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里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行走在大地之上,真正打動人的

往往不是那些宏大的歷史敘事

而是一處處不經意的細節,

一條巷子,一個村子,一個人,

一段歌曲,一個故事……

從本週起每逢週五,我們將推出

專題連載《鄉愁裡的廣東》,

為你訴說廣東鄉村的山水、建築、人情,

與你一同追尋

那些動人的安靜與美好。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燥熱的夏季,

急需一處清涼地來安放身心。

探幽幽古村,享片刻安寧,

不僅可以捕捉賞心悅目的風景,

還能收穫歷史文化的滋養。

廣東有很多古樸美麗的村子,而且各有各的秉性和氣質。從靠近海岸線的漁村,到城市周邊的鄉村,再到深藏在大山裡的山村;從嶺南水鄉,到瑤族山寨,再到濱海漁村……除了 15 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22 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126 箇中國傳統村落(2014 年)之外,還有太多不出名的美好村子,藏在深閨等人識。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大嶺村

嶺南水鄉拾遺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估計在很多人的想象當中,廣州就是一個龐大的城市,這裡已很少有鄉村的跡象了。事實也是如此,廣州是中國第三城,城市化率已達 87% 之高。但城市並不是廣州的全部,廣州的不少地方仍然保留著鄉村的形態與外貌。番禺區大嶺村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村外是一條車輛快速來往的主幹道,兩邊是成排的廠房。從主幹道拐進村路,便迅速擺脫城市的繁忙,進入一個寧靜安逸的鄉村世界。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村裡有一條叫“玉帶河”的小河涌,以大體的自東向西的走勢貫穿全村,中間也有幾個彎折,村子的民居主要分佈在玉帶河的東北側。再往北是一座名叫菩山的小山,以前大嶺村也曾叫“菩山村”。在珠三角平原,平地易尋、小山難得,大嶺村背靠菩山,面朝玉帶河西南側的魚塘,在自然與人力的共同作用下,擁有了背山面水的好風水。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 橫跨玉帶河上的龍津橋(許偉明/攝)

玉帶河繞過菩山,與魚塘相接連,最終又和珠江的某條支流相通接入珠江獅子洋。如果珠江是一條大動脈的話,那麼玉帶河就只是無數的毛細血管中的一小條。儘管不起眼,但它把大嶺村接入珠江水系,滋養著大片的阡陌水巷。

如同玉帶河之於珠江,大嶺村對於偌大的廣州而言,也幾乎小得可以忽略不計。村子約 3 平方公里,2400 人左右,深藏在珠江的角落裡,過往的車輛很容易對大嶺村視而不見。但大嶺村有一份獨有的精神和雅緻。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在到達大嶺村之前,我想象中的大嶺村應該是古香古色的模樣:黑瓦屋頂,鍋耳山牆,青磚石板,小巷人家。但這或許是幾十年前的大嶺村,現在的大嶺村,其實古建築的比重並不大。全村目前保留較為完好的嶺南風格建築群約 9000 平方米,包括祠堂和老宅,散落在村落的不同位置。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 陳氏祠堂的屋頂(許偉明/攝)

但大嶺村並沒有因為新舊雜處而失去了味道,相反,整個村落依然保留原有的空間格局,遵循一種既定的風水導向。村子以一條古街為主軸,旁生里巷,形成“魚骨狀”的街巷格局,村落肌理清晰,格局瞭然。

祠堂的邊上就是樸素的民居,古宅和新屋為鄰,新舊建築和諧相處,甚至中西元素也能比鄰而居。明清的蠔殼牆,碩大的生蠔殼碼放得整整齊齊,雖已歷盡數百年風雨侵蝕,但依然堅硬結實。村民的電動車在村巷中悄然經過,又悄然消失於巷子深處,村子靜悄悄的,像是交給了外人。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正逢雨季,一會兒驕陽一會兒急雨。雨中的老樹在輕輕飄搖,古巷的屋簷垂下雨水,滲入巷子中的石縫。繼而又是一陣驕陽,水汽升騰發散,地表積水很快被曬乾。蟬鳴從某處驟然響起,繼而全村到處皆聞蟬聲。牆角青苔鋪淺綠,院內古樹出牆來。抬頭一看,葉子尖還掛著點點水珠,折射著被過濾的夏意。

