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近代銀幣史

1875年,光緒帝登基。李鴻章與左宗棠的對外戰略爭論自此畫上句號,偏向放棄收復新疆的李鴻章失敗,清軍在左宗棠的帶領下,視死如歸般的全力以赴對待這場戰役。對於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來講,這樣的戰爭太過艱難,而沿海地區同樣存在著李鴻章所說的種種隱患,但唯一付出努力的,還是這位年近七旬的老將左宗棠。

新疆近代銀幣史

李鴻章看到的僅僅是很小的一個方面,而左宗棠的戰略路線更為全面,甚至於講,李鴻章的目的可能更是為了與左宗棠進行政治上的較真,他基本沒有將國家命運放在心中。在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中,李鴻章不停地對他潑冷水、加以陷害,而左宗棠對國家的付出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更是李鴻章之流無法企及的。

光緒六年(1880年)五月,左宗棠帶病戰鬥,他讓士兵抬著棺材準備進軍伊犁。最終沙俄與中國簽訂《中俄伊犁條約》,伊犁大部分地區歸還中國。光緒八年(1882年),沙俄正式交還伊犁。光緒十年(1884年)11月17日,新疆省成立。

但一個王朝以及一個制度能否得以延續,絕不可能因為個別人的付出而得以實現。中法戰爭後,左宗棠滿腔報國熱情徹底覆滅,大有出師未捷身先死之感,其含辛茹苦創建的福建水師以及馬尾船廠近乎土崩瓦解,隨著左宗棠這樣忠臣的隕落,清王朝的命運也逐漸墜入深淵。

新疆近代銀幣史

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前,新疆地區主要流通天罡銀幣及普爾錢、乾隆嘉慶道光等年號紅錢。

新疆早期銀幣稱為“天罡”。“天罡”意為“騰格”。最早的天罡幣是海比卜拉在和田建立割據政權時所鑄,後來阿古柏入侵新疆,鑄造了值銀五分的天罡,稱為“阿古柏天罡”。光緒三年(1877年),左宗棠收復南疆,開始仿鑄天罡銀幣,種類特別複雜,這類銀幣為打製幣,部分錢文增加漢字。

新疆近代銀幣史

左宗棠仿鑄的天罡銀幣主要有:

1. 雙面維文天罡銀幣,其中庫車地區所鑄有一面維文為“足銀”,另一面為“五分”者,及一面維文為“光緒”,另一面為“四年”者。阿克蘇地區所鑄有一面維文為“阿克蘇”一面為“五分”者;

2. 五分天罡銀幣,光緒四年(1878年),由喀什地區所鑄,為漢、滿、維三種文字的五分銀幣。喀什噶爾地區所鑄為漢、維兩種文字的五分銀幣;

3. 光緒銀錢天罡銀幣,光緒四年(1878年),由葉爾羌和喀什噶爾地區所鑄。光緒五年(1879年),為和田地區所鑄。

4. 光字天罡銀幣,光緒六年(1880年)始鑄,正面為“光緒”年號省文“光”字,底部為維文“五分”,背面為維文“阿克蘇”。省文錢在唐代新疆地區就有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和當地的文化有關,漢字相對難以書寫,加上當地鑄造工藝的粗獷特徵,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新疆近代銀幣史

光緒六年(1880年),左宗棠命蘭州機器局製造新式銅模,打製圓形方孔足銀壹錢銀幣。希望以此完全取代舊式天罡銀幣。該品種極具傳統制錢風格,但因成本過高,光緒七年(1881年)二月即停鑄。但它對新疆貨幣的漢化,以及抵制外來貨幣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新疆建省後,清政府全面嚴禁新疆地區流通天罡銀幣,成效並不理想。直到機制銀幣在全國大範圍普及時,光緒十六年(1890年),新疆地區的機制銀幣開始盛行,而就在前一年(1889年),廣東庫平七錢三分銀幣剛剛開始鑄行。

新疆近代銀幣史

此後新疆機制銀幣主要有:

1. 三體文銀幣,錢幣文字有漢、滿、維三種,分三錢、五錢兩種面值,鑄造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

2. 喀什噶爾光緒銀圓,漢、維兩種文字,面值分壹錢、貳錢、叄錢、伍錢;

3. 阿城光緒銀元,阿克蘇地區所鑄,漢、維兩種文字,面值分一錢、二錢、三錢、五錢;

4. 喀什光緒銀圓,漢、維兩種文字,面值分壹錢、貳錢、叄錢、伍錢;

5. 迪化光緒銀圓,漢、維兩種文字,面值寫法分二錢、貳錢、三錢、叄錢、五錢、伍錢;

6. 喀造光緒銀圓,漢、維兩種文字,面值分貳錢、叄錢、伍錢。

新疆近代銀幣史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喀什噶爾地區開鑄光緒元寶銀幣,面值寫法分二錢、三錢、叄錢、伍錢。錢文為漢、維兩種文字,錢幣龍形拙劣粗獷,特徵非常明顯。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迪化水磨溝機器局按內地式樣開鑄庫平式銀元,均為樣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喀什地區開鑄大清銀幣,記值為湘平,湘平記值方式是由左宗棠引入新疆的,該品種版別多。喀什地區至宣統年間,又鑄宣統年號銀幣,錢文分“宣統元寶”、“宣統銀幣”兩種,版別也很複雜,形制仍然保持原有粗獷特徵。

新疆近代銀幣史

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新疆開鑄新式銀幣,錢文有“銀圓二錢”和“銀圓叄錢”。此後,新疆喀什地區模仿該類新式銀幣開鑄餉銀系列銀幣,有餉銀一錢、餉銀二錢、餉銀四錢、餉銀五錢、餉銀一兩。該系列銀幣版別區分主要在維文位置及有無維文、珠圈有無及有無邊花等方面。這一品種的鑄造質量一改以往粗獷特徵,相對而言較為精細。

新疆近代銀幣史

民國建立後,新疆地區在1912年也開始鑄造民國銀幣。面值內容仍然保持餉銀記值,背面紋飾均為五彩旗,旗幟為豎紋,紋飾風格極具新疆特色。部分銀幣省去維文,僅以漢字書寫錢文。民國六年(1917年),迪化銀圓局造壹兩銀幣,民國七年(1918年),仍有鑄造。

新疆近代銀幣史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5月,新疆聯合政府使用迪化水磨溝機器局開鑄袁像銀幣,該品種袁像開臉較為寬肥,紋飾恢復新疆銀幣特有的粗獷風格,含銀量各版有異,不難識別。版別主要按嘉禾圖案及袁像耳朵進行區分,主要有:小葉大耳、小葉小耳、異筆民、大葉大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年底,新疆袁像銀幣停鑄。

新疆近代銀幣史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國民政府恢復銀本位制。5月,新疆實行幣制改革,鑄造壹圓銀幣,該銀幣版別較多。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為保證新疆地區金融穩定,該品種正常流通。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廢除民國紀年,此銀幣將“民國卅八年”,改為“一九四九年”,因正反均有一九四九紀年,這一版本被稱為新疆“雙四九”銀幣。1951年10月1日,隨著人民幣的順利流通,新疆各類銀幣均被回收,停止流通。

新疆地區近代自鑄銀幣成為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這段錢幣史能夠如此豐富多彩,中國能夠不斷髮展進步,正是因為歷史上有那些為了民族統一、國家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風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