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理論指導綠色發展

“兩山”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自然觀、發展觀的創新發展,在“兩山”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過程中,西城區以綠色空間、綠色文化、綠色經濟、綠色生活方式為抓手,全面推進了西城的綠色發展。

“兩山”理論指導綠色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下面簡稱“兩山”理論)等一系列創新理論,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西城區是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肇始之地,是中央機關日常辦公和政務運行主要承載之地,是人口規模大密度高,多種不同類型機構高度聚集之地。如何在這樣一個獨具特色的老城區,走出一條既保護好生態環境又實現好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成為首都踐行“兩山”理論的一道必答題。

“兩山”理論的豐富內涵

從理論視角看,“兩山”理論包含著“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個層次,從不同角度詮釋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回答了什麼是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貫穿著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想,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科學指南。

“兩山”理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從歷史觀來看,人類文明史是一部人與自然、生態與文明的關係史。在原始文明階段,人類主要靠採集果實、漁獵為生,順從自然、敬畏自然;在農業文明階段,人們春種秋收,男耕女織,抱守“綠水青山”奮力爭取“金山銀山”;在工業文明社會,人類只顧“金山銀山”,戰天鬥地侵害侵佔“綠水青山”,人與自然矛盾叢生。進入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兩山”理論實際上指明瞭人與自然的關係從矛盾衝突走向和諧統一的文明走向。

“兩山”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關於自然觀的理論,系統闡述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學思想,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質上指明瞭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下人類生存、發展的前提基礎與價值歸宿的關係,科學把握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聯繫,是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良性互動的科學指南。我們必須堅持生態優先,切實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

“兩山”理論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按比例協調發展是社會生產的一般要求,是解決發展問題的方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新認識。理論的提出都是對實踐訴求的深層回應。過去為了實現經濟發展,片面追求GDP的增長,走粗放型、消耗型的發展模式,給長遠發展留下了隱患。“兩山”理論將“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機統一起來,通過走資源消耗最小化、環境損害最低化、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發展之路,解決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內涵。

大力營造綠色空間

綠色意味著生命、健康和活力。在西城落實“兩山”理論首先要補齊生態短板,強化空間建設。

挖掘拓展綠色空間。受都城文化的影響,西城區歷史上多皇家園林、少民眾公園,行道樹和機關小區綠化是基礎常態。為了打造綠色之區,西城區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出臺實施“生態西城發展規劃”,突出生態環境、低碳環境、設施環境、市容環境和制度環境五個主題,統領區域綠色發展目標。例如以“生命印記、故都風采”為主題,率先建成北京營城建都、環二環、蓮花河三條濱水綠道,增設臨水棧道、活動平臺、休閒廊架,栽種國槐、銀杏、垂柳,增植地帶性植物,營造色彩豐富、季相變化的喬灌草復層混交景觀,打造“三河、六帶、多景”生態休閒長廊,把既有公園、小區綠地、文物建築等景觀串聯起來,讓沿線12個街道100餘萬市民受益。建成核心區首個溼地公園——西海溼地公園,打通什剎海環湖綠道,強化“綠肺”功能,為首都市民增添了天然氧吧。

因地制宜“留白增綠”。習近平總書記指導首都發展,特別提出要注重“留白增綠”,進行生態重塑的政治要求。為更好地履行核心區的職責使命,西城區圍繞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統籌零散地塊、閒置地、邊角地和拆違空地等土地資源,結合社區服務、文化設施、停車設施等功能,“小規模、漸進式”地實施“留白增綠”。建成老城特色的小微綠地、口袋公園、街心公園100餘處,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6.36%,生態空間大幅度增加,極大地滿足了群眾“開窗見綠、出門進園”的願望,“綠色”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重拳出擊整治環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發展不僅要追求經濟目標,還要追求生態目標、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為此,西城區聚焦汙染防治攻堅戰、藍天保衛戰,採取清潔能源替換改造、向居民發放“煤改電”補助等措施,讓煤炭能源歷史性退出老城。推進老舊機動車淘汰、對企業實施環保技改,嚴查嚴治餐飲油煙、揚塵等各類汙染源。全面推進河長制和“水岸共治”,制定“一河一策”方案,紮實開展各類專項行動和工程,當前全區所有排河口均無排汙現象,水質考核斷面全部達標。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實現30%,城市環境得到了持續優化。

積極倡導綠色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從“兩山”理論的視角看,老城區的一磚一瓦就是“綠水青山”,要結合街區整理更新,以更加寬廣宏大的文化視野,尋求老城文化與生態理念融合發展之路。

以“文道”為統領,重塑古城的自然歷史風貌。文化具有引導、凝聚和融合的功能,生態文化建設有利於培養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公民,有利於營造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兩型社會”氛圍。為建設好老城生態文化體系,西城區成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統籌文化保護和生態修復,提出“綠道、文道、商道”重塑工程。其中“文道”是沿中軸線由北至南,把什剎海、景山等連綴成線,貫穿18片歷史文化街區、6片風貌協調區,與“綠道”“商道”融合,把文物古蹟串聯起來,成為一條尋根北京的歷史文化廊道。依託謙祥益、鹽業銀行舊址、交通銀行舊址等歷史建築,以百年勸業場為中心,建設北京坊,形成“一主街、三廣場、多衚衕”的空間格局,打造依託老城文化的“新中式文化生活體驗區”,被稱為北京文化新地標。