沿著玉帶河,從村口開始一路行走,最先經過始建於宋代的陳氏大宗祠,然後河邊道路開始收窄僅供步行。之後就來到“朝議第”,這是一個佔地面積 3000 多平方米的私宅庭園,是南陽府知府陳仲良於 1847 年修建的,門口匾額為清朝廣州將軍、兩廣總督耆英所題。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大嶺村(桑葉同學/攝)

走過了朝議第,玉帶河開始右拐,前行十來米又一次左拐,繼而來到文昌塔和康熙年間的龍津橋,繼續往下走,又是一座巨大的建築顯宗祠。

這一路的建築,起於宋祠堂,落於明祠堂,時間橫跨宋、明、清、民國和現代。大嶺村保留的明、清、民國等不同時期的老建築多達 112 處,以民居為主,其中具有代表性、保存較好的 21 處建築被推薦為歷史建築,91 處具有傳統特色的建築被推薦為傳統風貌建築。祠堂、民居、石橋、古塔、門樓、牌坊、麻石巷、古樹、蠔殼牆等,組成一篇凝練的建築樂章。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大嶺村(桑葉同學/攝)

村北口還有一座“貞壽之門”,為四柱三門三樓的石牌坊,為表彰陳華達之妻蔡氏、妾冼氏二人守節教子成人,同時壽享百齡而立。據楹聯中的記述,這四個字是光緒皇帝的御筆題書。

不同時代和形式的建築和諧相處,讓村子仍被某種安寧氣氛所籠罩。大嶺村在 2007 年入選第三批國家歷史名村,2012 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大嶺村(桑葉同學/攝)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大嶺村(桑葉同學/攝)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中國傳統講究風水,從屋宇設計到村落佈局,甚至到城市營造,都離不開對風水的追求。當然,此中的風水不應被簡單地理解為沒有科學依據的迷信,相反,在很多時候對於風水的追求,其實是在追求人與山水等自然要素相處的最佳方式。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大嶺村也講究風水。在廣東乃至全國,多數村落的建設都會遵循山川形勝,像佈置精巧的擺盤一樣。所以經常能見到廣東一些傳統村落背靠小山,面朝大面積的風水塘。有一些鄉村,還因為對風水的追求而形成了八卦或棋盤的建築格局。

在那麼多的古村落中,大嶺村顯然不是最能夠體現風水文化的村落,但在風水營造手段的豐富性上,大嶺村則是一個典型。風水學講究“山管丁、水管財”,大嶺村依山傍水,菩山和玉帶河共同組成了大嶺村的自然基底,成就了“蠣江湧頭,半月古村”的格局。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玉帶河是大嶺村風水格局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它看起來並不是一條自然河流,更像是出於風水考慮而有意挖鑿的小河涌。由於人們認為水流會彙集財富和福氣,也會帶走它們,因而在很多河流的下游,人們會建一些橋樑以“攔住”財氣福氣,最典型的莫過於湘黔侗寨所建的風雨橋。

大嶺村的玉帶河因為有了幾個彎,流速緩和,使水流變得安詳順氣,但又不是淤塞的死水,這很符合好風水中對水的設想。加上有龍津橋、接龍橋兩座石橋的“攔截”,起到了聚財和留財的作用。其中,龍津橋建於清康熙年間,也是番禺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由紅色沙礫岩砌成,一墩兩孔。橋面兩側各有 16 條望柱,15 方欄板,刻著卷草和暗八仙法器圖案,在北側西端一方欄板上鐫有一西洋人捧盤跪獻的圖案,洋人入像是當時嶺南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在鄉土建築中的反映。

菩山位於村子北面,是地理和心理上的靠山。出於依山傍水的考慮,玉帶河的南側沒有建築,而是保留下來成為大片的荷塘。這些荷塘既有觀賞遊憩的價值——夏天的時候荷花綻放,塘魚悠遊自在,平添了幾分閒適——也是整個村子的風水塘。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在村裡的西北邊,是一座名叫“大魁閣塔”的古塔,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當地人稱其為文昌塔,其實也是一座風水塔。根據介紹,之所以在西北建塔,是因為人們認為村西北角太虛,建文昌閣可以催官。因此,大魁閣塔除“風水攸關”外,主要是供奉、祭祀文昌帝君,祈求文運昌盛、科舉成功。

