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89):考评天下第一的好官,办这事让人捏把汗

轻松读史之大唐(89):考评天下第一的好官,办这事让人捏把汗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89)

李渊抓工作,还是很紧的。中原平定后不久,便着手安排河北地区的战后重建。

重建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要不怎么说‘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呢?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打了不到一个月,小布什就在林肯号航母上宣布:‘主要军事行动结束’,美军已经控制伊拉克全境。结果呢,又搞了七年,总统都换人了。到2010年8月奥巴马才宣称‘伊拉克战争结束’,美国撤回驻军。实际这还是个文字游戏,仍然有三五万美军留在伊拉克。重建工作真正什么时候完成?只有天知道。

重要的事,大多麻烦。李渊派来处理这个麻烦的,不是一个理想的团队。

河北既平,上以陈君宾为洺州刺史。将军秦武通等将兵屯洺州。又以郑善果等为慰抚大使,就洺州选补山东州县官。

我们看这个班子,首先是缺少重量级人物。里面唯一名气大点的是郑善果,也不过中央一个部长(民部尚书),三个人里面他算总负责。

郑善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基本算个奉公守法的好官。或者照古人说法,叫‘循吏’。他原先在隋朝做太守,居官清明,曾经被隋炀帝作为典型表彰,‘考为天下第一’,还提拔到中央升了官。

所谓‘循吏’,往往有个问题:他们在太平盛世里可以做个好官,但在混乱的局势中,就缺少点权谋和机断。还说这个郑善果吧,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后,挟持中央北上。对这么一个问题很严重、大家都不看好的老板,他照样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宇文化及连吃败仗、一路溃逃,他老先生依然奋战在一线督阵。结果身负箭伤,被窦建德手下将领王琮捉住。王琮对他一顿挖苦:“你一个朝廷大臣,名声也不错,怎么为叛臣贼子卖命到这种程度?”

王琮说的没错:宇文化及无德无能,你这么卖力,起码是分不清形势吧。后面窦建德也没给他什么好脸色。郑善果无奈,又灰溜溜投奔李渊。毕竟曾经同朝为官,当年还学习过人家的先进事迹,李渊给他的安排还是不错的。

这样的人,你叫他在明君手下办办事可以,叫他在复杂环境中独当一面,叫人捏把汗。

再看另外两个人:陈君宾就是官小一点的郑善果,唐书中他归在《良吏传》里,平生最出名的一件事,是救济灾民。秦武通应该是底下一个主力部队的将领,但从来也没能达到名将的层次。

派出这么一个二流的组合,看来李渊的心态还真是比较放松啊。

其实当时,李渊的主要注意力还是在洛阳。留守洛阳的,是屈突通和李道玄。屈突通是李世民东征实际上的副手(名义上是李元吉),一员能征善战的老将、统帅级别的人物。在隋朝就有公正威严的名声,甚至有首流行歌谣:‘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他后来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道玄是个王爷(淮阳王)、李世民的堂弟。这样一个组合,那阵容比郑善果他们就豪华多了。

河南、河北这种安排上的不同,主要体现的是战略地位。长安、洛阳一线,是帝国的核心。核心地方有核心利益。河北那边,多少要差一点,算个重点战略方向吧。

李渊的这个考虑,不能说不对,但存在一个明显的盲点。

这个盲点,就是人。

治国关注的是形势,形势的主体是人。洛阳虽然重要,但它所处的河南那一片,各大武装集团,不管李密的瓦岗派也好、王世充的江淮派也罢,在与唐军较长时间的交锋中,已经基本上被消化掉了。

瓦岗派是河南本土集团。618年年底,作为集团领袖的李密稀里糊涂死在了熊耳山里。此后,底下人要么投奔李渊,要么被王世充收编。经过两年多时间,瓦岗派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彻底消亡了。

而王世充的郑国,本身一个最大的毛病,是人心涣散。他的骨干力量是南方来的江淮军,又先后收编了隋朝洛阳留守集团和瓦岗军。从头到尾,他始终没能把这几派很好地融合到一块。而且作为一个领导,王世充信用指数太低,不停地有人叛逃。简直不等李世民来打,他那个郑国就快散架了。再加上和唐军近一年的血战,基本上也是分崩离析。

所以唐朝在河南的统治和重建,是不会有太大阻力和风险的。

而河北的情况,完全是另外一种形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