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名將擅長海戰,稱有必勝信心攻滅日本,康熙帝:還是算了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從清朝晚期開始,中國就屢屢遭受各國列強欺凌,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只知割地賠款,以求苟延殘喘,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其中對中國傷害最大的非日本莫屬。早在康熙年間,就有人曾建議趁著國強兵壯趕緊解決日本這個東海憂患,可惜遭到了康熙皇帝的拒絕。

清朝有一名將擅長海戰,稱有必勝信心攻滅日本,康熙帝:還是算了

▲施琅出征劇照

這個人就是施琅。施琅早年間曾是明朝總兵鄭芝龍的屬下,作戰驍勇、文武雙全,怎奈明朝滅亡的大勢已定,個人再強悍也扭轉不了國家命運,最終他便跟隨鄭芝龍降了大清。可是作為降臣,哪怕能力再強,他們也不可能得到清廷重用,年輕氣盛的施琅一氣之下,又投靠了反清復明的鄭成功。

在鄭成功的麾下,施琅也曾受過重用,但是他為人有些自大,所以樹敵不少,比如鄭成功的嫡系將領曾德就看他很不順眼,還曾多次故意冒犯。忍無可忍的施琅藉機殺了他,結果不料鄭成功為替曾德報仇,羅織罪名殺了施琅父兄,氣得施琅出走臺灣,再次歸順清廷。

清朝有一名將擅長海戰,稱有必勝信心攻滅日本,康熙帝:還是算了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雕像

歸降之後,施琅奉命攻打臺灣,此時的他擁有多年統領水軍的經驗,跨海作戰乃是其強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鄭成功之子鄭經病逝,臺灣一時陷入混亂,施琅抓住時機進攻臺灣,僅用兩年就收復全島。慶功宴上,滿朝文武舉杯歡慶,但是身為第一功臣的施琅並沒有驕傲自滿,他直接向康熙皇帝進諫,希望趁著清軍水師士氣強盛之際,繼續向東部的大海行軍,攻下日本這個東海隱患。

清朝有一名將擅長海戰,稱有必勝信心攻滅日本,康熙帝:還是算了

▲康熙皇帝讀書像

施琅為什麼有信心能夠攻下遙遠的日本呢?因為當時的清廷經濟發展比較好,有能力支撐龐大的軍用物資,軍隊的實力也是強大的,無論是平定三藩、擊敗沙俄,還是收復臺灣都驗證了這個事實。特別是剛剛結束的臺灣水戰,令水軍將士積累了大量作戰經驗。如此一來,大清王朝有錢、有軍隊,再加上自己這個有能力的指揮官,攻打長期閉關鎖國且遠比中國落後的日本,定能一舉得勝。

清朝有一名將擅長海戰,稱有必勝信心攻滅日本,康熙帝:還是算了

▲《欽定平定臺灣凱旋圖》

康熙皇帝聽了施琅的分析以後,陷入了良久的沉思之中,最終沒有點頭同意。原因其實很簡單,之所以不攻打日本,康熙皇帝其實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吸取元朝的教訓,昔日浩浩蕩蕩的元朝騎兵一路暢通無阻地攻下了宋朝,還俘虜了兩個皇帝,但在三次征討日本時都是鎩羽而歸,並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滿清軍隊和蒙古人一樣,都是擅長陸地作戰,對海陸作戰經驗不足。

清朝有一名將擅長海戰,稱有必勝信心攻滅日本,康熙帝:還是算了

▲施琅故居

其次,當時北方的噶爾丹又開始鬧事,對於清廷來說,解決眼前家門口的麻煩才是最重要的,日本遠在海島之上,暫時還對大清構不成威脅。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康熙皇帝對施琅不夠信任,他能叛變出去再回來,就有可能再次叛變,所以一旦給了他足夠的軍隊和補給,就怕他攻下日本後會自立為王,到時候天涯海角的也追不回來了。

參考文獻:

《清史稿》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