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西行

無錫是個有佛緣的地方。20年前我就參觀過聞名遐邇的靈山大佛,那尊高聳入雲的金色大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前幾年應邀參加一位企業家的無錫公司年會,整個會場瀰漫著佛與禪的氣息,能用佛道管理企業,那應該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最近剛剛開發出來的拈花灣靈山小鎮,也有幸在第一時間親臨其境,品茶悟道,鳥語花香,世外桃源,真是一方有靈性的淨土。

靈山小鎮拈花灣

“拈花灣”的命名,一方面源於靈山會上佛祖拈花而迦葉微笑的經典故事拈花一笑,同時也緣於它所在的地塊形似五葉蓮花的神奇山水。小鎮整體建築風格與日本奈良非常相似,又融入了中國江南小鎮特有的水系,打造出了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使得整個小鎮沉浸在美輪美奐的意境中。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這裡向來有“淨空、淨土、淨水”之稱,生態秀美,環境優越。而拈花灣靠山面湖,更與馳名中外的靈山大佛依山為鄰,可以說是得盡天地人文靈氣。靈山小鎮拈花灣打造的是一個自然、人文、生活方式相融合的旅遊度假目的地,追求一種身、心、靈獨特體驗的人文關懷,讓人們體驗無處不在的禪意生活,從而開創“心靈度假”的休閒旅遊新模式。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從整個小鎮的總體佈局來看,拈花灣通過三條主要交通道路和水系的組織,規劃了“五穀”、“一街”、“一堂”的主體功能佈局,並配以禪意的命名體系,形成以“五瓣佛蓮”為原型的總平面。

“五穀”分別為雲門谷、竹溪谷、銀杏谷、禪心谷、鹿鳴谷,形似五瓣花瓣,主體功能為涵蓋會議、酒店、度假房產;

“一街”即香月花街,位於花心,是拈花灣的核心商業街區;

“一堂”即胥山大禪堂,位於花幹,既是大型禪修體驗場所,也是拈花灣的大型景區標誌物。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拈花灣的禪意是現實生活中的禪,無論你是在品茗、行走,抄經、打坐,還是依著雕欄發呆,懶散地曬著午後的太陽,嗅著陽光下花草中的甘香味,無不境由心生。“懶度庸人意,且拂明鏡臺。我自拈花笑,清風徐徐來。”恰好是最真實的寫照。

半山銜日(拈花湖)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半山銜日,落帆影於巖中。這裡天宇澄明,白雲悠悠,天光雲影倒映在清澈的湖水裡,清風徐徐,禪意盡現。給遠離城市喧囂與嘈雜的人提供了一處絕好的休閒場所。

香月花街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香月花街是拈花灣的禪意主題街,是拈花灣休閒度假生活的核心區域,是欣賞和體驗拈花灣禪意生活的絕佳去處,被稱為“禪意生活的縮影和絕佳體驗地”。行走其中,木製的和風建築與橋樑,讓清雅禪意撲面而來,街道兩旁所有的建築、景觀都像是會呼吸般的渾然天成,使人感到如同進入一個充滿禪意的世界中。

拈花塔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拈花塔是和風木結構樓閣式五重塔。四方五層,由須彌座臺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直稜窗欞、重唇板瓦、轉角鬥拱、蜀柱斗子等讓拈花塔古樸典雅;出簷深遠,不可攀登,和風盡顯。寶塔高27.98米,有東南西北四門,塔身高21.28米,塔剎高6.7米,由覆缽、仰蓮、相輪、華蓋、三花蕉葉、寶珠、剎鏈、風鐸等組成,黃銅鑄就,外貼金箔。拈花塔是拈花灣小鎮主街區——香月花街的最高點,古樸莊重之中融合了傳統、和風和禪意。

妙音臺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靈山小鎮·拈花灣的戲臺。臺口立柱楹聯“慧眼見一切,妙音滿十方。”上場門和下場門的“來兮”、“歸去”,亦是富有濃濃禪意,將戲臺小天地、天地大戲臺的傳統戲劇文化與禪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使人感慨,耐人回味。

拈花堂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重簷歇山頂,廣五(七)間、深三間(拈花堂下簷正面出抱廈),斗拱上下簷均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平座欄杆用斗子蜀柱承尋杖,轉角處,橫向構件雙向出挑。柱均有升起,外槽簷柱有側腳。樑架為平梁上施平棊,門用實踏板門施銅釘與鋪首。窗為直欞窗。大殿柱身粗壯、斗拱宏大、再加上深遠的出簷以及非洲紅花梨榫卯細鑿構築,給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覺。

