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衝刺千億元規模,中駿置業債務結構等有待優化

加速衝刺千億元規模,中駿置業債務結構等有待優化

中駿置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駿置業”)日前表示,其準備更名為“中駿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官方解釋稱,更名是為了更好反映公司目前的業務狀況,更好地提升中駿置業企業形象及日後業務發展。

房企更名往往與其戰略調整密切相關。此前,該公司提出,計劃2018年實現合同銷售額500億元,並希望在2020年躋身千億元房企俱樂部。為此,這家2013~2016年購入土地面積僅在46萬~201萬平方米的房企,2017年一口氣新增38個項目,新增土地儲備總建築面積達645萬平方米,同比大增283%,總地價和權益地價分別為322億元和125億元。同時在多元融資、拓展新業務、加快週轉速度方面均有不小動作。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通向千億元的道路上,中駿置業既要加快擴張,又要控制風險,對其資源分配和運營管理能力都將是考驗。

3年衝刺千億元

成立於1996年的中駿置業起步於福建,至今已有22年的歷史。近幾年業績數據顯示,2013年~2017年,該公司分別實現合同銷售額108.2億元、119.08億元、145.11億元、235.24億元和332.47億元,而2013年與其處於同樣規模的旭輝、泰禾等閩系房企在2017年業績均已突破千億元大關。

為加快追趕閩系“兄弟房企”的步伐,2017年12月,中駿置業首次提出“千億元級規模”目標。今年3月舉行的業績會上,中駿置業董事會主席黃朝陽對目標進行了細化:2018年實現500億元,2019年達到800億元~900億元,2020年突破千億元。

數據顯示,2013年~2017年5年間,中駿置業的年複合增長率為32%,要在2020年實現千億元目標,意味著中駿置業接下來3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需要達到45%以上。其中,2018年增幅則要超過50%。

衝刺規模過程中,擴充土地儲備很是關鍵。中駿置業此前每年新增的土地儲備並不多,直到2017年才開始發力。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6年中駿置業新增土地儲備分別為202萬平方米、68萬平方米、46.1萬平方米米和168萬平方米。2017年則新增38個項目,總建築面積達645萬平方米,同比大增283%。

不過,新增的38個項目中權益比例在50%以下的有18個,僅有6個權益為100%。克而瑞信息集團研究中心相關研究分析認為,為衝刺規模,在地價高企、單獨拿地越來越難的情況下,合作開發成為中駿置業當前重要拓展手段,未來企業權益銷售比例或將繼續下滑。

從城市佈局上看,該公司年報顯示,2017年銷售額主要來自一二線城市,其中一線城市的貢獻比例依然最高,達到43%;其中,僅北京、上海、天津這3座城市就貢獻了53.7%的銷售額。2018年,中駿置業在一線、二線和三四線城市的可售貨值佔比分別為23%、41%和36%。同策諮詢市場研究總監張宏偉向中國建設報分析認為,短期來看,一二線城市的調控政策依然嚴格,對於佈局集中在這些城市的房企來說,存在一定壓力。

此外,易居企業集團研究總監洪聖奇認為,熱點城市限價政策持續的時間超過了很多企業的預期,企業在設置銷售目標時一般預設了房價上漲的比例。“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更大的銷量才能完成目標。”洪聖奇對中國建設報分析說。

財務結構等有待優化

幾年前,中駿置業選擇聚焦於一二線城市,並拿了一些高價地塊。2016年2月,經過76輪的激烈競爭,中駿置業以39.48億元、配建5萬平方米公租房的代價,拿下了北京門頭溝龍泉鎮地塊。該地塊每平方米4.1萬元的樓板價打破了區域單價紀錄,中駿置業也因此受到了業內的廣泛關注。

隨後,在2016年8月的土地拍賣中,中駿置業以6億元的價格摘得上海青浦區徐涇鎮徐南路北側一幅地塊,除去保障房及不可售部分,樓板價超過每平方米5.6萬元。當時研究機構預計,該項目未來的售價保守估算也超過每平方米6萬元,而周邊在售的項目每平方米不過5.8萬元。第二年,中駿置業又以高溢價進軍青島。2017年4月,經過332次報價,中駿置業以763%的溢價率、8.12億元總價,拿下山東高速旗下的青島眾裕泰置業有限公司100%國有產權。

加速進軍一二線城市、高價拿地,導致中駿置業負債率的不斷攀升。據統計,2013年~2016年,中駿置業的負債率分別為66%、72%、71%、80%,2017年為72%。對此,上述研究中心分析認為,2017年負債率的下降顯示公司財務槓桿有所減小,但由於長短期債務比降至1.7、現金短債比降至1.21,與2016年相比短期債務風險有所提升,財務結構還有待優化。此外,負債的上升還壓縮了中駿置業的利潤空間。該公司年報顯示,由於銀行及其他貸款有所增加,其中,2017年中駿置業利息總額同比增長約35.1%至15.69億元。

為緩解資金週轉壓力,黃朝陽在今年3月舉行的業績會上表示,中駿置業希望將負債率控制在80%以下,並通過快速週轉來實現資金回籠。從2017年開始,中駿置業就開始推行強制跟投制度,要求項目及總部的管理層、關鍵崗位人員都必須跟投,每個項目的跟投股權上限是9.99%,下限是5%,根據買地和前期的投入計算股權佔比。據瞭解,中駿置業此前的標準是從拿地到銷售的週期為8個月。實行跟投制後,管理層為了提高利潤回報率,週期縮短至6~7個月,最快一個項目在拿地後4個月零20天便開始銷售。

“過快的開發和銷售週期可能會影響企業產品的品質,更重要的是,要實現如此快的銷售速度,對企業前期拿地的精準性則是考驗。除此之外,融資、財務以及項目運作能力等,都是中駿置業在加速擴張過程中需要予以全面考慮的。”業內專家分析表示。

加速衝刺千億元規模,中駿置業債務結構等有待優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