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風雨中磨練成長

當今的世界競爭無處不在。要競爭,就要有克服困難的意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關鍵如何去從容地面對這些失敗與挫折,怎樣才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勇敢堅強,便成了我們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當孩子離開父母的呵護時,他們將如何去面對社會中的風風雨雨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們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一句話詮釋了所有父母的心情。但是,再多的憂慮,父母也不能代替孩子去承擔什麼,而孩子一旦擁有了一顆勇敢堅強的心,作為父母便不必再為他們的未來擔心了。

  心理學家認為,挫折是指人在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干擾,致使個人目的不能實現,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的情緒反應。生活在同一社會環境中的人,面對同樣的問題,會有不同的反應和結局,有的人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不敢正視困難與挫折,有的人卻有較強的抗挫折能力,能自如地應付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幼兒期是個性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經歷一些挫折,有利於他意志品質的形成。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學家陳鶴琴在論家庭教育時,曾說過這樣的話:“不要擔心孩子的失敗,應該擔心的是,孩子怕失敗而不敢做任何事。”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經歷挫折和戰勝挫折,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品質,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樂觀向上的性格特徵。因此,從現在開始,家長應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面對挫折,克服挫折,從小進行挫折教育,讓他們感受成功與失敗,不斷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從中獲得戰勝挫折的經驗。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呢?

  一、家長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挫折教育的重要作用

  人的抗挫折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後天培養起來的。孩子抗挫折能力與家長的教養態度有直接的關係。我們看到,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家長對孩子過度地關心和愛護,儘自己所能為孩子創造好的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在生活中,事事包辦代替,怕孩子受委屈,不讓孩子受一點點的“苦和累”。當孩子在遇到一點點困難時,家長總是“身先士卒”爭著搶著幫助他們解決,把孩子視為柔弱的個體,這樣的教育會使孩子長期處於安全的環境中。但同時,也在無形中也剝奪了孩子本應經受的挫折和失敗的體驗與實踐,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承受能力差,自信心不足及缺乏面對挫折和困難的信心和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孩子不可能一生都在家長的保護下生活,也不可能萬事順利。未來的社會將是競爭更加激烈的,儘早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和失敗,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對孩子在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複雜環境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家長要轉變觀念,形成正確的教育態度,要破除孩子的依賴性,給孩子面對現實的機會,讓孩子去感受生活,感受挫折。

  二、幫助孩子建立戰勝挫折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鑰匙。重視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會使他們對做的事情有堅定的信心,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及抗挫折能力。家長應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機會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如三歲的孩子有了較強烈自己做事的願望,父母應該滿足他們的願望,鼓勵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等,即使孩子幹得不好,穿衣服時把褲子穿反、吃放時飯粒撒了一地、擦桌子時把桌子越擦越花,家長也應用鼓勵話語告訴他:你是一個能幹的孩子!同時,教給他一些正確的生活技能及方法,鼓勵他們明天會做得更好。孩子年齡小,他們更容易輕信和接納成人的評價。因此,家長千萬不要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打擊他們,尤其是自信心較弱的孩子,他們心理以存在“我不行”意識了,家長需要對他們更多耐心,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閃光點,讓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長處。讓他們從成人的賞識,誇獎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他就會覺得“我能行”“我一定能幹好”,從而建立信心,相信自己能行,自己能做好。孩子一旦有了自信心,才能在困難面前淡化和改變受挫折意識,在以後的學習及生活中,他才能靠自己的力量,充滿信心地去迎接困難,戰勝挫折。

  在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時,家長必須注意適度和適量。要考慮孩子心理承受水平和理解能力,把握好“適度”和“適量”,不可期望過高,盲目地讓孩子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使孩子產生畏難情緒,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家長應從孩子自身的特點出發把握“跳一跳,摘到桃”的適度目標,使孩子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困難,努力取得成功。

  三、創設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學習應對挫折的技巧

  交往是幼兒適應社會的重要途徑。幼兒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學會協調好各種關係,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為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因此,家長應積極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但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孩子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如在遊戲活動中,如果一個孩子不顧遊戲規則,只想自己贏不講道理,那他就會遭到同伴的指責和排斥,等等。其實,交往中的衝突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因為它可以增進孩子解決糾紛的技能,豐富了孩子的社會經驗。有些爭吵是不可避免的,由於許多孩子受年齡特徵影響,還擺脫不了“自我中心”的心理特點,常想著自己的需要和願望,不顧別人的思想感情和做法。只有在爭吵中才開始理解別人的世界,在受冷落、不受歡迎時,才會認真反思和改變自己的交往方式,學會協商、輪流和合作的方法。因此,家長在此時應該冷靜、客觀地觀察,不要急於干涉,適當地提出建議、做出暗示或制止打鬧,但不能過分干預,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自己去解決衝突。這樣,他必然要在不斷的磨練中學會如何友好相處,如何合作,從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這種磨練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也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四、正面引導讓孩子體會成功與失敗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還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失敗,有些孩子受到挫折後會出現消極,退縮,沒有上進心等行為。這時候,家長應耐心引導,鼓勵他們去做新的嘗試,幫助孩子獲得勇氣,從而得到成功的體驗。生活中,家長還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去參加一些競賽性質的遊戲或比賽,讓孩子體會成功與失敗,增強他們競爭意識及心理承受能力。在活動的參與中,家長一定要鼓勵孩子正確對待競爭中的成功與失敗,幫孩子把握好心態。這一點是至關重要。要讓他們懂得:人生有勝利和成功的時候,也有挫折,失敗的時候。成功和勝利是每個人都渴望的東西,但挫折和磨難卻是人生另一種寶貴的財富,而正是挫折與磨難能使他們成長和成熟。

  在人生道路上,會有許多的風風雨雨,家長不應只為孩子遮風擋雨,而應該讓他們學會在風雨中成長,在磨練中自立,使孩子在未來充滿荊棘的人生道路上過得更豐富,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