構建“四名”體系,實施老城的整體保護。著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西城區提出了“名城、名業、名人、名景” 的“四名”思路。名城是保護工作的物質基礎和空間載體,名業是名城的有力支撐,名人是名城和名業的見證與傳承,名城、名業、名人共同構成名景。出臺歷史街區管理辦法等政策法規,不斷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豐富綠色休閒公共空間。實施“四名”匯智計劃,邀請與名城保護、城市規劃有關的社會團體、研究機構共同參與保護工作,當前入選的70個團隊共組織活動150餘場次,包括名城研究、文化遺產等23個主題。“四名”體系突出的是整體保護的思路,從對單一文物保護拓展為對街區乃至整體城市風貌的保護,從“重物”保護拓展為對文和物的共同保護,推動文物保護向大遺址、文化遺產保護轉變。

推進文物“三解”,創新老城的保護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西城區提出和實施不可移動文物的“三解”工程 ,大規模啟動文物騰退修繕和利用工作,實施了推動完成楊椒山祠、粵東新館等52處文物的徵收騰退,完成勸業場、齊白石故居、普濟寺等76項文物修繕。探索引入社會力量對騰退文物建築的有效利用,與正陽書局合作,在萬松老人塔打造“北京磚讀空間”;與最高人民法院合作,利用沈家本故居開辦中國法制名人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群眾“走進來”,不斷拓展文化空間。

切實發展綠色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西城區採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動老城綠色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打造核心區經濟高地。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依託區域資源優勢,明確以金融為主導產業,以文化科技、大數據為重點產業,以高品質生活性服務業、健康醫療、高端智庫為培育類產業的“一主導、兩重點、三培育”的產業佈局。圍繞聚焦重點人才、公共服務和創新創業扶持等方面,研究制定“金服十條”“金科十條”,進一步完善“1+5+N”高精尖政策體系,整合發展資源投向重點產業。引進中國林權交易所、中國水權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等要素市場,推出碳匯交易、生態資源交易等產品,培育市場的生態成本意識、集約環保理念,引導企業綠色發展。

抓好疏解提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是老城提升產業競爭優勢、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的重要條件。按照“四少兩高無汙染” 基本要求,加快“騰籠換鳥”,推動傳統經濟結構向以金融業、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為引領,文商旅融合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快速補充的經濟發展格局轉型。用好疏解騰退空間,“動批”市場疏解空間引入寶藍金融創新中心、北京金融科技中心等。五年來,中關村西城園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由369億元增至2687億元,利潤總額由56億元增至262億元,實繳稅費總額由22億元增至108億元,成為老城經濟發展的重要拉動力。2018年前三季度,西城區萬元GDP能耗0.0904噸標準煤,同比下降4.71%。用水量6961萬立方米,萬元GDP水耗下降率為6.1%,綠色集約發展效果明顯。

做強做優金融業,服務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設。把握金融街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功能定位,促進金融創新發展和高端發展,截至2018年底,金融街金融機構總數1835家,總部企業175家,管理金融資產總規模超過100萬億元,佔全國的40%以上。實施金融街服務體制改革,創新構建北京金融街合作發展理事會、北京金融街服務局和北京金融街服務中心有限公司、金融街論壇四位一體服務體系。緊緊抓住財富管理、金融科技、金融業對外開放等重大機遇,利用北展地區疏解騰退空間資源,加快建設北京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一批金融科技重大項目落地,北礦金融大廈、首建金融中心全面入駐。引進中美綠色基金、絲路基金、中拉產能基金等國內國際綠色發展基金,支持實體經濟綠色優質高效發展。

努力打造綠色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要充分調動公眾、市場和政府的積極性,讓三個主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各盡其職,並形成良性互動。

強化綠色宣傳。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觀念是成敗的關鍵。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培養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態文明意識。強化生態意識教育與綠色宣傳。在全社會弘揚生態文化、創立人人關愛環境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形成綠色消費和綠色生產的良性互動。圍繞建設美麗西城,啟動美化環境、保衛藍天等專項行動;組建生態環境百姓宣講團,深入街道、社區、企業宣傳,廣泛開展節能減排、綠色環保教育;組織“綠色家園,益動西城”志願服務,開展“清風行動”專題講座;舉辦“綠色交換空間”“低碳生活從我做起”“光盤行動”等主題實踐活動,提升市民的生態文明意識,讓生態環保意識進入千家萬戶。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綠色建築,支持既有樓宇綠色改造,鼓勵使用中水,強化節能減排,打造綠色空間。在全市率先推出“生態陽臺·都市菜園”活動,引導居民利用家庭陽臺、閒置空地種菜養花和擺放花卉。利用公園、綠道及社區公共空間等資源,率先提出園藝文化推廣中心暨園藝驛站建設,為群眾提供家庭園藝的規劃設計、養護培訓等服務。近年來,結合“百萬鮮花進家庭、進社區、進街巷”等活動,依託21家驛站開展各類園藝活動500餘場,傳播園藝文化與生態文明理念,使120餘萬人從中受益,讓綠色融入百姓生活。

建設綠色社會。圍繞落實北京新總規,編制“十三五”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發展規劃和大氣汙染防治專項規劃。落實重大事項向人大報告和向政協通報協商制度,定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不斷改進生態建設。落實政府綠色職責,建立生態文明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針對重點區域和領域,實行“日巡、周查、月評、季點名”,確保生態環保相關數據的實時更新。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對已查處主體和整改區域的複查複檢,探索引入第三方評估,完善生態環保監管長效機制。動員廣大市民和社會組織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綠色社會共享綠色生活一個都不能少。

作者簡介:王少峰,中共北京市委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書記;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原黨組書記、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