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千年古村永兴集的故事

在沙颍河流经颍上县新集镇与颍东区杨楼孜镇交界处,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元宝形河湾,当地人称为“千仓湾”。千百年来,这里孕育了富庶的永兴古集。永兴集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历史上这里商贸水运发达,是沙颍河重要的商埠码头,颍上四大历史古集之一。

建安十三年(公元23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准备赤壁之战,大将张辽运粮到沙颍河的洄水窝子,停船向岸上堆放粮食,千仓湾由此而来。为确保军粮的安全,张辽命令士兵从腰楼到姚湾修筑了长达6公里的沿河大堤,当地群众就依水兴市叫小兴集、继而大兴集,最后定为永兴集。如今,当地依托永兴老街新建的一座以徽派建筑为格局的新街区已经屹立于颍河岸边。随着永兴集被命名为安徽省千年古村,永兴集灿烂的历史文化将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这座千年古村也一定会焕发出新的风采。

颍上千年古村永兴集的故事

新集镇“三宝树”, 在永兴集原李氏地主庄园遗址,四周环水,当地习称“西寨”,现为新集中心学校。院内东侧现存五间总建筑面积约110平方米的古建筑,西侧由百年广玉兰、银杏和木瓜树组成的古树群,被誉为新集“三宝树”。庄园东北侧还有一株合欢树,据传是开黄花的“金合欢”,如若属实,这在阜阳也不多见。

颍上千年古村永兴集的故事

据记载,此株广玉兰由李氏先人于1880年从苏州园林移苗栽至庄园,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阜阳地区志》对此树有记载,是我市唯一一株百年广玉兰。现树高10余米,主干高3米,胸围约170厘米,8个分枝形成了50多平方米的树冠,绿叶长年青翠,每到春暮夏初,近千朵白花在碧叶丛中绽放,满院馨芳,沁人心脾。与广玉兰相距5米,南有木瓜树、西有银杏树。木瓜树树高8米,胸围98厘米,每年秋季金黄的木瓜垂挂枝头,散发着阵阵清香;银杏树,树高11米,胸围140厘米。三株古树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它们的枝叶在空中相接,营造了遮天蔽日的一片浓荫。据说当初栽植这三株树,分别由金黄色的木瓜,银杏和玉兰花象征着“金银玉”三种财宝。

 新集镇历史积淀深厚,古树见证了这里的百年沧桑。始建于清朝光绪18年间(1892年)的李氏宗祠,为明代兵部尚书李精白的后裔所建。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工精细,造型别致,为明清建筑典范,主体结构至今保存完好。特别是堂号楹联,清晰可见,飞殿门头,由袁世凯书写的“急公好义”横匾尤为醒目。李氏宗祠原系两进院落的砖木结构古建筑群,现仅存的为晚清建筑遗构,其木结构体系及砖雕、木雕构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李氏宗祠及其附属牌坊建筑早年被毀,建筑石构件多流散于新集一带民间。建国前夕(1940年),李氏家族在此兴办“成德中学”,到1944年发展到9个班,学生400余人,历时7年先后输出7届学生。解放后改为颍上县新集区中心完小。后为改变学校面貌,逐年被拆除翻新,现大殿仍保留原貌。

 文史专家考证后认为,李氏祠堂为皖北罕见的古祠堂建筑遗址,无论开发旅游,打造颍上人文,历史资源都具有重要的价值。2013年元月,颍上李氏宗祠入选《中华祠堂圣典》(中华炎黄文化出版社出版),共入选中国祠堂280座,颍上县李氏宗祠排 名第15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