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賀州系列報導》虞氏起源、名人、遷移歷史、宗祠構造

虞氏春秋

一、虞氏起源

虞氏以國為姓,起源有二:

1、傳說舜在稱帝之前被封在虞國(今河南虞城或山西永濟蒲洲鎮),稱為有虞氏。後來夏禹又將舜的兒子商均封為虞侯,商均的後代子孫遂以國為氏姓了虞,稱為有虞氏。《姓纂》所載“舜有天下,號曰虞,子商均封虞,因以為氏”,虞舜就是虞氏得姓始祖。這一支虞姓的活動遷徙主要在河南山東一帶,歷山、蒲阪是活動中心,陳留堂支系屬於這第一支虞姓。

2、西周初年,周武王改封舜的後裔媯滿為陳胡公,而將姬仲雍的後人封為虞(今山西平陸縣北),其子孫亦稱為虞氏,《史記·吳太伯世家》中記載,“周武王克殷……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虞氏族人也皆尊奉虞仲為得姓始祖。

二,虞姓的遷徙、繁衍地、郡望

1、先秦之時,河南、山東(歷山,蒲阪為中心);

2、秦漢之際,虞姓之主源繁衍於濟陽郡(河南蘭考東北)、陳留郡(河南開封);

3、東漢之際,虞姓以陳留郡最為著名;

4、三國以後,虞姓以會稽郡最為著名(今江蘇蘇州)

5、東晉時,以濟陽郡最為著名。

虞姓的遷徙,與全國漢族的遷徙路線,基本一致,即由北向南遷徙,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及嶺南一帶發展。但又有回遷現象,如東晉當時的濟陽郡重新繁榮。

郡望:陳留郡,會稽郡,濟陽郡為虞姓的三個郡望;《郡望百家姓》雲:“虞代望出陳留郡”,《姓氏考略》雲:“望出會稽,濟陽郡”,共三望。

世家:增灶世家,採石世家是虞氏的兩大世家。

三、虞氏的家風

虞氏的始祖虞舜“踐帝位三十九年”,舜是遠古先賢,是“禪讓制”的踐行者,受於堯,傳於禹,體現了古代原始民主之風。

舜帝娶有三位妃子,嫡妃娥皇無子,二妻女英生姚商均,三夫人登比氏則生兩女八子,只有商均能繼承父業。

虞舜待繼母以孝,待弟以仁,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美德。《史記》記載,“舜耕於歷山,漁於雷澤,陶於河濱,居於蒲阪”。虞舜的道德是我國傳統和諧精神淵源的歷史真諦,虞舜是中華民族道德文明的始祖,“起自歷山蒲阪家聲傳萬代,淵源帝舜有虞祖德沐後人”。

四、虞氏歷史名人

華夏至聖虞舜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虞氏起源、名人、遷移歷史、宗祠構造

虞舜

舜: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姓姚又姓媯,名重華,字都君。出生地在諸馮(諸城)或者姚墟,為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禪讓”為有虞氏首領。治都蒲阪,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美德,是中華民族道德文明的始祖。

戰國名士虞卿

虞卿,邯鄲(今河北邯鄲)人,戰國名士。虞卿善於戰略謀劃,在長平之戰前主張聯合楚魏迫秦求和;邯鄲解圍後,力斥趙郝、樓緩的媚秦政策,堅持主張以趙為主聯合齊魏抵抗秦國。後因拯救魏相魏齊的緣故,拋棄高官厚祿離開趙國,終困於魏都大梁,於是發憤著書。著有《虞氏徵傳》、《虞氏春秋》15篇。

西漢小說家虞初

虞初 (約前140-前87) 西漢小說家,號“黃車使者”,河南洛陽(今洛陽東)人。漢武帝時為方士侍郎。虞初寫的《周說》對中國古代小說創作的影響很大。虞初所作《周說》,共計943篇,原書失傳。據東漢人應劭所說:“其說以周書為本”,就是說虞初是根據《周書》寫成小說《周說》。

吳國學者虞翻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虞氏起源、名人、遷移歷史、宗祠構造

虞翻

虞翻(164-233),字仲翔,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三國時期吳國學者、官員。虞翻於經學頗有造詣,對於學問孜孜以求,從未間斷。特別是晚年在交州期間,講學不倦,門生常數百人。據《三國志》及其注載,虞氏為《老子》、《論語》、《國語》作過訓注,並著《明揚釋宋》。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虞氏起源、名人、遷移歷史、宗祠構造