大嶺村也著實文運昌盛,科舉人才輩出。據《陳氏族譜》記載,大嶺村僅清代就出了 1 位探花、34 位進士和53 位舉人,九品以上官員有 100 多人。這些人的碑刻,世代宣揚著科舉入仕帶來的家族榮耀。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大嶺村是番禺建村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最早來到大嶺村開村的是許姓。大嶺村許姓原籍浙江紹興,於北宋宣和元年(1119 年)經南雄移居大嶺村。到南宋紹興年間,陳氏始祖陳遺慶為避戰亂,由南雄珠璣巷輾轉遷徙至大嶺村,後陳氏發展成此地最大的姓氏。現在大嶺村內,陳氏家族地位顯著,宗祠的位置和規模都很顯眼。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 陳氏宗祠前的石碑,宣揚科舉入仕給宗族帶來的榮耀(許偉明/攝)

陳氏大宗祠“柳源堂”建於南宋時期。到了明嘉靖年間,陳氏第九代又建了一座規模更為龐大的“顯宗祠”。看守祠堂的老者告訴我,“顯”取自《三字經》內的“揚名聲,顯父母”,“顯宗”就是敬重彰顯祖宗的意思。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顯宗祠(桑葉同學/攝)

“顯宗祠”佔地 1632 平方米,為三進兩天井的院落結構,頭門四層蓮花斗拱,山牆有磚雕,樑柱以木雕裝飾。它的建築雕刻具有鮮明的嶺南地方特色,簷枋雕龍、鰲魚及纏枝花圖案中穿插有三鯉魚、鰻魚、麻蝦、青蟹等。據介紹,這種魚、蝦、蟹入祠堂圖案乃珠三角地區首見,是珠三角飲食文化的投射與反映。和第一代宗祠的樸實相比,顯宗祠的雕樑畫棟、精雕細琢更為驚豔,這也體現了陳家一族自宋以來的繁衍和昌盛。

陳氏人口的增長和地位的提升,伴隨的是許氏相對地位的下降,從許氏宗祠只是隱藏在一條小巷深處便可見一斑。事實上,從北方來到南方的移民,因為到來時間不同,勢必會有一個衝突、融合的過程,並最終成為一個共生的群體,這在大嶺村表現得很明顯,而且大嶺村還曾在歷史上訂立過“和平契約”,這個也頗為罕見。

在陳氏大宗祠廣場東側,立著一塊陳、許二姓歷代太祖遺留的禁約石碑,禁止兩姓後人將村內的房屋、地產、水塘、墓地乃至磚瓦木石等變賣給外鄉人,如果實在因為窮困至極需要變賣家產,“則由鄉中太祖或各會公箱集資承受”,“如有不肖子侄私自與外鄉人訂價變賣者,查出定即革胙出族,罪及兒孫,永不能復”。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 大嶺村禁約碑(許偉明/攝)

從禁約的內容來看,在維護村內產業的角度上,陳、許兩族的立場是一致的。通過禁止外鄉人在村內購買產業,杜絕了村內資源的分化和社會關係的瓦解,維護了族內資產和宗族關係的穩定性,在農耕時代無疑有助於村落的安定和子孫的長遠發展。

乃至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在宗族文化的作用下,大嶺村也尚未被打散。對祖宗的尊敬和對傳統習俗的遵從,成為一種堅韌的紐帶,讓這個村子在社會變遷中穩穩地安放著。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素材來源丨本文摘自文旅中國叢書《鄉愁裡的廣東》,作者許偉明、餘婷婷,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章原標題為《大嶺村:嶺南水鄉拾遺》,作者許偉明,部分圖片來源於桑葉同學、騰訊大粵網。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鄉愁裡的廣東(一)丨廣州番禺大嶺村,玉帶優雅環繞,水鄉風韻依然

今日話題: 來到鄉村裡,你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