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学佛禅修讲记:佛教中国化不是简单大乘化

戊戌年学佛禅修讲记:佛教中国化不是简单大乘化

一部佛教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佛教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

佛教在中国生根、成长的2000多年过 程中,佛教学者、僧人长期从事译经、注经、解经和创造学说体系等宗教理论活动,也进行了大量的建寺造像等等宗教实践活动,不断试探、依附、改变佛教的外在 与内在形态,最终适应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独特的结构,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宗派体系,成为中国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以来,历经早期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的历史演变。在这一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后面的佛教文化形态都对之前的佛教文化形态有所传承,同时又有所区别,即呈现出鲜明的创新特色。印度部派佛教对早期佛教的戒律和义理的分岐,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义理的开拓性发展,以及所谓“大乘非佛说”的争论,其实质都是如何认识、对待佛教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佛教是世界上的大宗教。公元前六世纪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历二千余年而不衰,·固然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它通过自身的不断变革,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社会形态的需要无疑是重要原因。 释迎牟尼所创立的佛执后来通称为原始佛教或小乘佛教。释迎牟尼在世和逝世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在教团生活还是对佛教恨本教义的理解上,尚未发生过重大的分歧。这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和合一味”的时期。但是,到离世百年之后,佛教教团出现了明显的分裂。

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开始进入大乘佛教阶段,大乘佛教兴起后,为了取得佛教的正统地位,它把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乘”在梵文中是乘载和道路的意思,音译是“衍那”,大乘的音译是“摩诃衍那”,小乘的音译是“希那衍那”。在大乘佛教 看来,小乘是“小道”,是释迦牟尼为小根器的人所说的教法,大乘则能运载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的彼岸,优越于小乘佛教的自度自救。

在佛的看法上,小乘一般认为释迦牟尼是教祖,是唯一的佛,因此不提倡偶像崇拜;而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是神,有着各种的化身,不仅是各方世界和极乐国土的主宰而且无所不在,因此要进行偶像崇拜。大乘佛教“强调依靠佛的愿力和他力得救,把佛视为超人的存在。在释迦牟尼身上罩上一团团迷雾,奉其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神格化的救世主以及彼岸世界的统治者。进一步宣扬佛是整个宇宙力量的体现,佛是各方世界和极乐净土的主宰者”…。

小乘法门,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学界一般认为,大乘佛教是佛教逐步发展的产物,是一部分佛教徒为了适应环境,进一步推广佛教传播而进行改革的产物。但是佛教界本身则有不同看法。一些小乘教徒往往视大乘佛教为不纯正、不可靠的,是掺杂了“外道”(其它宗教信仰)思想的产物,大乘佛教的经典是后人附会的;而大乘佛教界则自视为纯正的佛法,认为一切大乘经典都是佛所说的,只是佛在世时时机尚不成熟,所以加以隐藏,后世阐述大乘理论的僧人都是在佛、菩萨的指引下获得这些隐藏的经典的。

小乘佛教又称作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派别。 小乘佛教比较固守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有观点认为为,释迦牟尼创办的佛教和西方宗教不同,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不求助于神,认为神和人的区别只在于生命长短,同样得落于轮回,人的解脱在于自我的修炼,最终达到涅槃,由此逃脱轮回,解脱痛苦。 小乘佛教根据自己的经典不允许建立佛像,而是用脚印等象征物来表示佛陀,并且进行礼拜。不过在近世受大乘佛教的影响,也开始修造佛像。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名称是大乘佛教徒取的(大乘佛教认为对方只求自我的解脱而不愿意度人,相对的大乘佛教自身注重度化众生)。对于信奉小乘佛教的佛教教徒来说,他们认为大乘佛教教徒用上这些称呼,有贬低他们所奉之教义之嫌,故此,他们不接受“小乘”这个称号,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

天辛大师说,学佛为本,放生为末,人间佛教还得靠人创造。现今是科学化、商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时代,社会共业问题的影响效应远大于个人问题的简单叠加。在这个时代,不能只考虑个人是善心善行就好,还要考虑行为本身在社会共业环境中的牵连作用、扩散影响,关顾到更广大的缘起,让我们的善心、善行更加广大圆满。山东济南放生协会 微信号 jnfsxh继续每周助印推广佛教常识答问@学诚法师,全力支持教界对正信正法弘传的实际工作。各地善信免费结缘佛教常识答问联系书院工作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