虞喜

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寧,會稽餘姚(今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人,東晉天文學家,精天文、經學,兼擅讖緯諸學。宣夜說的繼承和發展者。發現歲差,著有《毛詩釋》、《尚書釋問》等10餘種。

政治家虞世南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虞氏起源、名人、遷移歷史、宗祠構造

虞世南

虞世南 永興文懿公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意志堅定努力學習。唐太宗稱讚“德行絕好,忠直絕好,博學絕好,文詞絕好,書翰絕好 ”。

軍事家虞允文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虞氏起源、名人、遷移歷史、宗祠構造

虞允文

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軍事家,抗金名將、丞相。漢族,南宋隆州仁壽(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藕塘鄉)人,紹興年間進士。公元1160年(紹興三十年)使金,見其大舉運糧造船,歸請加強防禦。次年,取得采石大戰勝利,大破金軍。三十二年,任川陝宣諭使,收復陝西數處州郡。公元1169年(乾道五年),為相,任用胡銓、王十朋等。八年,再任四川宣撫使,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賜諡忠肅。 代表作品 文學:《辨鳥賦》、《誅蚊賦》,書法:《適造帖》、《鈞堂帖》。墓址:仁壽縣虞丞鄉丞相村。

元代著名學者、詩人虞集

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學者、詩人。領修《經世大典》,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虞集素負文名,與揭傒斯、柳貫、黃溍並稱“元儒四家”;詩與揭傒斯、範梈、楊載齊名,人稱“元詩四家”。

書法家虞廷愷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虞氏起源、名人、遷移歷史、宗祠構造

虞廷愷

虞廷愷(1880——1918),族名士溥,字伯廎(博卿),號澤茜,現浙江省瑞安市馬嶼鎮江上村人。近代民主革命先驅。留學日本明治大學,獲法律學士學位。回國後,從事政法教育工作及司法立法工作。辛亥革命前後,積極參加“反清反帝”及“護法討袁”、“討逆驅張”等活動,併為整治國家財政、興辦民族產業、加強國家議會建設獻出畢生精力。1918年1月5日,在上海“普濟輪”海事中與永嘉徐定超等一同遇難,年僅38歲。

銀行家虞洽卿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虞氏起源、名人、遷移歷史、宗祠構造

虞洽卿

虞洽卿(1867—1945),浙江慈溪人,早年到上海當學徒,五四運動期間上街勸說開市。1920年合夥創辦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長。1923年當選為上海總商會會長。抗戰時期堅持抗日愛國,日軍佔領租界後赴渝經營滇緬公路運輸,支持抗戰。1945年4月26日在重慶病逝,安葬於故鄉龍山。

革命家虞上聰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虞氏起源、名人、遷移歷史、宗祠構造

虞上聰

虞上聰(江 華,1907~1999年),廣西大虞虞起淵公二十二世裔孫,參加革命後改名江 華。歷經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書記、第一書記、省政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等職。中共第八、第十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十二、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在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期間,在共和國的大審判中擔任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特別法庭庭長,主持對林彪叛黨叛國集團及江青四人幫反革命集團案的審判工作。固有詩對記載:“梧嶺南屏瓊香繚繞孕育人傑匡社稷,瑤都北崌瑞靄繽紛長留寸心報春暉,井崗立馬齊魯橫刀屢建豐功留史冊,英越勤民京堂拍案更添盛譽滿神州。”

五、賀州虞氏

遷入賀州的虞氏主要有兩支系:

一支來自山東省青州市昌樂縣,現有虞姓人口13000多人,分佈在鐘山縣的石龍鎮、鐘山鎮、回龍鎮、珊瑚鎮、同古鎮;平桂區的羊頭鎮、望高鎮、沙田鎮、鵝塘鎮;昭平縣的仙回鄉;八步區的仁義鎮。

