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远方的野丫头:生命最重要的是有趣

采访时间:2018年7月3日

姓名:野丫头(昵称)

性别:女

年龄:31

上海人,她曾是儿科护士,成为攀岩爱好者、驴友后辞职,成立了一家独立书店——远方书屋,在店里既当老板又兼服务员,渴望永远在路上。

野丫头的远方书屋,藏在一个并不好找的办公楼角落,从外看没有任何指示标识。推门进去,一间客厅那么大的房间,三两男女自在地看书、聊天、忙活着手中的电子设备。

吧台前有位素面朝天的女孩正冲着咖啡,看起来像是服务员。我差点没找到书屋,进来后又无法分辨谁是这儿的老板。

这便是野丫头给我的感觉:隐匿在闹市和人群里,不声不响地造出一个属于自己和同类的空间。

这需要自信,更少不了一份洒脱——外在的标准没那么要紧,人生只需按自己期望的样子活得有趣,又何必在乎结果?

活在远方的野丫头:生命最重要的是有趣

憧憬未知生活,厌烦按部就班

我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没有兄弟姐妹朝夕相处。也许这种成长环境,让我的性格既安静,又潜藏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还有我和家人都不曾发觉的——野性。

我的前20年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循规蹈矩,懵懵懂懂的,也没发现自己对什么事有特别的兴趣和热情。

初中毕业时,我的成绩考不上重点高中,家长认为我能上好大学的希望也不大,于是,我进卫校读了护理学专业。

六年后,21岁的我被分配进了上海某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成了一名新手儿科护士。

初入医院,我日复一日重复着铺床-查房-打针/发药的工作。虽然我还挺喜欢临床护理,但病房的工作实在枯燥,还常常被病人家属打乱工作节奏,让我感到工作很局促。

幸好,在普通病房呆了一年,我就被调到新生儿监护室。在监护室里,几乎每天都有各种突发状况发生,意外带来了挑战,也赋予了我新的机会。

但这里的工作对我而言,充实却并不快乐。

监护室是一个特殊之地,在那里,一个个弱小的新生命因为各种原因,刚出生就不得不经历与家人撕心裂肺的分离。

虽然有医护团队的全力救治和照料,还是有一些孩子,会在监护室里结束他们短暂的生命。

在监护室呆久了,生和死都变得那么匆忙和寻常。一个刚刚死去的孩子,我可以只用五分钟,就把他小小的尸体包好,交给殡仪馆的大叔,手上动作麻利,心里无波无澜。

我开始感到自己的可怕——才20来岁,就对生和死已经麻木,我的人生还能因什么而动容?还能找到乐趣吗?

除了工作本身,医院的工作氛围也渐渐让我难以承受。同事们每天聊的都是结婚生子、家长里短。有闲就抱着书看的我,像个格格不入的异类。

活在远方的野丫头:生命最重要的是有趣

“你什么时候结婚啊?”“买房子了吗?”在我所处的这个体系内,所有人被教导的人生路线很规整、单一: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

在上海这座城市,给了身处其中的人更大生存压力:所有人都按部就班,如果不按这个路线走,还能怎么走?买房怎么办?看病、养老怎么办?

人们似乎很享受这种按部就班带来的确定性,在医院,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工作的未来。

从上班第一天,就可以看到退休那天的情形,每个人都不徐不疾地等待必将到达的那天。

我讨厌这种一眼见底的生活。我爱看书,爱跟着各种题材的小说来幻想生活不同的可能性。

从17岁开始,一有空闲时间我就爱去尝试各种稀奇古怪的兼职。试问我怎么能忍受一辈子就走这样一条呆板直线?

可对于只做过护士的我来说,不干护士,还能靠什么活?我想不出来,只能被生存危机感更压得喘不过气。

攀岩给了我新的转机

仿佛命中注定,偶然间我遇到了自己的生活转角。在一次逛街时,我看到一个攀岩馆的团购广告,抱着随便试试看的心态体验了一把。

第一次攀岩,带我的教练坦诚而健谈,他一边给我指导动作、提供保护,一边主动跟我聊攀岩的乐趣、聊他的业余爱好——旅行。

后来,他成为了我的攀岩师傅,也为我打开了全新的朋友圈。

活在远方的野丫头:生命最重要的是有趣

攀岩馆里来来去去的都是像我师傅这样的人,曾经做过或正在做着循规蹈矩的工作,但他们正争分夺秒地用业余时间各种撒野——攀岩、徒步、穷游。

在岩馆里,我常常会听到有人随意聊起:“我明天出发去尼泊尔徒步。”当时的我一脸惊诧:“那上班怎么办?”

