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做好「兩山」轉化大文章打造鄉村振興先導區

——安吉縣西南山區鄉鎮發展調研報告

中共安吉縣委書記 沈銘權

根據省委“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活動和市委“提標杆破難題助趕超”專項調研活動部署,按照縣委“堅定‘兩山’路、奮進新時代”主題活動安排,今年5月以來,我帶隊相繼走訪了安吉縣西南山區杭垓、章村等鄉鎮及其下轄的7個行政村,就西南山區整體協同發展問題開展了專題調研。期間,我們實地考察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鄉村旅遊環線建設等情況,召集鎮村幹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進行座談,與農戶面對面交流,傾聽民聲,考察民情,基本摸清了發展現狀。通過調研,我們對西南山區鄉鎮如何做好“兩山”轉化文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思考。

一、基本情況

安吉縣西南山區位於長三角地區西部邊緣,主要包括杭垓、章村、報福3個鄉鎮,總面積約505平方公里, 3個鄉鎮下轄36個行政村,總人口7.04萬。通過調研,總的感覺西南山區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主要有四項基礎優勢:

1.資源稟賦良好。西南山區屬於黃浦江源頭水源地保護區域,擁有林地面積68.9萬畝,約佔全縣的1/3;公益林面積60萬畝,約佔全縣1/2,是安吉縣的生態之基,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處於這片區域。西南山區也是一個以竹筍、山核桃等為典型代表的農產品“富礦”。我們在調研中瞭解到,杭垓鎮農戶去年把竹筍包裝成禮盒,最高賣到了6支冬筍180元,農產品附加值大大提高;章村鎮的一戶農家樂,去年僅國慶期間就賣出2萬多元的農產品,農產品經濟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不可小覷。

2.地域文化鮮明。西南山區郎村村、中張村是湖州地區僅有的兩個少數民族村。近幾年,朗村村成立了畲族藝術團,中張村建成了畲族文化廣場、畲族文化陳列館,兩個村通過對畲族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大力發展少數民族特色經濟,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俗文化旅遊。

3.城鄉變化較大。長期以來,西南山區對外聯繫主要通道僅有一條306省道,且與縣城、周邊大城市的距離相對較遠,區域聯繫便捷度較差。近年來,隨著申嘉湖高速再西延工程的加快推進,西南山區交通相對閉塞的情況將得到極大改善,對山區經濟社會發展將起到“以點帶面”的關鍵作用。此外,近年來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西南山區的城鎮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補上了不少歷史欠賬,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4.發展需求強烈。在走訪和座談的過程中,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廣大幹部群眾想發展、盼發展的願望強烈,也自發摸索出了不少創新發展的路子。比如,杭垓鎮借鑑周邊縣市已有的成功實踐,採取14個村集體入股、年底分紅的模式,整合各村有限資金,提出了“飛地抱團”發展集體經濟的思路。章村鎮打破村與村之間的界限,建起了旅遊環線,有效串聯了各村的旅遊資源。

二、發展瓶頸

在調研中,我們感覺到,西南山區幹部群眾對如何更好地轉化“綠水青山”,在生態保護與加快發展中找到最佳的結合點,有著共同的困惑,具體表現在:

1.發展基礎總體薄弱。從實地踏勘情況來看,西南山區城鎮建設規模總體偏小,城鎮建設用地形態分散,鎮區的服務和帶動功能較弱。儘管近年來城鎮化建設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相較於縣內其他地區,建設層次和輻射水平仍相對較低。經濟發展的底子不強,杭垓鎮轄區18個行政村中,年經營性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就達13個,經濟薄弱村居多,其餘兩個鄉鎮的情況則相對較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定程度存在。

2.要素資源制約較多。隨著生態保護區和水源地保護區功能要求的不斷提高,西南山區劃進生態紅線的範圍較大,資源限制多、可用資源少的問題凸顯,城鎮空間拓展受到限制。以杭垓鎮為例,全鎮有近65%的面積被劃入了生態保護紅線,下轄的桐杭村擬建設旅遊集散中心來壯大村集體經濟,但全村可用土地幾乎全部為基本農田,找不出具備建設條件的承載區塊。多年來,西南山區呈現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引進項目門檻抬高、項目落地難度加大,企業發展空間受限。

