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學佛禪修講記:佛教中國化不是簡單大乘化

戊戌年學佛禪修講記:佛教中國化不是簡單大乘化

一部佛教文化發展史就是一部佛教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歷史。

佛教在中國生根、成長的2000多年過 程中,佛教學者、僧人長期從事譯經、注經、解經和創造學說體系等宗教理論活動,也進行了大量的建寺造像等等宗教實踐活動,不斷試探、依附、改變佛教的外在 與內在形態,最終適應了中國的文化傳統,產生了獨特的結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宗派體系,成為中國社會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釋迦牟尼在印度創立佛教以來,歷經早期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的歷史演變。在這一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後面的佛教文化形態都對之前的佛教文化形態有所傳承,同時又有所區別,即呈現出鮮明的創新特色。印度部派佛教對早期佛教的戒律和義理的分岐,大乘佛教對小乘佛教義理的開拓性發展,以及所謂“大乘非佛說”的爭論,其實質都是如何認識、對待佛教的傳承與創新的關係問題。

佛教是世界上的大宗教。公元前六世紀誕生以來,之所以能歷二千餘年而不衰,·固然有諸多方面的原因,但它通過自身的不斷變革,以適應不同時期、不同國度、不同社會形態的需要無疑是重要原因。 釋迎牟尼所創立的佛執後來通稱為原始佛教或小乘佛教。釋迎牟尼在世和逝世後的一段時間內、無論在教團生活還是對佛教恨本教義的理解上,尚未發生過重大的分歧。這在佛教史上被稱為“和合一味”的時期。但是,到離世百年之後,佛教教團出現了明顯的分裂。

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開始進入大乘佛教階段,大乘佛教興起後,為了取得佛教的正統地位,它把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稱為“小乘”。“乘”在梵文中是乘載和道路的意思,音譯是“衍那”,大乘的音譯是“摩訶衍那”,小乘的音譯是“希那衍那”。在大乘佛教 看來,小乘是“小道”,是釋迦牟尼為小根器的人所說的教法,大乘則能運載眾生,從生死大河的此岸到達菩提涅的彼岸,優越於小乘佛教的自度自救。

在佛的看法上,小乘一般認為釋迦牟尼是教祖,是唯一的佛,因此不提倡偶像崇拜;而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是神,有著各種的化身,不僅是各方世界和極樂國土的主宰而且無所不在,因此要進行偶像崇拜。大乘佛教“強調依靠佛的願力和他力得救,把佛視為超人的存在。在釋迦牟尼身上罩上一團團迷霧,奉其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神格化的救世主以及彼岸世界的統治者。進一步宣揚佛是整個宇宙力量的體現,佛是各方世界和極樂淨土的主宰者”…。

小乘法門,是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宗旨,其最高果位為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聲聞乘修四諦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自凡夫至辟支佛,論時間,速者四生,遲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處,便是證所到處,故無明顯的位階可言。

學界一般認為,大乘佛教是佛教逐步發展的產物,是一部分佛教徒為了適應環境,進一步推廣佛教傳播而進行改革的產物。但是佛教界本身則有不同看法。一些小乘教徒往往視大乘佛教為不純正、不可靠的,是摻雜了“外道”(其它宗教信仰)思想的產物,大乘佛教的經典是後人附會的;而大乘佛教界則自視為純正的佛法,認為一切大乘經典都是佛所說的,只是佛在世時時機尚不成熟,所以加以隱藏,後世闡述大乘理論的僧人都是在佛、菩薩的指引下獲得這些隱藏的經典的。

小乘佛教又稱作上座部佛教或南傳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派別。 小乘佛教比較固守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有觀點認為為,釋迦牟尼創辦的佛教和西方宗教不同,是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的,不求助於神,認為神和人的區別只在於生命長短,同樣得落於輪迴,人的解脫在於自我的修煉,最終達到涅槃,由此逃脫輪迴,解脫痛苦。 小乘佛教根據自己的經典不允許建立佛像,而是用腳印等象徵物來表示佛陀,並且進行禮拜。不過在近世受大乘佛教的影響,也開始修造佛像。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名稱是大乘佛教徒取的(大乘佛教認為對方只求自我的解脫而不願意度人,相對的大乘佛教自身注重度化眾生)。對於信奉小乘佛教的佛教教徒來說,他們認為大乘佛教教徒用上這些稱呼,有貶低他們所奉之教義之嫌,故此,他們不接受“小乘”這個稱號,至今他們自稱為“上座部佛教”。

天辛大師說,學佛為本,放生為末,人間佛教還得靠人創造。現今是科學化、商業化、社會化、信息化的時代,社會共業問題的影響效應遠大於個人問題的簡單疊加。在這個時代,不能只考慮個人是善心善行就好,還要考慮行為本身在社會共業環境中的牽連作用、擴散影響,關顧到更廣大的緣起,讓我們的善心、善行更加廣大圓滿。山東濟南放生協會 微信號 jnfsxh繼續每週助印推廣佛教常識答問@學誠法師,全力支持教界對正信正法弘傳的實際工作。各地善信免費結緣佛教常識答問聯繫書院工作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