“不上班了啊,我辞职了。回来再找呗!”然后留我一个人愣在原地,简直想象不到,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工作中压抑的我,在攀岩馆找到了释放和归属感。从那时起,我和其他岩友一样,开始争分夺秒地享受在岩馆的时间,哪怕立刻要上夜班,我也要省出时间跑馆里来。

激烈热身、攀爬、瀑汗全身的感觉是那么畅快。后来,我不满足于室内的模拟环境,开始跟着岩友们一起去户外做真正的野攀。

只要周末有时间,大家就约着去苏州、杭州、临安,甚至更远地区攀登。一起攀岩的日子,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组织,找到了一群可以同吃苦、同撒野的朋友。

野在路上,乐在其中

在岩友们耳濡目染之下,我开始了户外旅行。我的第一次远行是在攀岩之前,和两个同事一起去了云南。那是一次旅游“菜鸟”行,我们走的是常规路线。

但在那次旅行中,我接触了青旅老板和户外领队,青旅老板曾是个历史老师,辞职来到大理开了一家青旅。

这种跳跃的人生轨迹,让我惊奇不已,也在我心里种下一颗远方的种子。

活在远方的野丫头:生命最重要的是有趣

结识了岩友们后,我不停的往外探索,西藏、尼泊尔、云南、内蒙古、老挝、泰国……都留下过我的脚印。

我特别喜欢高原,也许,那些离天空更近的广袤原野,才给了我更真实的生命力。

第一次去西藏,我就走了游客少走的阿里线。在冈仁波齐山下的经幡广场,望着平静注视着我的神山,我把积压已久的心事痛痛快快地倒出来,任凭眼泪倾泄,胸口不再闷痛。

神山脚下,有圣湖和鬼湖。我偏爱鬼湖拉昂错,人迹寥寥,湖水冰彻人心,但它清澈明朗,让我感到平静和安宁。

我喜欢用徒步、露营等尽量接近自然的方式去行走,虽然常常在翻山涉水时遇到大巴车坏在山坡上、没吃没喝等晚点班车、身处异国他乡被围观的种种情况,但我乐在其中。

在尼泊尔,本地向导带我欣赏其他游客不曾领略的风景;在泰国小城素可泰等班车的夜晚,我结识了倾盖如故的旅友。

在路上撒野的时光,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活着。

我在上海搭了一个远方

2013年,我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开医院。那时我已结婚,丈夫工作稳定,他也很支持我离开压抑已久的环境。于是春节后,我就离职了。

当时,我没有想好接下来要做什么,也没有计划找下一份工作,只想着先离开、放飞自我。

不上班的日子,我先痛痛快快出去玩了两趟。一边玩,一边琢磨回来后怎么打发时间。

一开始,我想开家青年旅舍。在云南第一次住青旅,我就被征服了,特别喜欢青旅的大厅。

在那个并不宽阔的公共空间里,每个人可以自由来去,交流和陪伴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可为了家人,我不能离开上海,而上海这个现代化城市又缺乏青旅的存在氛围。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爱好——看书,所有零售商品中,我就对书还算了解,那么,就开一家书店吧!