梵天花海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一色花,一味禪,拈花灣的梵天花海在時光中暈染禪意。明黃的硫華菊闡釋著美,蘊含著善,花開漫山,輕輕搖曳,時光靜好,幸福滿滿。置身其中,使人感到沒有煩惱,只有純粹的簡單、健康和快樂。

福田閣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福田閣供奉的是財神陶朱公。陶朱公范蠡是歷史上太湖流域的著名人物, 因其退隱後經商有道,千百年來被人們奉為 “商聖” ,亦為著名的文財神。傳說當年范蠡攜西施泛舟五湖, 曾遁居此地,拈花灣之南的“伴奴灣”因此而得名。“福田閣”本供參拜祈福之用,單跨懸山頂建築形式,平面面寬2.5米,進深3米,柱高3.2米,柱頭斗拱採用四鋪作雙抄不出昂前後乳袱相連,上設叉手託檁。木構精雕細琢加之建築體量較小使財神廟整體顯得較為精緻。

禪樂館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禪樂館是拈花灣獨具魅力的禪趣遊樂場所。由“迦葉之鏡”“心心相印”“無我無相”“點亮心燈”和“鏡花水月”等組成。每間小館都是根據禪境創意出來的禪趣空間、互動活動和遊戲體驗。當您身處其中,都可以體驗輕鬆、愉悅、開心的禪悅,獲得蘊含禪意的人生感悟和收穫,寄託美好祝福。

拈花客棧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拈花灣目前有13家禪意客棧:一花一世界、吃茶去、棒喝、一池荷葉、半窗疏影、門前一棵松、螢火小墅、蘆花宿、百尺竿、雲半間、一輪明月、無門關、無塵。這些客棧在禪意風格的設計思路下,使用原木和棉麻材質, 處處隱喻東方美學的質樸。棲居拈花灣,體驗的不僅僅是禪意住宿,更是一段禪意生活的邂逅。

一花一世界

客棧名得於“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花一世界,獨棟四合小庭院,是拈花灣禪意客棧中最大的一家。門前花團錦簇,陽光恰好經過,留下花影斑斕。不經意走進,會誤以為進了誰家花園。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客棧屬於現代中式家居,一面團扇、一顆旗袍紐扣、一把藤椅、一盞古燈,一把金鎖……淡淡的中國風,詮釋著生活的愜意雅緻。一花一世界的房間,隨四時之景而留色。春夏煙雨潤色,秋高月桂弄影,冬雪漁火映照,四季飛花流金。

棒喝

“棒喝交馳,照用齊行”,“棒喝”之名緣於此。德山棒,臨濟喝,加起來便成了臨濟宗的獨特禪風。在最大的“一花一世界”對街,是最小的棒喝。棒喝最小,卻最精緻的禪意客棧。禪鈴、匾額、戒尺、移門,客棧靜而威嚴:沿街門前一組“訓誡”銅像,不由起肅;庭院的鐘板懸掛一角,戒尺可用可拿、擲地有聲,心生敬意。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碎石、青板、竹燈、草鞋,客棧閒而禪雅:庭院綠意漸進,斗笠、禪石放置隨意,戒尺的規範之外是生活的閒散;一些小型構築借用“佛龕”和“維摩龕”之意,化佛禪於實境。廳堂裡小茶室,席地而坐,茶几人,品滋味;庭院旁大禪室,禪堂靜坐,讀書抄經。

房間清一色墨褐實木傢俱,藤編的床頭吊燈,柔和的光線映襯原色老木。床頭掛著竹匾,夾帶青葉幾片,散發著輕鬆的禪意。

吃茶去

“吃茶去”客棧來源於唐代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公案。吃茶去,一家以“禪茶”為主題的禪意客棧,一廳一室、一壺一盞,禪坐其間,方得茶意。

吃茶去是茶的一方世界,青竹、茶盞、斗笠、案几、木藤、茶餅……身在境中,心無所住,一碗茶下來,煩惱如煙,輕然消散。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客棧的顏色從淺綠、深綠到墨綠,在這樣的清幽之境,細品嫋嫋茶香,放空雜念,返璞歸真。

吃茶去的兩個庭院,放著老茶桌椅,腳邊是細細茸茸的青苔,不遠處還有綠草叢叢;房間淺淡綠色與深色棕木相互映襯,不沉重卻能讓人安駐;茶具華麗典雅又朦朧婉約;最愛這裡布藝床品,旗袍排扣別出心裁。

