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讓古老遺址重獲新生

二里頭遺址,是考古人心中的“聖地”。從1959年發現發掘直到今天,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還在繼續,它是中國考古學發展的縮影,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考古工作鉅變歷程的鮮活例證。

改革開放,讓古老遺址重獲新生

許宏

從“打游擊”到擁有工作站

“早期二里頭工作隊篳路藍縷,條件十分艱苦。”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介紹道。從1959年二里頭遺址開始發掘,工作隊就一直租住在當地村民的房子中。這些民房就是臨時的工作站,不僅充當工作隊員生活的場所,也是臨時的庫房。發掘用品、測繪儀器、發掘出土的文物都放在這裡。此外,發掘出土的文物整理工作也要在這裡進行,空間異常侷促。“考古隊員們住的床下就放著發掘出土的人頭骨。”不僅如此,有時房東退租,或者要去別的村發掘,搬家是常事。“很長時間裡一直處於‘打游擊’的狀態。”許宏這樣總結。

改革開放,讓古老遺址重獲新生

以前租住的民房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投入的相關經費增多,條件得到了改善,二里頭工作隊終於有了經費修建自己的駐地。到1987年,工作隊駐地建成使用。“現在我們的駐地是一座佔地五畝的小院,有辦公樓,有專門的陳列室、修復室、文物庫房等,條件比改革開放前好了太多。”說到這裡,許宏感慨萬分。

改革開放,讓古老遺址重獲新生

新的二里頭工作隊駐地

兩本報告凸顯考古學科轉型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外考古學理論和方法的引入,國內的考古學學科也應時代的變化開始轉型。這一點在二里頭考古工作中表現的最為明顯。“從已經出版的兩本二里頭發掘報告就可以明顯的看出這種變化。1999年出版的《偃師二里頭:1959年~1978年考古發掘報告》,以重要遺存和陶器分析為主,主要解決文化分期和年代問題。”許宏說,“2014年出版的《二里頭(1999-2006)》,則是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以物質文化史為主的研究取向,逐漸轉向以聚落形態為契機的社會考古的成果展示。”

早期二里頭文化的研究建立起了以陶器為中心的可靠的文化分期框架,確立了二里頭遺址作為中國文明史上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存的重要學術地位。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田野考古理念的更新,聚落考古方法的運用和多學科合作的展開,二里頭遺址的田野考古與研究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正是在這一階段,二里頭工作隊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多進院落大型宮室建築,最早的中軸線佈局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雙輪車的證據等,由此確認了二里頭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具有明確城市規劃的大型都邑。在多學科合作上,“新的五卷本二里頭報告,彙集了國內國外從事測年、環境考古、植物考古、動物考古、各類手工業考古及人骨分析等方面研究的62位學者的學術成果。二里頭遺址是迄今為止科技考古各個領域介入最多的一個遺址。”許宏說道。

改革開放,讓古老遺址重獲新生

1978年2號基址發掘拍照-從地面到頭頂高11米!

改革開放,讓古老遺址重獲新生

2015秋髮掘現場航拍

二里頭的保護從未停止

談到二里頭遺址的保護,許宏感觸頗多。過去,二里頭遺址的保護,靠的是考古隊的嚴防死守。哪家挖了坑,蓋房,考古隊就得趕緊過去,或說服阻止,或指導監督。但是考古隊並不是執法機關,遺址保護存在很大的隱患。“有時候眼睜睜的看著遺址被壓佔,很心痛。”許宏苦笑道。

雖然二里頭在1988年就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遺址的保護形勢依舊很嚴峻。如今,二里頭遺址的保護得到了國家、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2017年6月,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奠基,計劃於2019年10月建成,屆時將成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的示範區,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和發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項目被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許宏說,規劃佔地613畝的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也與博物館同步建設。

改革開放,讓古老遺址重獲新生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奠基

對於二里頭的未來,許宏談道:“二里頭遺址,經過我們的勘查,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半個多世紀以來只發掘了4萬多平方米。二里頭遺址的考古工作將一直持續下去,可以說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他還表示,二里頭遺址的保護和發掘,都將注重可持續發展,要把文化遺產儘可能多地留給子孫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