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辛大师谈周易风水申遗:梵净山良渚文化玉琮也图腾

天辛大师谈周易风水申遗:梵净山良渚文化玉琮也图腾

开天祭礼,玉琮为王----天辛大师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锴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的说法为据。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这种战国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其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考证。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约有200个项目有申遗的意向,其中100多个项目已进入预备清单。按照一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一个专案的规定,他们申遗之路至少需要一个世纪!谁都知道“文化遗产”标签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现实利益。换句话说,各地能为诸如“二乔”“西门庆”等历史名人故里,及虚无缥缈“九阴真经作者墓”等准物质文化遗产,争得面红耳赤、口水飞溅,难道不会上演“跳大神”“赶尸”“摸骨算命”等风水文化的发源地大战?

基于历史文化传承及保护考量,申遗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起到法律与物质的双重支撑。然而纵观当下,重结果、轻保护的纯粹为了申遗而申遗的热潮,日益偏离了申遗的初衷,成为经济乃至政绩的杠杆和抓手。试想,在不甚健康的经济思维助推下,一些“指标思维”、“项目思维”,能不惯性地打造出“申遗铺路、经济唱戏”、“借文化这只鸡下GDP的蛋”的行为理念,随之成为“申遗热”的真正主旋律吗?

事实上,周易风水项目并没有列入非遗名录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对比那些在消逝边缘挣扎的遗产,周易风水之术活得很是滋润。有限的文化保护资源,理应优先服务于那些濒危民俗民习,这是更负责任、更有效率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