專業團隊進行經營管理,實現產業脫貧。全縣唯一深度貧困村薛鎮趙老峪北村,借智入股,攜手富平真蜂農生物科技公司,形成以“企業+村集體經濟+貧困戶”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村集體出資60萬元入股,公司每年分紅給集體不少於投資金額10%的收益,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通過不斷髮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富平縣城關街道新莊村、宮裡鎮大樊村、曹村鎮大渠村、梅家坪鎮洪水村等一批基層黨組織通過集體自辦、招商引資、能人領辦、入股聯營等形式,盤活資源資本,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增強村級集體以及貧困群眾“造血”能力。

“社區阿姨讓我感受到了媽媽般的溫暖”

圖書館,共享圖書室1個;文化館,共享培訓室1個;電影公司,共享停車位3個……在富平縣城關街道渭運社區共建共享明白牆上,轄區各單位的共享項目一目瞭然。

近年來,富平縣不斷探索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新路徑、新措施,積極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逐步實現“共商共建、共享共贏”,推動城市社會治理水平穩步提升,讓群眾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城關街道渭運社區是新舊結合的社區,既有典型的老舊小區,也有新型的都市小區。該社區黨支部書記賈雪妍說:“社區事務千頭萬緒、錯綜複雜,看似小事,對老百姓來說都是大事。如何更好地整合資源,吸引、鼓勵各單位積極參與社區治理,解決居民群眾的需求,我們社區一直在努力探索。”

該縣按照縣級層面抓統籌,街道層面抓聯動,社區層面抓整合的思路,以共駐共建為抓手,聯合轄區單位、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成立社區黨建共建聯合會,把社區民警、民營醫院、個體工商戶等不同領域的工作力量整合起來,實現社區治理組織良性互動和順暢溝通。推行“三單兩制”工作法,由社區黨組織牽頭,對社區居民需求和共駐共建單位共享資源進行了摸排,建立了社區居民需求清單、共駐共建資源清單和服務項目清單,實現社區黨建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共建共享。

城關街道渭運社區與轄區24家有黨組織的單位簽訂了共建協議書,把服務社區、服務居民、服務黨員作為區域化黨建的重要內容,結合駐轄區單位實際,梳理形成長(短)期服務項目,通過引導轄區單位黨組織志願認領,廣泛開展黨員服務承諾活動,不斷增強基層服務力量。縣圖書館、勞務局等單位先後為社區提供圖書500冊;縣衛計局認領“微心願”,為15名困難學生圓夢;安仔包子店每月兩次免費為渭運轄區環衛工人提供早餐40份……

“今天放學一進家門,社區的車小娟阿姨熱情地將一個漂亮的文具盒和一包鉛筆送到我手裡,我感受到了媽媽般的溫暖。”這是富平縣城關街道渭運社區黨支部開展的“點亮微心願”活動,轄區一名留守兒童滿足“微心願”後,在社區信息平臺上的留言。這也是該社區發揮服務功能,開展“五小服務”眾多事例中的一例。

“把社區內單位黨組織‘聯’起來,收穫的是凝聚的黨心,贏得的是相通的民心。”賈雪妍說。

“煤還有多少?”“身體有啥不舒服的嗎?”……每週,總有社區志願者來到富平縣莊裡試驗區陶瓷廠家屬院95歲的何秀珍老人家噓寒問暖。

何秀珍老人由於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又一個人獨居。莊裡社區便把老人列為特殊關照對象,除每週固定時間到家走訪外,平常的買藥、社保審查等都由志願者代辦,老人有需求,也能第一時間找到志願者。提起社區志願者,老人讚不絕口:“他們就是我的親人!”