书店不挣钱,那就顺带卖咖啡养书店。我花了一个多月学咖啡的各种知识,在网上、线下买自己觉得优质的书,到处压马路找门店。

活在远方的野丫头:生命最重要的是有趣

在此之前,我是一个纯粹的读者,对书店没有任何清晰的图景,从来没了解过独立书店的行内门道,甚至连去哪里买书都不知道。

幸运的是,在找门店时,我遇到了一位做民国书的书商樊老师,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圈内人。

原本准备混进咖啡圈的我,就在因缘际会下被他带入了书商圈,还给我介绍了进货渠道。

顺理成章的,我的书店就定在了他持有的门面房里,我们也开始了卖书业务的合作。关于店名,我也很快做了决定,就叫它“远方书屋”。

远方,对我来说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虽然不能时时到达,但我希望在上海停驻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感觉到自己仍然在路上。

然而,等一切准备就绪,却发生了两件让我深受打击的事。

我的师傅,那位带我走上攀岩道路,领我打开新世界的好友,在一次登山活动中失足坠落,不幸离世。

他的离开,给了我一次痛击。知道噩耗后的那段时间,我难过到无法独处,常常遏制不住愤恨,恨他为什么对留下的人做这么残忍的事。

他曾跟我说过:以后老了,他们夫妻要跟我们一起结伴去旅行,走到哪算哪,走不动了,就死在路上,也不用安排谁收尸,被老鹰吃掉就好。

我后来想明白,他是在为自己最爱的事情付出生命。在登山前,他就清楚那意味着什么风险,但他仍然一往无前。

他为最爱而死,难道不是死得其所吗?我应该为他感到欣慰。

换作是我,也宁愿死在路上,好过死在病床。而两个月后,照顾我长大的姑姑因为癌症去世。

生命中两个重要的人,用他们的离开教我懂得了生死无常的道理,教我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也许明天就死了,在死之前,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活在远方的野丫头:生命最重要的是有趣

2015年1月6日,远方书屋开业了。我邀几个朋友到店里简单聚了一下,就正式开始了独立书店老板兼服务员的日子。

书店很小,不到40平米的屋子。我用自己喜欢的书,还有在路上时收集的记忆、小物件把这间小屋布置成很随意的空间。

很多客人都是在闲逛时推门而入,然后忍不住感叹:“这里很像家。”

这是我想要的感觉——自由、有趣、没有约束。在这里,分不清谁是老板、谁是客人。

一开始,我只卖书和咖啡。慢慢的,随着客人增加,为了让大家觉得有趣,我开始在每周六放电影,还跟找上门来的一些文艺圈朋友合作办沙龙讲座。

第一年养店,书屋入不敷出。作为新手,我常常遇到经营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每天都在硬着头皮解决问题。

书店满两年时,因为房租问题,我又找了新的店址,在江苏路上一个商务中心的二楼,一间隐藏在各种小工作室之间、完全不沿街的小屋。

搬家时,我在旅行路上认识的好朋友从深圳赶过来,还有一些老客人,一起见证了第一家远方书屋的最后一天。

2017年9月,远方书屋在新址上开业,一些曾把这里当成家的客人继续过来,随意转转、聊聊天、在远方“故事会”上写写自己的故事,彼此都觉得随遇而安。

我觉得,能留下来的都是有故事的人。虽然,我对书屋说不上有什么期待,既然开了,又是一件有趣的事,就尽量继续下去。

对我来说,这就是青旅的那个大厅,来到这里的人,不是初见,都是冥冥之中已经熟悉的灵魂。

活在远方的野丫头:生命最重要的是有趣

人生最重要的是有趣

十年前,我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个独立书屋老板,也没想过十年后的自己会做什么。只有未知,才有趣啊!

我的人生目标就是,不希望自己是个无趣的人。很庆幸,我现在应该已经算是有趣的了,万一明天就死了呢?要及时行乐,才不枉在人世走一遭吧。

一次行业内的朋友聚会,有个书店老板说:“我总结了做书店老板最常被问到的三个问题——1、这些书你都看过吗?2、这些书是哪来的?3、你是全职干这个吗?”

我们几个听众笑得前仰后合、拍手称快:“能不能把这三点复印给我们贴在店里?”

别人问我第三点,我就回答:“没错啊,我家里有钱,我是富二代。”这也算是干这行的职业笑话吧。

虽然一直都在亏钱,我也不后悔。死的时候回顾自己这一辈子,我只希望我的墓碑上可以留下陶渊明那句诗词: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除了酒没喝够比较遗憾,其他都没什么可后悔的,人生有趣过,就好了。

——END——

每周三、周六,

跟我们一起窥探平行世界里的人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