螢火小墅

“流螢斷續光,一明一滅一尺間,寂寞何以堪”,螢火小墅的名字,出自這幾行俳句。清新自然,是螢火小墅最大的特點。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光點散落在螢火小墅,總能讓人不經意地回到小時候,那些夏夜裡一閃一閃的螢火蟲,輕盈飛過的日子。屋頂、牆上、桌上的燈火,或明或暗佈滿整個客棧。從門廳到庭院,落入凡塵的月光、星光、熒光,隨意閃爍,生活簡單而純粹。

庭院裡一尺之地,錯落精緻的玻璃球吊燈,流光溢彩。最適合小憩,靠在角落裡看看書聊聊天、伸伸腰打打盹,房間裡,充滿異域風情的花磚鑲嵌在床頭,玻璃器皿反射出的世界色彩繽紛,散發懷舊氣息的清新感,許是要住一晚,才體會得到。

一池荷葉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去處,又移茅舍入深居”,一池荷葉緣於此。一池荷葉的院落,碧水環繞,荷花搖曳,幾顆露水滴落,清亮明媚。微風輕拂,漣漪在心底漾開,它有著恬靜美好的性格。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客棧裡滿是可愛的彩色,深綠的大朵荷葉跳上牆面,亮色頭髮誇張有趣,深淺錯落的布藝俏皮地躺著,紙製荷花燈更顯輕盈……以“荷葉”為主題的玻璃陽光房,早餐、下午茶於其中,外是陽光與清荷,內是晴朗的荷製品,一靜一動,竟也有種塵世外的素雅。客房有如荷葉般青綠,溫馨可愛。

蘆花宿

“醉眠醒臥不歸家,一身流落在天涯。祖佛位中留不住,夜來依舊宿蘆花”。翩然蘆花輕入夢,蘆花宿,是拈花灣最柔美的客棧。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客棧外的蘆花,輕撫淺水漣漪,花束搖曳,滿是詩意。蘆花客棧的線條簡約利落,色彩純潔得單一,最靈動的大概就是點點蘆花飄了。客房內棉麻質地的空間,一束束蘆花勾勒出生命本該簡單的延續感。時間愈久,愈讓人覺出這份“簡單淳樸”中藏著的含蓄與渾然天成。

百尺竿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這便是百尺竿的緣起。竹林深處,獨有修竹蔥翠嫻雅,百尺竿,是一間隱世客棧。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在百尺竿,最愜意的是竹之質樸綠韻。一根根竹竿攜著淡淡竹香,小院到房間。心不靜,無法得其中之意。房間內含竹蘊,並不單調,每間都有別致的竹器。或盛放茶器,搖動活潑,或印於枕,清新微涼。不是刻意造景,只是恰到好處。半拉竹簾,感竹清韻,仿若“竹搖輕影罩幽窗”的水墨丹青,盡顯生活的悠然雅緻。

門前一棵松

“禪門有好風,吹折門前一棵松”。不是想象那麼古樸沉重,門前一棵松反而是所有禪意客棧中最有田園風格的一家。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碎石短木的矮牆夾著綠植,陽光帶著木色爬上白牆,廳堂以沉穩的中性木色打底,搭配一些米白、青綠色的淺色,讓人心安。這裡的主角除了松,還有貓頭鷹,一開一閉的眼睛打著暗語,十分逸趣。

半窗疏影

“一杯晴雪早茶香,午睡初醒春晝長。拶著通身都是眼,半窗疏影對斜陽”,閒居無事的生活便是半窗疏影想要講述的。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客棧內,多是古典雕花木格窗,光與影在黑灰色原木上,映下了別緻的靈動。燈火翩然,影影綽綽。從窗欞、燈具到茶盞,半窗疏影無不透著簡約。綠葉粉花相錯而生,一草一木剪得歲月斑駁。從庭院到門廳,無不疏朗通透,等待的是光的自然灑落,這裡別具風雅。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客棧房間古色古香,特有禪意的雅緻。當陽光照進落地窗,飄散在精緻亞麻色地板上,襯著溫馨暖色燈光,簡單至美,自然蘊藉著無上的妙道,隨心隨性,隨著時間流轉,慢慢生活。在這裡,就放心地睡去,待得自然醒時,斜陽晚照,看窗前的草木燈火,剪影恰如夢境。