為推進社區治理創新,完善網格管理,富平在城區建立起了“書記-支委-網格長(黨小組長)-社區黨員”四級管理網格服務模式,實現社區從“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轉變,用“繡花”精神和“工匠”精神做實城市治理最小單元,在距離群眾最近的地方解決群眾最關心的身邊事。莊裡實驗區莊裡社區就依託街區、片區、居民小區等,將社區劃分為8個網格,建立網格黨支部,各網格明確了網格長,在職黨員、志願者積極響應,強化了社區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讓紅色動能輻射到城市每個角落。

“從你們身上,我看到了新時代的好作風、新氣象。”這是在“四城聯創”當中,一位年老的居民看到城關街道富華社區組織黨員幹部和志願者冒著39度的高溫,清理老舊小區陳年垃圾時,專門送來感謝信中的一句話。這是對基層黨員幹部的褒獎,也是基層黨建成效的顯現。

“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30分鐘,企業通過“微信辦照”就能拿到營業執照。

5個工作日,食品經營許可證與營業執照“證照聯辦”,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次發證(照)。

這是富平審批速度,這是富平辦事效率。這得益於持續用力抓機關黨建,抓機關作風建設,為各項改革工作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強保證。

近年來,富平縣縣級機關各級黨組織把落實機關黨建“四單六制”工作機制,破解機關黨建“燈下黑”問題與營商環境提升年活動相結合,開展雙月晾曬活動。積極引導機關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轉變作風,樹立為民服務理念,緊緊圍繞機關黨建“服務中心、建設隊伍”兩大核心任務,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助力改革創新,切實把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相融合,提升組織力,實現機關黨建走在前、作表率的目標。

在工作推進過程中,富平縣每季度組織開展一次機關事業單位黨建工作和商事制度改革巡診觀摩活動,召集基層黨組織書記、分管領導和黨務幹部共同參加,進行相互交叉問診,形成問題清單,當場予以點評反饋,明確整改時限,並將其整改情況作為下一次觀摩巡診的重要內容。同時,實行季度排名追責制度,分三個梯隊,對各基層黨組織每季度黨建和商事制度改革工作進行打分排名,對排在第三梯隊的黨組織,發出督辦單,責令黨組織書記作出書面承諾,層層夯實責任,倒逼任務落實。

在企業註冊登記方面,富平縣率先試行“證照聯辦”,實現了“一窗受理、內部流轉、同步審批、統一發證”,辦理時間由15至25個工作日縮短至5個工作日。率先開通了“微信辦照”“網上辦事大廳”,辦理時間從5個工作日縮短至最快30分鐘,開辦企業1天內可領到營業執照,實現了“零跑路”“不見面審批”。另外,還建立了“容缺登記”制度,申請人非關鍵性材料缺失或有誤的,實行容缺承諾,允許“先上車後補票”的做法得到了省市高度肯定。

在不動產登記方面,推行平行窗口受理、網上預約、自助查詢,實現了不動產登記進一個窗口、提交一份資料、只跑一次。一般登記業務5個工作日內辦結、抵押登記3個工作日內辦結,網籤備案、交易、查封、預告、預抵當日辦結,查詢業務立等可取。

國地稅聯合辦稅服務大廳,將14個國地稅窗口功能整合到一個綜合窗口,實現國地稅業務“一窗通辦”。採取“一人一機雙系統單POS”“一人通辦”辦稅模式,納稅人只取一次號、遞交一份資料,通過一個窗口便可辦結85項涉稅業務。同時,推行電子稅務局2.0,落實5類20項便民辦稅措施,編制完成315項涉稅最多跑一次清單。項目建設審批時限由80多個工作日壓縮到15個工作日。

“商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簡政放權”。富平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趙勝利說,一個“簡”字,極大提升了市場準入便利化程度,市場監管部門突破束縛創業創新的條條框框,能簡化的手續儘量簡化,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營造有利於市場主體發展的環境,為市場增活力,為發展添動力。

由此,富平縣因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顯著、落實事中事後監管等相關政策措施社會反映好,而獲得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也是我省唯一獲此榮譽的縣。今年,富平將獲得優先選擇為企業登記註冊便利化改革,社會共治、風險分類監管、大數據監管等事中事後監管工作的試點地區,優先授予外商投資企業登記註冊權限的激勵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