從鐘山縣石龍鎮大虞村的歷史文化可知,鐘山縣石龍鎮大虞村先祖是古代陳留郡的望族,是舜帝的直傳支系,堂號 “陳留堂”。傳承下來的老族譜記載,大虞村始祖虞起淵公原是山東省青州府昌樂縣杉木峽人士,先遷移南京,居住珠璣巷。遷居南京的始祖起淵公一族,後又遷流至廣西地境賀縣地方耕田為業,耕田之處即今龜嶺,不久盜賊蜂起,記載山東以上宗支來歷(宗譜)屢被賊匪焚燒無存,不知某宗某時某代。洪武年間又遭伊處猺童賊首黃三陸聚黨劫殺。官兵又至,始祖叔侄兄弟驚恐離散,各走一方。惟起淵公禤氏婆在洪武三、四年間(公元一三七零年~一三七一年間),奔至鐘山土名龍巖立寨。時光至公元一四一三年,癸巳歲正月二十一日申時,起淵公喜得第三位孫子,取名虞海宏。但此處土窄地狹非立居之所,又遷移東林村石子寨居住。此時淵公已故,其子至賢公管業,見東林村亦非廣闊久安之所,又遷移到和睦坊(寨仔肚),此乃平洋之地,陽居之所,以終先祖之意也,於是始立基業,在和睦坊建宅買田,受業建社,立廟安居,繁衍生息。隨著歲月的變遷,虞起淵公的裔孫長房海亮公後裔宥富公移居廣西賀縣沙田鎮馬峰龍井寨,後移沙田路塘村;宥貴公後裔移居湖南省江華縣,二房海顏公裔孫居住鐘山大虞村東里,三房海宏公後裔居住鐘山大虞東嶺,大嶺頂,嶺底,鞏門,黃頸衝,大禾口,西門口,鞏尾,大木枹,大畬腳,十二洞,白屋,安福寨;還有分遷到同古鎮大木山,班寨;羊頭鎮龍灣村;鐘山鎮龍井村;珊瑚鎮金武坪;回龍鎮水圳口,虎巖山;昭平縣仙回鄉沐浪村;桂林臨桂區五通鎮;四房海仕公後裔先移居衝盧,後移至八步區仁義鎮。五房海清公後裔居住鐘山大虞上村,白思塘,平桂區鵝塘鎮石板洞。六房海龍公外出經商至今未歸。七房海恭公後裔移居平桂區羊頭鎮牛仔塘,後移至望高鎮清池村。八房海通公後裔外出經商至今未歸。

另一支來自廣東省的連山縣,現分佈在八步區的大寧片。其中黃洞虞姓人口180人,隆興年間自廣東連山遷入;田心尾虞姓人口400人,隆興年間自廣東連山遷入;裡松虞姓人口180人,由田心尾遷入;錢洞虞姓人口800人,大清朝時期自廣東連山遷入;黃田虞姓人口200人,清朝嘉慶年間遷入。

六、虞氏宗祠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虞氏起源、名人、遷移歷史、宗祠構造

虞氏宗祠

500平方米,建於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

最近一次修繕是公元2011年,由鋼筋混凝土琉璃瓦屋面結構替代了原來的木結構青瓦屋面。

宗祠設有前院,並設有院門,院門對聯為“舜帝嘉風傳千古,堯天厚澤享永年”,院門上方繪製有山水壁畫,與橫額 “源遠流長”相襯托。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虞氏起源、名人、遷移歷史、宗祠構造

虞氏宗祠

宗祠大門前有門廊,門廊前豎立著兩根方形石柱,石柱上刻有對聯:“宗廟維新兆將來步月登雲綿世澤,祠堂煥彩從此日鍾靈毓秀振家聲”。

門廊屋簷下及門前牆上繪製著一幅幅松鶴壁畫。門前牆上設有圓形花窗,左右花窗上分別塑有“福”字與“祿”字。

右邊窗下有碑刻。

一碑刻是族規《虞氏山場封築生基墳墓規則》;

另一碑刻是石龍源頭村人氏鍾傑、鍾濂合著的《虞府宗祠記事》,記載1858年,太平天國匪首陳金剛由賀縣攻入鐘山縣董家垌,大虞村虞姓宗親聯合鍾姓、潘姓部分族人頑強抵抗,保衛大虞,並收復賀街,取得大虞村保衛戰的勝利(全文詳見“宗祠碑刻:《虞府宗祠記事》”)。