一輪明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句禪詩潛於一輪明月之中。圓月最簡,意蘊卻深。在一輪明月中,多的是清澈澄淨的明月和兔子形狀的石礫。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庭院中的月,落入凡間,坐在竹藤上,最適合等涼風來,等夜色深;餐廳牆面,掛著滿月形的禪畫,柔光散溢,投射出青灰色的夜空。桌椅、擺件、燈飾、瓷器……色彩素淺,原色的柔和淡雅,能讓人舒服休息,明月清風,靜意小坐。將月請入內,一輪明月掛床頭,皎潔了眠之夢;將月擁入懷,滿月輪廓繡床品,縹緲了月之影。安眠,在青蘭的月夜裡,皎白的月光下,如夢沉沉……

無門關

“大道無門,千差有路。透得此關,乾坤獨步”。哪一扇門通往你心之牽盼?無門關,關得一方靜謐舒適在無門關,各色門扇是門,也不是門。進進出出、虛虛實實,變幻出各種無形卻有意,或有形卻無實……面對各色門板渲染的前廳牆面,讓人不禁想探探虛實。這裡一點兒也不乏味,亞麻的清淡和淺木的清朗的,點綴藍綠的活潑,化開了一點點溫馨。牆上錯落有致的洞口,象徵內院之門,庭院竹木蔥蘢,一看便知。若有門可入,入的是小門,不是大門;有門可悟,悟,不是一悟永悟。這便是無門關的禪意所在。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房間風格懷舊,老門板、門框圍成了溫合質樸的意境。這裡也更生活化,天、牆、地一材貫穿,不知哪個無意,便能開啟一扇通往心路之門。

無塵

“禪心不歇,一世清淨”,是無塵所追求的境界。原本無一物,各處惹塵埃,無塵,還原最真實的自然之美,無塵,算得上最淡雅最悠然的禪意客棧了。

設計無多,講求“空”與“無”。牆面純白,看似毫無修飾,卻給人沉靜質感。家居擺放極近簡潔,讓人心境明澈。這裡風格滄桑古樸,幾座唐風老宅,粉牆墨瓦里蘊著江南味道。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庭院清泉水岸,是無塵最美的地方。於中間高地,流繞身,與青苔相連,與枝丫成趣,內心純淨。秀苒無塵,取一片空闊安寧,不去在意因緣,心淨無塵不染,禪心如雪晶瑩。此中,自有大道,通向三千。

無塵的房間,素雅禪境,美得很純粹。沒有濃墨重彩的勾勒,純色牆面淺白暖光,亞麻灰色混著淡淡原木香氣。在這樣一個簡居里,心便自然安靜了。來無塵,在簡潔的線條和純淨的文字中,放下執念,境由心生。

雲半間

“千峰頂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生活閒淡不問世事,山顛唯有白雲作伴。青草、陽光、揹包、旅行,雲半間,拈花灣裡的一間青年旅舍。雲半間,一間能讓時光倒回讀書時代的客棧,那是一群人的你笑我鬧。陽光鋪灑客棧庭院,微風撥弄木葉。讓人熱血的夢想,和總是不怕輸的小執拗,不經意就溢滿了這間,愜意又溫馨的客棧。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前廳一張長長的桌子,像極了學校的討論桌;大遊戲區奇葩的“池子”裡可以彈琴說笑刷時光;庭院有不大但很特別的廊廳,能讓人偶爾回到紙質時代,翻翻書看看字。聊天、遊戲、追憶似水年華,品茶、彈琴、相遇不期而至。如果想把青春重走一遍,別再仰望別處了,來雲半間沒錯!

客棧休閒下午茶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下午的閒暇時光,自有客棧管家為您端上一份精緻的下午茶食。“一杯香茶、幾碟小吃”便可以組織起一場好友PARTY。三兩好友,依坐沙發,閒聊趣事。亦或一個人懶懶的靠著沙發,翻本書,發個呆,傻傻的笑一下,在時光中消磨難得的自在悠閒,度假可以如此愜意。當有人問起在禪意客棧的收穫,你可以自信滿滿的告訴朋友:“就是那麼的簡單、健康、快樂!”

