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年TMT行業預測:危險的企業各有各的危險

2018下半年TMT行業預測:危險的企業各有各的危險

創業不只是一場修行,更是一場刺激的遊戲。如果放到TMT行業來看的話,可能感受更為深刻,因為TMT行業的特徵很明顯,這個行當身上貼著完全不同於其他領域的標籤——刺激、高成長性、高度不確定性、過山車遊戲、反週期性,以及一夜暴富或一夜一無所有…..哪怕你已經融資數輪,是估值幾十億美元的獨角獸,但你可能依然沒有可以堅守的安全邊界。

這裡,我們姑且不去探討那些還處於創業初期的項目,因為早期企業導致失敗的坑太多,倒下去的數量很大。反而是高速成長期的企業的成敗更具研究價值,他們的失敗不僅讓創始團隊夢想破滅,還會給投資人、員工、行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其實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離得近一些有樂視、金立等,離得遠一些的有凡客誠品、拉手等,皆如此。

當然,危險的企業各有各的危險,身上大都隱藏著“病症”。既然是“病”,就得治,也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如果合併同類項的話,無外乎產品、模式、戰略、實力四類問題。下面,我們就針對當前處於風口浪尖上的四家企業,“診斷”並預測一下未來走勢,就權當提醒了。

產品問題:手機行業之魅族,永遠在致敬經典卻永遠不夠經典

一家企業如果不能發展起來,只有一個結論——產品不行。不管資本多麼洶湧,燒錢多麼野蠻,但最終決定自己“命”的,還是產品。

智能手機就是這樣一個行當,其中,魅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企業。從最早的MP3到M8的面世,再到還算得上成功的魅族MX系列,魅族對產品設計的執著,一度是其最重要的價值觀,也曾經是國產手機中的一股清流。只不過,這股對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痴迷的精神,卻讓魅族在2016年以來頻頻開起了“倒車”。鳳凰科技的一篇標題為《內亂之下,魅族15會成為魅族手機的續命丹嗎?》的文章下了這樣的結論:受資本的壓力,魅族一年發佈了14款產品,但成功的不多,原來的那個魅族其實就不存在了。

2017年,已經掉隊的魅族迎來了黃章的復出,扛起了“致敬經典”的大旗。黃章不僅親自打磨了魅族PRO 7,還花重金挖來了曾成功操盤華為P7、P8、Mate 7的楊拓,擔任魅族高級副總裁兼總參謀,專門負責魅族PRO 7的宣傳工作,目的只有一個——致敬經典。只不過在重金打造下,PRO 7只剩下了一顆致敬經典的心,自發布以來,售價接連跳水,最終結果證明這一產品並沒有成功,銷售遠不及預期。

如今,魅族早已被華為、OV紅綠軍團、小米等遠遠甩到了後面。在關鍵的節骨眼上,剛剛發佈時間不久的魅族15又一次被寄予厚望,同樣又被打上了“時代經典歸來”的標籤,譬如經典的小圓圈設計、獨創的mBack交互操作方式、延續MX系列的極窄邊框設計等。但再次致敬經典的同時,最怕的就是拋棄潮流與趨勢。在全面屏已是大勢所趨時,魅族15不僅沒有湊劉海屏的熱鬧,就連屏佔比也不追求了。魅族15能擔負起“拯救”之作的重任嗎?可能希望也並不大。

永遠在致敬經典,卻永遠不夠經典。用這句話來總結2017年以來魅族在產品上的表現,可能最恰當不過了。顯然,魅族沒能在手機市場上位,犯的就是產品上的“病”。

戰略問題:網約車領域之滴滴,永遠在佈局卻永遠都只是局中人

曾經,滴滴與優步合併在一起時,有人直接下了結論:網約車市場的競爭結束了,滴滴將在這一領域扮演壟斷角色,但現實版的劇情並沒有這麼推進。

當然,按照滴滴披露的單量,目前的日單量保持在2500萬左右,連接了2100萬的司機和車主,乘客端為4.5億用戶,幾乎佔據了出行服務市場80%的份額,甚至可以說,這一體量足以讓對手無法喘息。但事實並非如此,滴滴並沒有阻止新對手的進入。問題就出在戰略上。行業裡有一句話很受用,戰術上的勤奮,無法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只不過,滴滴戰術、戰略兩個層面上都留下了一些“破綻”。

