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中国是人类史上最早使用金银货币的国家,现发现的品种有原始社会的金银贝,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郢爰、银蚁鼻钱、只发现过一次的银布币,汉代的白金三品、金银五铢、金饼、马蹄金、麟趾金,汉之后,历朝历代开始根据流通古钱的形制和钱文制作金银币,从唐代的金银开元通宝开始,两宋时期,金银钱的使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品种极大的丰富,而且制作工艺有了飞跃的提升,如两宋的金银钱,元代的金质供养钱,明代的金质供养钱、矿银钱,到了清代,随着西方造币技术的引入,金银钱在制作工艺和品质上整齐划一,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载体享誉海内外,本篇将以本次春拍中的几件金银币为蓝本,复原不同历史阶段金银币使用最高峰时期的中国文化。

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南宋《咸淳临安志》皇城图

两宋时期宫廷与皇亲国戚都曾拥有众多的金银钱币,主要用于赏赐。《武林旧事》卷三《岁除》:“并随金钱一百二十文。旋亦分赐亲王,贵邸,宰臣。”流入民间的金银钱,多为赏赐,或节庆之日,皇家交撒金银钱时所得。

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两宋时期尽管铸了不少金银钱,但是在先后与金军和元军的战乱中大量流失,遗存下来却非常稀少。

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南宋·长命富贵篆书背梅月银鎏金宫钱

两宋金银钱铸造独成体系的,从现今存世的宋代金银钱的实物来看,北宋的金银钱钱文以年号为主,南宋则以吉语为主。北宋时,宫廷铸造了大量的金银钱以供骄奢挥霍,此类钱文的版式不同于流通钱,因铸量大,制作大多漶漫,精整者极少,后都被金国掠夺销熔。至南宋时,金银钱铸造极少,多为宫中庆典所铸,级分三等。头等为天子铸(年号),次等为后宫铸(宫名),三等为节庆及洗儿撒帐(节名、吉语)所铸,以年号、宫名、节名、吉语入钱文,书法工整,制作精美,南宋金银钱主要集中在宋孝宗、宋理宗时期。

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南宋·长命富贵福寿延长银鎏金宫钱

宋孝宗的两个年号,隆兴、乾道均有金银钱传世,均为宝文,明显承自宋徽、钦二宗、宋理宗之景定、绍定、端平、宝佑、咸淳等年号也有金银钱传世,其制作与宋孝宗一脉相承,然其钱文多采吉语而非宝文,从史料看,南宋金银钱的史料虽略多于北宋,但从实物来看,似乎并不多,甚至比北宋还要少,且主要集中在杭州、绍兴一带发现,一般钱文书法飘逸舒展,笔划劲挺,钱体精小,文字却显大字气象,制作精良毫发可见。我们皆知制钱工艺中最高的水平就是小而精。

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南宋·永保千秋篆书背梅月银制宫钱

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南宋·慈宁万寿银质宫钱

供养钱,亦称“供佛钱”、“庙宇钱”。旧时官方或寺院所铸用以供奉佛殿神像之钱币。以元代所出最多。元代宗教十分盛行,各地庙宇寺观林立,佛、道尤受朝廷尊尚,这是供养钱盛极的基础。这类钱的铸造者是庙宇、道观或信徒,目的是供奉神佛,布施功德,以求庇护降福。它可依钱的大小与市场上流通的铜钱折等兼行,而且金、银铸品更贵重,不仅可以作为贵金属贮藏,按市值交易也行用无阻。在元代中期以后还作为妇女喜爱佩戴的首饰,流行一时,遗留至今。

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元·佛法僧宝金质佛家供养金钱

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明·阿弥陀佛慈悲方寸金质皇家供养金钱

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明·万历矿银

说明:明代万历年间试铸珍品,存世非常罕见,被誉为“明代银钱第一珍”,本品为同类品种中所见上乘之品,早年日本大藏家旧藏之物。目前所见,大致为三个版别,存世量约十品左右。因此被历代古泉藏家所珍视。钱币大师罗伯昭曾说:“明代神宗一朝,矿使四出,纷扰天下。此钱,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矿使铸之,贡于朝廷,作赏赐之用;二是,开采银矿,掘银而铸,只为纪念,并不流通。”

钱币中的稀少品类,中国宫廷和佛教金银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