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曹操做到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其他诸侯都没想到么?

用户51131668957


谢邀,“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敌攻击曹操的话,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的是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欣然接纳了建议,把汉献帝迎到了许都。这样一来,曹操征讨其他诸侯,就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意思就是,曹操以皇帝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诸侯。后来曹操凭借“正义之师”的名义统一了北方。



▲曹操

(问题来了),曹操的谋士能为曹操出此良策。其他诸侯为什么没有想到呢?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曹操的谋士毛玠最早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其他诸侯的谋士也提出过同样的问题。只有曹操实施并成功了。

一、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毒士”贾诩。原话不同,但表达的意思一样。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他的手下李傕、郭汜逃出长安。惊魂稍定的李傕、郭汜,想向掌握朝廷实权的司徒王允投降。王允为人刚直没有同意二人投降。王允誓要斩草除根,这样一来,就把二人逼到了绝路。绝望之余,李傕、郭汜打算解散军队分头逃回西凉。当时,贾诩还没有投曹操,董卓派他做二人的谋士。贾诩为了自保,对二人说出了和“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思一样的一句话——“奉朝廷以正天下。”



(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引自《三国演义》

贾诩意思是说:现在你二人分头逃跑,就算一个小小的亭长都能把你俩抓住,假如带军队杀入长安。一旦事成,然后以朝廷的名义,征讨四方。假如不能成功,再逃跑也不迟。

二人采纳了贾诩建议,兵犯长安,果然挟持了汉献帝刘协,控制了东汉政府。后来二人争功发生了内讧,兵败被杀。(失败是个人因素造成的)



▲李傕郭汜

二、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是袁绍的谋士沮授。可惜袁绍目光短浅,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董卓死后,群雄割据。袁绍的谋士沮授献计。让其“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

(沮授)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引自《三国演义》

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袁绍本人也不赞成,袁绍想:现在皇帝流落民间,其它诸侯谁也不管,我把皇帝请到家,岂不是为自己请了一个“爹”?事事还要听他的,吃我的,喝我的,一帮大臣又不为我出力。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儿,我还是少作为好。

这就是袁绍目光短浅之处,他没有曹操的远见,他没有看出汉献帝潜在的作用,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东汉。奉皇帝指令才是正统。袁绍视汉献帝为垃圾股;而后来的曹操却视之为绩优股。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别。(袁绍把一个“宝”丢弃了,最后后悔不跌,袁绍眼光短浅)



▲袁绍

三、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欣然接受。

“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句话。实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翻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含有指责曹操挟持汉献帝专权的意思,诸侯们谁愿意称自己为“不臣”呢?这是其它诸侯攻击曹操的话,曹操从不认为自己挟持过天子。

后来,许多诸侯看到曹操获得了汉献帝这个“宝”,得到了许多实惠,纷纷攻击他。我想问问:当初为什么你们都看不出这其中的好处?不是你们的谋士不行,是你们才能和眼光不行。曹操做了,成功了,你们眼红了,曹操成了众矢之的。

曹操最初没有“挟持”汉献帝的意思,而是出于儒家思想的“忠君”本能,至于以后曹操的变化就不好说了。曹操本质是想“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思想征讨其它诸侯的。



曹操当时和其他诸侯相比,相对是最弱的一个。后来,曹操击败了青州黄巾军,俘获士兵30万,男女一百多万口。将其中精锐组建为“青州兵”,以兖州为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割据政权。

话分两头。公元195年(兴平二年),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兵犯长安,汉献帝刘协为了躲避战乱,在一班文武大臣的保护下逃离长安,回到了古都洛阳。当初董卓为了迁都长安,一把火烧了洛阳。面对凄凉场景,汉献帝没吃没喝的。大臣只好为他挖野菜充饥。各地诸侯忙于割据争抢地盘,谁也顾不上他,当时最强大的袁绍没有采纳谋士沮授提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置皇帝生死于不顾。