前段時間,因為美團打車進入上海並在三天之內拿下三分之一市場份額,原本處於躺贏地位的滴滴被推到了風口浪尖。雖然滴滴創始人程維放下了一句“爾要戰,便戰”的狠話,但滴滴內心的焦慮和擔憂已經在市場層面表現出來了,不得不在局部戰場上防禦美團打車的侵入。而除了美團打車外,高德低調宣佈推出順風車,還放話說,不會收取私家車一分錢的佣金;同樣在這個時刻,攜程拿到了網約車的牌照,正式進入打車領域,試圖在旅遊場景下對外提供接送機、景點酒店接駁等出行服務。

對於美團、高德、攜程等新入局者的挑釁,滴滴顯然比較煩惱。特別是美團打車,對滴滴形成了一定威脅,畢竟當年滴滴的市場就是靠著粗暴補貼換來的,如今美團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這可能並不是最可怕的,因為對每一家已經壟斷了市場的企業,所面對的最大競爭對手就是自己,所有新入場的同行身上都有著“更好的自己”的影子。滴滴在戰略上最大的問題是,收購優步以後,明明有18個月的時間窗口,可以用來優化用戶體驗,打磨產品到極致,但卻幾乎無視地被忽略過去了。

雕爺在自己的公眾號中也指出了這一點。他認為,滴滴擁有無競爭的長達一年半的休整期,手裡有大把的現金,但莫名其妙地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在產品和用戶端發力,形成競爭壁壘與護城河,導致美團、攜程等紛紛湧入。而且更大的“漏洞”是,滴滴在用戶出行體驗上沒有做到極致,司機端、用戶兩個維度上,都有不少抱怨聲,用戶等車時間長,司機不賺錢,這恰恰是競爭對手殺進來最好的理由。

更值得一提的是,面對美團的凌厲攻勢,滴滴出了一個昏招——貿然進入了外賣市場,選擇跟美團死磕。這一決策顯然非理智行為,因為美團涉足打車,背後有餐飲、旅遊、看電影等場景驅動,目的是截胡,但滴滴做外賣的理由就不充分了,業務上缺乏協同。或許只有一個理由,滴滴的估值已經是576億美元,繼續融資或IPO的話,需要給資本講更動人的故事,於是外賣業務就成了新的寄託。但滴滴可能忘記了,Uber也曾涉足餐飲、電商,但結果都失敗了。

這讓我想到了一句話——永遠在佈局卻永遠都只是局中人。滴滴並非沒有努力過,比如不惜代價發行100億元的ABS證券化產品,幫助租賃公司購買車輛,最近還與大眾汽車組建了合資公司,開始定製智能網聯汽車,佈局無人駕駛領域。但在這些應該重點發力的戰略級業務方向上,滴滴不僅走得慢了一步,反而情急之下趟外賣的渾水,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局裡,成了有些迷失自己的局中人。

模式問題:電商行業之聚美優品,永遠在追逐風口卻永遠飛不上天

過去幾年,電商行業上演著一場場集中式的運動,在阿里天貓與京東的持續“鬥法”中,聚美優品、唯品會、蘇寧等垂直電商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根據聚美優品發佈的財報數據顯示,去年GMV為66億元,總訂單量6355萬,同比增長了3.4%。碰巧,這兩天阿里也發佈了最新財報,整體營收同比增長了58%,天貓實物GMV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5%,就算是稍弱一些的京東,同比增長率也達到了36%。而即使從電商行業32%的平均增幅來比,聚美優品個位數的增長率也是不合格的。

那麼,電商行業一點機會沒有了嗎?非也,新零售領域的盒馬鮮生,與聚美優品模式類似的網易考拉,在夾縫中依然能活得風生水起。所以說,聚美優品曾經在電商領域的輝煌,以及現在面臨的隕落,並不能用簡單的一句“垂直電商進入衰退期”這樣的話就能撇清了責任的。聚美的真正問題出在模式上,沒有堅守,更缺乏創新。

