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教自閉症寶寶聽指令,拍手,跺腳,抱抱時,爲什麼要至少選倆

今天要講的是,老師或者家長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一個細節------變換目標的重要性。

舉個例子

在你教自閉症寶寶聽指令,拍手,跺腳,抱抱時,為什麼要至少選倆

學習拍手,跺腳,坐下,抱一抱。

老師:拍手(冷試探看孩子會不會)

孩子:做出拍手動作(孩子能做出來)

老師:拍手做的真好。跺腳(轉換目標,看孩子是不是真會)

孩子:沒反應(這也說明孩子能聽懂拍手這個指令)

老師:沒關係,再來一次。跺腳。把孩子腿拿起來幫孩子跺腳(一個回合結束,再來一個回合,知道孩子不會,就全輔助)

孩子:全輔助情況下完成跺腳

老師:跺腳,用手碰孩子膝蓋(轉移程序,撤銷輔助,不懂的翻翻之前的文章)

孩子:跺腳

老師:給予獎勵

在你教自閉症寶寶聽指令,拍手,跺腳,抱抱時,為什麼要至少選倆


每一次的課程都需要至少兩個的目標行為,這樣你才會知道孩子是否可以區分他們。 如果將孤獨症孩子一個單獨的技能,針對這一個技能給予很大量強化作用的話,你會發現很難教他們第二個或第三個技能。

而且你也不會真正的知道孩子到底有沒有學會這個技能。

在教學中變化目標很重要。 不能集中在摸頭上連著十次 才學習麼,摸肚子。

要教會孩子如何聽到,並且分辨你說的詞彙,而且從一開始就叫他學習分辨。

有一些新手老師或者家長,當他們教孩子學習拍手的時候。 他們只選一個教學目標。教了好多次,然後說孩子學會了。其實這不代表孩子真的會了。

如果再教孩子說拍腿。 那麼孩子首先做的仍然是拍手。 其實在一開始我們家孩子說作。拍手動作的時候。 他可能聽到的就是“啦啦” 。

如果你再和他說拍腿。 他可能沒聽到的,同樣是“啦啦” 。孩子並沒有區分分辨出這個詞彙,這個指令的內容。

我們只有每次的教學課程中,至少兩個目標行為,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孩子是真正的學會了這一個指令。 這個就是為什麼我們每次的課程都需要,至少兩個目標行為。 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區分,我們所發出的指令。 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進行,後面的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