由大門進入是門廳,門廳兩邊是廂房,大門內門楣上有蒼松山水畫,門廳兩邊的牆上是碑刻集資榜。

連接祭祀大殿的是中間天井及兩邊連廊,天井中間安放香爐,備供祭祀上香。

祭祀大殿前是非常顯眼的對聯:橫額是“陳留堂”,上聯為“陳晉媯汭家聲遠”,下聯為“留冊人間世澤長”。兩邊還有一對聯:“氣備四時和大地五嶽共壽,功垂萬代與蒼天日月同光”。殿前兩壁柱四面畫有二十四孝圖。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虞氏起源、名人、遷移歷史、宗祠構造

虞氏宗祠

整個祠堂,後枕小丘,前臨池塘,西依大虞學校,環境雅緻;宗祠內雕樑畫棟,盈聯彩畫,孝道、祥和、至善兼重,彰顯傳統文化的光輝,詮釋現代互助、和諧、友善之魂靈。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虞氏起源、名人、遷移歷史、宗祠構造

虞氏宗祠

七、宗祠碑刻:《虞府宗祠記事》(全文)

虞府宗祠記事

天道一治一亂相為循環固理有必然亦數無可易然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非天之可勝也人事善天心或易挽耳我兩裡山嶺環繞土地平曠承平久生齒繁族大人多推虞府為最道光末年洪逆秀全倡亂潯州四方萑苻接踵而起三十年庚戌流匪曾四擄掠四鄰無敢入境繼而富賀各處土客相爭而我境晏然咸豐五年丙辰境內土匪私立堂號魚肉鄉村兩裡始遭騷擾傑居被匪圍攻數日賴諸同人集團救禦並請邑侯 葉公親臨擒獲匪魁正罪丁巳春流匪由郡竄賀天明潛至上團各村倉卒無備匪因乘勝而下幸 列村鼎足以居相為倚角之兼村中諸君虞徵庸 斯盛 廷輔 日敏 世祥 昌貴 智麟 成煥 聖道 智覲 奮庸 子楊 訊跡 虞覲 聖瓚 相周 作善 宥福 秀成 清魁 迴唐 日明等獎勵族人約集石龍回龍二團諸同人督率團丁與匪連戰兩日大破匪徒直驅出境七年戊午髮匪陳金剛攻陷賀城盤踞遠近距我境者僅一嶺耳己未三月匪分道入擾團人與戰弗利各村俱遭焚掠然匪猶不敢久居也是秋九月末旬匪復悉眾來攻傑與弟濂知敝村之難守爰同避難於虞村匪至先掠小村以孤我勢及十月初旬罄匪萬餘前來環攻晝夜弗息且築營十餘處潛於金盤村之西北角開挖地道施地炮焉地炮之術掘地成道偷至圍牆之下用棺為炮實紅粉於其中將竹捆棺砌磚外閉留引以發其炮炮發時地裂牆崩賊因乘勢而入奔村中諸君善於防禦村人鹹習鳥鎗故匪之進村來往者多斃焉當匪之掘地道也村人之守者聞其掘地聲 諸君來公所共酌良謀傑兄弟蒙諸君不棄因得與聞遂議於圍牆之內掘一小濠以防牆頹而匪莫知之也聞內掘地不敢深進遽置地炮於是月二十日約集醜類村後諸嶺林立殆遍天方明發其地炮時為必破喊聲震地塵煙障天地裂牆頹合抱之木飛起數丈幸而風反而北煙遮賊目而我人鎗炮並發斃匪約有數百 諸君亦乘勝率眾士援匪始卻退然猶於村之正東角再開地道直空塘底置炮炮發時塘裂水涸泥土池魚矗飛疊起幸所放處尚未及牆因得無恙而 諸君亦募敢死士或乘夜焚營或白日出戰殲匪頗多匪見是村之難攻也又於大寨之東南角高阜整處木枝為營且掘地置炮 賡颺諸君復募敢死士夜出牆外築立炮臺以高禦下木枝營之賊無敢行動焉由是又於牆外門掘小濠以斷其地道夜焚其營匪愈怒繆以石龍大橋為是村要害攻毀大橋逐令倒影長虹一朝中斷近橋斷而村仍莫破匪計窮思遁然不敢逐遁者蓋欲舍我而之他則又怚我尚在其後耳故相持六十餘日斯時也炊乏茅薪樓板楥木在在拆劈殆盡牛無草料穫桿枯稿時時貴昂難堪是以牛腸之肉二三錢兩薪茅之物五六錢斤尤甚者米粟鹽油雖有餘所日飲者只村內池塘之水兵戈器械雖完備鑄彈丸者盡家中鐵錫之珍墮間室之牆壁以築垣墉者舊屋之泥磚以煎紅粉艱難險阻無不備當然眾志成城人心益固內防外敵旦暮之炮嚮連天暗侵明攻日夜之戰聲震地至於老成之輩且猶擊柝以巡更強壯之儔無不枕戈而待旦延至臘月匪復搬近村之板木於村外半里許周圍樹柵列營環守立砲臺七十餘處若為久困計村人士及相近未奈者知賊無去志奮不顧身乘夜出拔其柵幸匪亦終屬烏合夜則雌伏彼此不敢相顧我人或北攻而南喊西劫則東焚 賡颺諸君亦復乘夜潰圍而出邀合霣川潘君紹清及夏池君之蓮並各村相約內外夾攻盡殲群醜匪見柵與炮臺之無用也而我村守禦益固復聞外救將至於是火擢拔營退焉又分道擄掠將犯郡城庚申春蒙方伯 蔣公益澧統兵徴戰一路勢如破竹克復賀城因由下偁一帶直搗潯州老巢不數年諸郡之匪無不就擒 蔣公之福造我粵西固非是役己也然當匪之圍 列村及將解圍時上團之三叉 山六田之貓兒山等處俱被匪破殺戮甚慘夫以兩裡之眾果其人心合一悉力共禦匪固難以得志耳匪去後傑與弟濂感郷隣之相救慶保守之多方揖虞府諸君而謝之 諸君眾曰此上蒼之垂憐也戚誼之協力也亦我 列先祖早為顯靈陰為呵擭也傑兄弟聞言而驚叩問其故始知匪未來時有 虞先公顯靈示夢囑以合力禦守自能保全故 諸君防禦之具儲積之周合族人心 之即匪累開地道時則烏鴉聚噪炮發時則北風忽南非冥冥中擭衛之為何以 此越十四年癸酉 虞府合族建立宗祠於茲雖惟是報本追遠之思亦默高崇德昭功之意祠成囑傑與濂誌其事傑與濂自念避難時業嘗與蒙庇佑今覩寢廟鼎新不敢以不文自諉爰為記其近年遭亂受庇情事以誌景仰佑夫潘岳之首述家風睦機之先陳世德有媯之後義有人焉餘可無 贅雲