所以說,聚美優品在電商領域的不濟並不是偶然的,因為頗有明星範兒的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到電商板塊的“復興”上,反而是不斷追逐互聯網行業裡的新風口。2015年,陳歐在一片不解聲中,投資了國內最大的母嬰平臺寶寶樹;2017年,共享經濟概念大熱,聚美優品又以3億元入股了共享充電項目街電,控制了82.07%的股份,一副豪賭的姿態;此外,陳歐還花費數千萬元,投資了電視劇《溫暖的弦》,據說總投資1.3億元的電影版本也在緊張製作中。

當然,我們承認,當下是一個跨界的時代,但只有將自身主營業務做好後的跨界才更值得尊重。聚美的主業電商已然受到了網易考拉、天貓國際等的蠶食,營收、利潤表現差強人意,而新投資的街電項目能不能成功,還是一個未知數,斥巨資打造的電影、電視劇所在的行業更是競爭激烈,扔幾千萬元可能都激不起任何波瀾。對聚美優品來說,每一個挺進的跨界領域都是大佬當道,巨頭佈局,最怕的結果可能是:永遠在追逐風口,但可能永遠飛不上天。

實力問題:雲服務領域之中小廠商,永遠在突圍卻永遠被圍困著

如果這個領域是大佬雲集的生意,那麼,你最好不要去碰,因為一旦陷入進去,不僅難以抽身,還容易把全部家當都搭進去。這裡可能並非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你的實力決定了你的命運。這兩年,價格戰打得不可開交的雲服務市場,就進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

雲服務是未來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物聯網時代、新零售的未來基礎設施,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和趨勢,但恰恰因此,才帶來了群雄逐鹿的競爭局面,除了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金山雲等鏖戰其中外,青雲、UCloud、華雲、EasyStack、駐雲科技、SpeedyCloud迅達雲、BoCloud博雲、數人云、Hyper、數夢工場、北森雲等一大批小玩家充斥其中,形成了混戰的局面。

但這些小玩家,在亞馬遜AWS、阿里雲、騰訊雲等大佬價格戰迭起的碾壓下,究竟還有沒有生存空間呢?去年,這些中小云服務商還能拿到不菲的融資,但進入2018年後,投資機構已經開始“迴避”雲服務市場了,一些之前拿到過融資企業的日子也變得緊巴巴的。一邊是圍繞著雲服務器、CDN等發起的價格大戰,一邊是跟不跟都很為難的窘境,雲服務領域的中小廠商們,陷入到了“永遠在突圍,卻永遠被圍困著”的僵局裡。

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金山雲,與亞馬遜AWS、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比,金山雲的家底可能還不算殷實,但又比中小廠商的實力強一些。最關鍵得是,金山雲的市場表現也沒好到哪去。根據媒體報道,金山雲雖然有小米撐腰,幾個月前更是拿到了一筆7億多美元的融資,但同樣只能在持續虧損中度日。可以想象的到,規模更小的一些雲服務商的日子只能是更難過。

所以說,作為一家企業,你可能已經估值數億美金,營收也處於穩定增長中,但市場會給出一道難題——如何突破實力弱被淘汰的危局。而且,在這個問題上犯難的不僅是雲服務商,已經出局的共享單車裡的小藍單車、酷騎單車等同樣碰到過,實力弱的話就容易遭到清場。那麼,如何解圍、突圍呢?難度確實很大,但也並非一點辦法沒有,差異化、精耕細作或許是一條生路。

小結:

當下的互聯網行業裡,在產品、模式、戰略、實力等問題上存在“硬傷”的企業並不少,有的如日中天,有的止步不前,也有的迷茫於市場,更有的岌岌可危。馬雲曾說過,“企業成功的理由千千萬,但失敗的原因就那麼幾個”,但在失敗之前,往往風險和問題就已經暴露出來了。只要能防微杜漸,就有可能將“問題企業”從危險的邊緣拯救回來。以上只是我們列舉的一些例子,更希望能拋磚引玉,期待更多的“問題企業”能找到癥結所在,重新恢復到健康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