3.產業發展任重道遠。當前,西南山區產業發展現狀不容樂觀,轉型升級的壓力很大、難度也很大。傳統的資源型經濟發展疲軟,3個鄉鎮在整個竹產品產業鏈中,僅承擔粗加工階段第一、第二道工序,產品效益不高,且對環境汙染相對較大,近年來部分竹木製品企業更因環保不達標或效益較差而關停搬遷。筍乾等農特產品加工企業大多為家庭作坊,汙水處理、清潔能源替代投入大,整治工作推進困難。鄉村農家樂、民宿項目等休閒旅遊產業“一窩蜂”式發展和同質化發展趨勢明顯,缺乏整體規劃佈局,在開展差異化和特色化經營上存在較大困難。一些大型生態工業、生態農業項目招引雖有了突破,但整體來看,“大好高”“精專特”項目依然欠缺,產業層次不高。

4.人才支撐漸顯乏力。農村地區原本就是人才窪地,隨著農村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對農業生產、景觀規劃、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大,人才供需矛盾日漸突出。一方面,一些村莊“空心化”問題不同程度存在,青壯年大多選擇外出就業創業,村班子成員年齡結構偏大,創新能力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受限於傳統觀念、發展環境、政策待遇等客觀條件,西南山區整體上引才、留才情況並不理想。

三、對策建議

根據本次調研情況,縣委及時組織召開了常委會會議,就西南山區發展問題做了集體研究。會議明確了推動西南山區發展的領導保障機制、部門支持機制、工作推進機制,並提出瞭如下對策建議:

1.保持定力,堅定“兩山”轉化的信念。一是提高思想認識。當前,西南山區3個鄉鎮所處的發展階段,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經之路,也是生產力調整適應的客觀規律,必須深刻認識到問題困難的過程性和階段性。二是強化責任擔當。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在發展思路和方向上一以貫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多做一些打基礎、促當前、利長遠的工作。三是優化工作機制。始終把西南山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壓倒性位置,突出考核引導,按照“考核幾分打幾折”的思路,逐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對重點區域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傾斜。

2.聚焦產業,夯實“兩山”轉化的基礎。一是堅持綠色發展。不斷擴充西南山區產業發展的“生態元素”,提升“綠色效應”,大力推動“生態+”“旅遊+”經濟發展,比如探索醫養結合模式,佈局農村養老產業。支持傳統生產加工企業通過技術革新等手段,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重點著眼於“大好高”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業項目,加大引育力度。二是突出融合發展。積極探索“互聯網+”經濟,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讓農產品更好地“走出去”。盤活閒置存量資源,發展村級物業經濟,拓寬村集體收入來源。引導傳統農業向休閒農業轉型,發掘畲族風情等地方特色文化,定位“黃浦江之源”發展鄉村旅遊,有機做好農旅、文旅產業結合文章,形成產業發展合力。三是鼓勵創新發展。逐步改變“單打獨鬥”的生產經營方式,通過抱團發展實現“1+1>2”。比如,許多“低小散”的筍乾家庭作坊,可以走合作社發展的路子;同一地域範圍內的農家樂,可以組合成“經營共同體”,實行統一經營和宣傳促銷。

3.突出重點,拓寬“兩山”轉化的通道。一是堅持規劃引領。充分考慮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產業佈局等因素,對西南山區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鄉村兩級要切實做好總體規劃、交通規劃、旅遊規劃及其他專項規劃,實現多規融合。二是借勢補齊短板。在中央和省市委高度重視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積極把握各項政策利好,搶抓西南山區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加快提升公共服務、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著力解決一批嚴重製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三是強化鄉村治理。從群眾反映強烈的“關鍵小事”做起,通過鄉賢引領、村規民約等載體,著力厚植文明鄉風,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抓好移風易俗、鄉村風貌管控等工作,為發展創造良好“軟環境”。

4.強化黨建,凝聚“兩山”轉化的合力。一是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西南山區鄉鎮要切實把黨的基層組織建強建優,讓各項工作落到支部,為加快“兩山”轉化、助力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二是加強隊伍建設。鄉村兩級幹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要用好“導師幫帶制”“村級班子回頭看”等工作載體,嚴管同厚愛相結合,全面提升新老幹部幹事創業能力。三是加強學習借鑑。多向本縣以餘村村、魯家村為代表的示範村學習,加大對縣外同類型村莊發展成功經驗的借鑑力度,特別是在集鎮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要善於借“他山之石”為我所用,加快拓展“兩山”轉化的通道,推動群眾共建共享“兩山”轉化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