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說話!一場風沙線上的生態逆襲……

數字說話!一場風沙線上的生態逆襲……

數字說話!一場風沙線上的生態逆襲……

“反彈琵琶”打好生態牌

——民勤縣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助推生態綠色發展紀實

  民勤,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中的一塊綠洲。曾幾何時,生態惡劣。

數字說話!一場風沙線上的生態逆襲……

  今天,這片沃土重現盎然生機:碧波盪漾的青土湖、蘆葦叢生的黃案灘、梭梭林立的老虎口、水鳥飛翔的紅崖山水庫、初具規模的經濟林,宛如一幅綠色畫卷,展示著生態建設的喜人成就。

  據甘肅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與上期2009年監測結果相比,民勤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6.26萬畝,沙化土地面積減少6.76萬畝,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逐年減少,整體處於遏制、逆轉趨勢。

  新時代,新徵程。民勤縣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盯甘肅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和民勤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建設,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學習塞罕壩精神,“反彈琵琶”打好生態牌,全面提升民勤防沙治沙水平,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數字說話!一場風沙線上的生態逆襲……

  是什麼讓民勤生態建設突破“瓶頸”,實現逆襲,步入綠色發展之路?

  1978年,國家開始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將民勤縣納入工程實施範疇,支持民勤加快推進防沙治沙及生態治理,構築生態安全屏障。

  在中央、省、市林業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民勤縣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區施策、分類指導,重點突破、規模推進的思路,把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作為全縣生態建設的重點和長期戰略任務來抓,著力構建“外圍封育、邊緣治理、內部發展”的生態建設體系。

數字說話!一場風沙線上的生態逆襲……

  在工程實施中,民勤縣堅持把防沙治沙的重點放在風沙線前沿,對綠洲外圍荒漠植被覆蓋度大於20%的宜林荒沙灘地全部進行封育,強化生態防護功能,構築第一道防護屏障;以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昌寧西沙窩等風沙口治理為重點,大規模實施工程治沙,連片營造防風阻沙林帶,構築第二道防護屏障;綠洲邊緣嚴重沙化耕地區實施綜合治理,促進生態自然修復,構築第三道防護屏障;綠洲內部以道路兩側、村莊周圍、農田渠係為重點,配套完善農田林網和通道綠化,形成了點、線、面結合,帶、片、網配套,結構合理、生態穩定、經濟高效的綠洲生態防護屏障和林業產業體系。

  堅持不懈的實施生態重點治理項目,讓民勤綠洲增色添秀。截至目前,民勤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到229.86萬畝,其中壓沙造林55.3萬畝,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萬畝,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2003年,民勤縣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首批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2015年,民勤縣被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列為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

  民勤縣不斷創新政策措施、技術模式和管理機制,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積極加強與中科院寒旱所、中國林科院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甘肅省治沙研究所、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形成了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科技服務體系。

  民勤縣三角城機械林場是縣屬惟一的國有林場,建場三十多年來,以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草)和重點公益林管護為重點,引進推廣沙區治理新技術,將場部西北沙漠荒灘地作為主戰場,採取頭年秋季機械開溝整地彙集細沙、蓄水保墒、翌年春季補墒栽植、一穴多株的“假礫石戈壁造林技術”,開展大規模治沙造林,建起了一道長25公里,寬1至5公里的綠色屏障,極大改善了沿線生態環境。

數字說話!一場風沙線上的生態逆襲……

  民勤縣薛百鎮宋和村,在甘肅省治沙試驗站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放棄以往單線式黏土沙障壓沙的方法,採用新式網格狀雙眉式沙障結構,使網格中的草木成活率達到80%以上,並對傳統固身削頂的治沙方法進行了改進和補充,將黏土沙障與林木封育結合,使固定的沙丘反過來成為保護田地的屏障。這種新模式得到有關領導和專家的肯定,稱之為“宋和樣板”,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將其命名為“民勤模式”。

  目前,民勤縣在老虎口、西大河、青土湖、南湖等區域建成不同類型的防沙治沙示範區4個,集中展示棉花稈、芨芨草、砂礫石、尼龍網、土工編制袋、粘土沙障、化學固沙等治沙新技術、新材料20多項、5000畝。在開展流沙治理的同時,堅持樹隨路走,將綠化與造景結合,在縣內主幹道路沿線試驗栽植紅柳、梭梭、毛條、樟子松、白榆等樹種,建成多樹種造林示範基地3個、7000畝。

  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為推動項目建設、生態治理和產業和諧發展,民勤縣堅持把治沙與項目相結合、治沙與產業相結合、治沙與扶貧相結合,建立現代沙產業發展新模式,實現生態治理與群眾增收雙贏。

  2011年,“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規劃”通過國家發改委批覆,中央、省級林業部門加大對民勤防沙治沙的支持力度。兩年時間,國家下達人工造林任務13.07萬畝,封沙育林32.8萬畝,投資5578萬元,支持民勤生態治理。

數字說話!一場風沙線上的生態逆襲……

  民勤縣搶抓機遇,借力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將生態建設與群眾增收有機結合,在大力推進生態林基地建設的情況下,把紅棗、枸杞等經濟林基地建設納入三北防護林工程,兩年完成經濟林基地建設4.8萬畝。與此同時,出臺《民勤縣沙漠承包治理管理辦法》《民勤縣沙區及治沙生態林承包治理經營的實施意見》等,鼓勵群眾發展以梭梭接種肉蓯蓉等為主的沙產業,促進林業工程由生態防護型向生態經濟兼用型轉變。

數字說話!一場風沙線上的生態逆襲……

  何德榮,民勤縣西渠鎮制產村村民,2013年承包了青土湖區域的治沙生態林2000畝,投資100多萬元,發展梭梭接種肉蓯蓉產業。同時,加大沙產業配套技術成果推廣轉化力度,開展地膜覆穴、施用農家有機肥技術試驗,大幅提升肉蓯蓉產量和品質。2017年,何德榮接種的肉蓯蓉收入近100萬元。今年,僅春季就採挖了40多噸,收入達200多萬元。

  大力倡導發展以梭梭接種肉蓯蓉為主的沙產業,使民勤實現了由防沙固沙向治沙用沙轉變,由單純追求生態效益向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轉變。據統計,民勤共打造梭梭接種肉蓯蓉、白刺接種鎖陽、甘草、黑果枸杞等沙生藥材種植基地11.14萬畝,培育林業產業加工企業12家,建成各類林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79個,組建治沙協會20個、治沙專業隊伍60個。2017年,全縣直接或間接從事壓沙造林和沙產業的群眾達到11.4萬人,實現總產值3.22億元,形成了治沙與增收的良性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