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曾国藩诬告 左宗棠回应一言 清廷大赞:汝可为一代名臣

上回我们说到,在同治三年(1864年),曾氏兄弟率领湘军攻克天京,击溃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和左宗棠二人先后给清廷上了军报折。

曾国藩的奏折中说,太平天国的幼主,洪秀全之子洪福瑱已经自尽身亡。而左宗棠的奏折却说,洪福瑱不仅没死,还在太平天国残部的护送之下,逃至浙江湖州境内。

两人的说辞互相矛盾,细查之下,原来是曾国藩为了给湘军领功,夸大了战果,说已经把天京逃出的太平天国余部全部诛杀。左宗棠的这份奏折,可以说是狠狠地打了曾国藩的脸。

本来,左宗棠是据实陈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曾国藩看来,你左宗棠以前不过是一个师爷,现在的督巡之位,都是我曾某保荐的。我把你当兄弟,你却在背后捅刀子?

面对曾国藩诬告 左宗棠回应一言 清廷大赞:汝可为一代名臣

也许是因为觉得被自己人背叛,一向以善忍、能忍著称的曾国藩,这次也动了火气。七月二十九日,曾国藩给清廷又上了一份奏折,弹劾左宗棠,主要说了两件事:

第一,洪福瑱逃到湖州,是左宗棠捏造的谣言。

第二,之前左宗棠攻克杭州城时,也有十万太平军逃出,当时并没有人纠参左宗棠。言下之意,如今天京之战,只逃出了个把太平军残兵,也不应该因此受责。

当时担任浙闽总督的左宗棠得知曾国藩的弹章后,大觉冤枉,连忙给军机处发了一个长长的附片,为自己辩解。

首先,对曾国藩说其伪造洪福瑱逃窜消息的指控,左宗棠直接摆出了证据:

“据部将黄少春送到所获幼逆六月二十四日给伪首王范汝增黄绸伪诏,则幼逆由金陵窜出,实无可疑。阅所钤伪印,上方横列‘太平天国’四字,下方横列‘玉玺’两字,左刻‘天下太平’,右刻‘万方来朝’,中刻‘皇上帝基督带瑱’。”

缴获的这份太平天国诏书,是在天京城破之后,从印章来看,明显洪秀全之子仍然在逃。左宗棠在奏片中间接反问了曾国藩一句:“逆种既已逸至浙境,臣有所闻,岂敢匿不入奏?”

有理有节,不卑不亢。

面对曾国藩诬告 左宗棠回应一言 清廷大赞:汝可为一代名臣

而对于克复杭州时有十万太平军逃出的指控,左宗棠更是啼笑皆非。

左宗棠在奏折中说,当时在杭州、余杭两城间与太平军交战时,敌方兵力每次不过一万数千,这些都在以前的军报中有过说明,等到杭州克复时,太平军哪来有十万之众?

另外,杭州攻防战中,左宗棠并没有足够兵力把杭州包围,有太平军弃城突围逃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且左宗棠早已在攻克杭州的军报中说明,敌方首领陈炳文已经逃出城外,并没有夸大之词。

反而是曾国藩兄弟自己,早已率湘军把天京包围得水泄不通,有敌人突围而出,本来就应该担责任。

而洪秀全之子逃跑后,曾国藩还在军报中吹嘘说“杀贼净尽”。杭州之战与天京之战,情形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曾国藩如今想翻出杭州的旧账拉左宗棠下水,门都没有。

面对曾国藩诬告 左宗棠回应一言 清廷大赞:汝可为一代名臣

左宗棠把事情前因后果说得清楚明白,朝廷也心知谁是谁非。然而,曾国藩即便理屈,但他毕竟是击败太平天国的最大功臣,“朝廷于有功诸臣,不欲苛求细故。”免得双方闹僵,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而且,虽然曾国藩收复了天京,但太平军还有许多残部,如果曾左两人不协,互相扯后腿,会给到太平天国死灰复燃的机会。所以当清廷看到左宗棠奏片中的最后一段话时,十分赞赏。

左宗棠说:“臣因军事最尚质实,故不得不辨。至此后公事,均仍和衷商办,臣断不敢稍存意见,自重愆尤。”

在这里,左宗棠其实是表了个态,他是在公言公,不会把公事上的矛盾,变成两人间的私仇。

从这一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左胸怀气度不知高出曾几许。为此,朝廷在回复左宗棠的廷寄中,表扬他道:“所称……尤得大臣之体,深堪嘉尚。朝廷所望于该督者,至大且远。该督其益加勉,庶为一代名臣,以副厚望。”后来左宗棠也的确不负所望,成就了一代名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