薰沐謹記

庠 生 鍾傑

署理雒容縣儒學副堂 鍾濂

竊思創造維艱此日幾經籌足守成不易將耒宜勤理修如我 宗祠正坐艮山坤向擇日於同治癸酉年十月初八日子時起建中間上下兩座春露秋霜以妥 先靈然報本追逺雖憑俎豆而光前裕後尤在詩書想我族子侄雖多庠序殊卻尋師者不免猶然彌嗔嗟求友者毎念設舘而致嘆爰是合族共議復於光緒乙亥年二月初七日卯時又將 宗祠東西兩傍竪造閒廳上下四座非好廣大觀美實為後學貽謀不拘文武先有功名之輩尊長居東卑幼居西輪流設教作育人才敦促士子遁年毎舘敬奉束脩銅錢貳千文修飾牆屋整理花街魚池費用方為久遠長新之策永無傾漏衰頽之憂然百年之計在樹人十年之計在樹木我 宗祠背後峻嶺風水攸関週圍基內諸樹宜長禁彼牛羊而勿踐愈増 宗廟之光示此理蒸而弗臨尤得地脈之盛將見人文蔚起子姓疊傅 祖廟魏然世代彌遠所有東西兩房後之安宗妥祖共富春秋指其三千充作祀典以故竪碑附記後其謹遵無違是序

光緒乙亥年季冬月榖旦合族首事公議附序碑尾刻銘謹記凜遵

資料整理:虞 慮 虞水福

審核:黃小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