此时曹操的谋士,兖州治中从事毛玠,向曹操提出在群雄纷争之际自存并求发展的重要策略。

(毛玠)道:“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引自《三国演义》



毛玠分析的很有道理,当时汉献帝被董卓胁迫西迁长安,朝纲不振,但统治全国数百年的汉室仍具号召力,倒驴不倒架,曹操是官宦之后,他老爸曹嵩曾是东汉的太尉,他深知汉天子在政治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不泛夹杂着忠君的思想,(这是“四世三公”的袁绍为什么做不到的原因)。因此,他极赏识毛玠的建议,当即派使辗转到长安,以示忠于汉朝廷,并利用黄巾军余众,在许县(今河南许昌市西)附近开展屯田,聚集粮食,招纳军队。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撰文/秉烛读春秋。


秉烛读春秋


事实上并非如此,知道为何很多人对袁绍感到惋惜吗?因为他手下一谋士也提出过类似的话。

“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这是沮授给他的建议,说的很直白,毫不做作,挟持天子号令诸侯、培养兵马来对付不听话的那些人。袁绍迟疑犹豫的地方在这时候展现出来了,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表示迎接汉献帝会影响到权力的分配,袁绍最终没有采纳此策略。他失败起步于此。

汉献帝到许昌之前,有过在洛阳的经历,这就要提到杨奉,此人名气不太大,不过短暂的卷入过权力中心。他本来是黄巾军,后来从李傕为将,李傕郭汜之乱他立场站在汉献帝这边,算是有个好的开端,不过他似乎没有太长远的规划也没有特殊的军事才能,后来献帝被曹操迎接到许昌,后来被曹操击败。可以说是“挟天子”的半成品。

说到挟天子还要说起李傕和郭汜,此二贼在贾诩的建议下,大乱都城,后来李傕、郭汜反目,前者劫持汉献帝,后者挟持百官,不过李傕劫持的行为毫不掩饰、毫不做作,俨然十足的反贼,没人会听他的号令,此挟天子是毫无作用的自取灭亡之举。


大眼大世界


其实在汉末乱世之中,并不只有曹操做到了“挟天子令诸侯”,其他诸侯不仅想到过,也有做到过的,只不过没有像曹操那么好的时机与人事支持,即便做到也未能持续,即便想到也未必能做到。

在曹操以前“挟天子”的汉末朝臣或诸侯

在曹操挟天子以前的五六年间(189年-196年),汉帝年幼,权柄外移,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局面已然开始。首先是以何进、何苗、何太后为代表的外戚何氏,通过何氏之子少帝刘辨的登基而以两汉固有的外戚专政形式掌握了中央政权;

而后,外戚与宦官火并,董卓趁机进京,终结了何氏短暂的外戚专政(挟天子)局面,开启了为期三年(189-192)的董卓“挟天子”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董卓不仅擅自改立皇帝,还将帝都西迁,另外董卓自居太师,并以朝廷的名义任免地方官员,不仅做到了“挟天子”,而且也做到了“令诸侯”。不过,搞笑的是,董卓以朝廷名义任命的关东牧守并未对董卓俯首帖耳,反而在袁绍的主盟下搞起了反董联盟。即便关东联盟破裂了,关东牧守也没顾上搭理西迁后的董卓,反而开始了长达五年的二袁混战。

董卓死后,到曹操迎立汉献帝之间的四年(192-196年),汉帝先后在王允、李傕&郭汜、董承&杨奉手上把持着,只不过随着凉州军阀的内耗与汉帝东迁,这几位朝臣或诸侯,都仅仅做到了“挟天子”,并不能做到“令诸侯”。

曹操“挟天子”后想过“挟天子”的诸侯

在汉献帝衣食无着地颠沛流离于河东、洛阳之间时,袁绍势力内部曾有过“挟天子”的想法,只不过由于袁绍固有的犹疑性子以及袁绍当年反对董卓立汉献帝时的政治立场,而贻误了时机,以至于袁绍在曹操迎献帝后方才想明白“挟天子”的好处,并及其幼稚地试图与曹操商量能不能把天子放在袁曹双方中间的鄄城。

除了袁曹以外,孙策、刘备等人也有拥天子、挟天子的念头,奈何自身偏居一方,实力不强,抢不过曹操,自然也就只能想想,并不能做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