靈山禪食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民以食為天,平素一頓好的飯食能讓人胃口大開,喜上眉梢。靈山禪食,用心吃,好好吃。每一餐,都是那麼的清新淡雅,最簡的組合造就了廚藝中的色香味、還原了食物的本真精華、融匯了整個禪食的意境。不去追問出處,只求味與境的結合、情與景的交融,在食的過程體味禪的感覺。

歡喜抄經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靈山小鎮拈花灣有一種逃離城市的靜靜我們取名叫“歡喜抄經”!拈花灣裡,鄰水湖畔,只為自己開放的靜心禪樂空間——遠山堂,安享著美好的自然風光,靜靜的抄完一段經文,過著心裡靜靜後的快樂生活。一張桌案、一筆一墨,在空白上抄寫一段經文,猶如在人生中刻寫自己的心路,字字入心。

拈花經行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拈花經行品禪意。將一顆心交予自然,雙手合十行走在那個充滿希冀的路上,一步一行,是參禪過程中鍛鍊心念對身體的控制,默默經行,身動、心止。一段行走,瞬時卻心路悠長,只望此刻放下萬千煩惱絲,心生一朵吉祥花。

茶道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生活如茶,茶意似禪,禪茶一味。品茶,是生活方式,茶道,是生活藝術。生活如茶,回味甘美。

花道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通過插花感悟自然、生命的變化,用樸素的美學主張,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

靈山景區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佔地面積約30公頃,由小靈山、祥符禪寺、靈山大佛、天下第一掌、百子戲彌勒、佛教文化博覽館、萬佛殿等景點組成。集湖光山色、園林廣場、佛教文化、歷史知識於一體,是中國最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釋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題園區。中國最佳佛光普照景區,世界佛教論壇永久會址。

靈山大佛

大佛所在位置系由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靈山大佛是在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自主持下建造起來的,在靈山大佛建設過程中,趙先生提出了神州“五方五佛”的理念——伴隨著靈山大佛的建成,得以圓滿了東方靈山大佛、南方天壇大佛、西方樂山大佛、北方雲岡大佛、中原龍門大佛之“五方五佛”的格局。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靈山大佛通高88米,佛體79米,蓮花瓣9米。由1560塊6-8毫米厚的銅壁板焊接而成,焊縫長達35公里,使其外型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大佛鑄銅約700噸,銅板面積達九千多平方米,約一個半足球場大小。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通往靈山大佛腳下的長階梯,稱之為“登雲道”。登雲大道一共216級,共分七個平臺,從下往上看,只見臺階不見平臺,從上往下看,只見平臺不見臺階,寓意 “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登雲道中間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記載著靈山從唐玄奘弟子窺基法師開寺弘法到靈山大佛開光的輝煌歷史。佛教中認為人生共有108種煩惱和108種願望,登上216級臺階,寓意煩惱盡消、心願圓滿。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登雲道左側的一口古井,稱為“六角井”,井欄面上鐫刻的文字。據史料記載,唐時祥符寺僧為解炊飲之用,掘井於寺西茶園,一名茶房井。據說茶聖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五印壇城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五印壇城佔地面積8000平方米,高31.55米,共計六層。壇城內供奉五方五佛,即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東方阿閦佛、中央的毗盧遮那佛。其外觀莊嚴而輝煌,耀目的金頂、巨大的鎏金寶瓶、醒目的經幢和經幡交相輝映,突顯出藏族古建築的迷人風采;其內飾聖潔而絢麗,完美融合了彩繪、壁畫、木雕、唐卡、壁飾、鍍金等藏族裝飾技藝,美侖美奐地展示了獨特的壇城藝術。遊客可在其中參加點燃酥油燈、推轉瑪尼經筒等互動民俗活動。

祥符禪寺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千年古剎祥符禪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歷史上香火旺盛,高僧輩出,素有“山連鷲嶺,法繼慈恩”之譽。據傳說,唐代玄奘三藏法師曾遊於此,因見寺後主峰與西天取經的靈鷲山頗為相似,遂賜名為“小靈山”,杭惲將軍見玄奘法師如此喜歡這塊“風水寶地”,就出資在山腳下修建了“小靈山剎”, 並由玄奘的大徒弟窺基出任第一任主持。從唐代以來,這一歷史佳話一直在當地廣為流傳。到了北宋祥符年間,寺廟改名為“祥符禪寺”。

天下第一掌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天下第一掌為靈山大佛右手的複製件,它與靈山大佛右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以1:1的比例複製而成。手掌高達11.7米,相當於三層樓的高度,寬5.5 米,手指直徑就達1米,總重量達13噸。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令眾生無畏無懼。

佛教文化博覽館

拈花禪語佛緣無錫

位於靈山大佛基座內。佛教文化博覽館展示了中國五方五佛,藏傳、南傳、漢傳三大佛教體系等豐富的佛教文化內容,集中體現了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整個展館總面積一萬平方米,格調高雅,利用詳盡的文字介紹、圖片、實物、多媒體等形式,全面展示佛教的歷史起源、傳播、流變及對中國文化藝術的深刻影響。展館共分三層,集聚著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內有佛博館“鎮館之寶”——用漢代金絲楠木雕刻的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