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水大师天辛大师:日晷文化起源古巴比伦文明

北京风水大师天辛大师:日晷文化起源古巴比伦文明

朝观日晷影,夜听更漏声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日晷是个神奇的东西,在钟表诞生之前,世界各地的人们不约而同地用它记录时间。如今,它们并没有消失,反而花样翻新,不但延续了观测时间和天象的传统功能,还成为一种艺术品,诠释着投射在大地上的日影。

在古代,东西方文明相互独立发展着,东西方人各自发明了仪器来用于计时,然而他们却仿佛心有灵犀一般,都发明了一种有着共同的原理和功用的天文仪器-日晷。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6000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年发明的短影平仪。

《说文解字》中对于日晷这样解释:晷,日景也。日景,也就是日影,意思是太阳的影子。通过测量太阳的影子来计量时间,这就是日晷的基本原理。

如今我们仍能在一些大型古建筑之中发现它的痕迹,故宫正殿乾清宫前,就有一座巨大的日晷。雕刻精美的巨石圆盘上,清楚雕刻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一根笔直修长的铜针穿出斜指天日,阳光穿过晷针,在圆盘晷面上投射出清晰的针影,人们便根据这道针影来计量时间,“日晷”的本意,也正是“太阳的影子”。古代日晷有地平式和赤道式两种,地平式日晷的表面与地面平齐,指针与表面呈一个夹角,这个夹角也就是当地的纬度。而赤道式日晷的指针与表面则呈垂直向,但表面本身则与赤道平行,与地表呈倾斜角。赤道式日晷在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也最为常见,乾清宫前的那座日晷就属于这种形制。这种仪器的产生并没有如现代般方便高超的科技支撑,完全是依赖于古人长时间的耐心下凝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

日晷作为重要的白日计时仪器,理所当然地成为古人心目中时间的象征。古人日常相逢聚在一起,“共说无生话,不觉日晷移”,拿日晷上影子的移动代表着时间的流逝;日晷的变化还能表明季节的变化,《周髀算经》中说:“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界明了日晷在不同季节中的长短变化。宋代诗人王之道也曾在冬至这一天作诗写道:“日晷渐长端可爱,霜华增重不胜清。”日晷有时还会变作耳提面命的光阴使,王安石就曾给皇帝上书说道:“迫于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说是迫于日晷,实则是迫于飞速流失不可逆转的光阴啊。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前,一座日晷上的铜针日夜指向北极星。日出之时,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日落之后,铜针仿佛一个轴承,群星绕之转动。若仔细观察这个日晷,还会发现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均有刻度。赤道式日晷晷面上的刻度:一天24小时等分整个圆盘360度,每小时相当与15度,正午线垂直朝下,正子线垂直朝上。在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时辰的知识,一个时辰两个小时。

子时:23点到凌晨1点;丑时:凌晨1点到3点;

寅时:凌晨3点到5点;卯时:早上5点到7点;

辰时:早上7点到9点;巳时:上午9点到11点;

午时:上午11点到13点;未时:下午13点到15点;

申时:下午15点到17点;酉时:晚上17点到19点;

戌时:晚上19点到21点;亥时:晚上21点到23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