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西行

无锡是个有佛缘的地方。20年前我就参观过闻名遐迩的灵山大佛,那尊高耸入云的金色大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前几年应邀参加一位企业家的无锡公司年会,整个会场弥漫着佛与禅的气息,能用佛道管理企业,那应该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最近刚刚开发出来的拈花湾灵山小镇,也有幸在第一时间亲临其境,品茶悟道,鸟语花香,世外桃源,真是一方有灵性的净土。

灵山小镇拈花湾

“拈花湾”的命名,一方面源于灵山会上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的经典故事拈花一笑,同时也缘于它所在的地块形似五叶莲花的神奇山水。小镇整体建筑风格与日本奈良非常相似,又融入了中国江南小镇特有的水系,打造出了一种独有的建筑风格,使得整个小镇沉浸在美轮美奂的意境中。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这里向来有“净空、净土、净水”之称,生态秀美,环境优越。而拈花湾靠山面湖,更与驰名中外的灵山大佛依山为邻,可以说是得尽天地人文灵气。灵山小镇拈花湾打造的是一个自然、人文、生活方式相融合的旅游度假目的地,追求一种身、心、灵独特体验的人文关怀,让人们体验无处不在的禅意生活,从而开创“心灵度假”的休闲旅游新模式。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从整个小镇的总体布局来看,拈花湾通过三条主要交通道路和水系的组织,规划了“五谷”、“一街”、“一堂”的主体功能布局,并配以禅意的命名体系,形成以“五瓣佛莲”为原型的总平面。

“五谷”分别为云门谷、竹溪谷、银杏谷、禅心谷、鹿鸣谷,形似五瓣花瓣,主体功能为涵盖会议、酒店、度假房产;

“一街”即香月花街,位于花心,是拈花湾的核心商业街区;

“一堂”即胥山大禅堂,位于花干,既是大型禅修体验场所,也是拈花湾的大型景区标志物。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拈花湾的禅意是现实生活中的禅,无论你是在品茗、行走,抄经、打坐,还是依着雕栏发呆,懒散地晒着午后的太阳,嗅着阳光下花草中的甘香味,无不境由心生。“懒度庸人意,且拂明镜台。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恰好是最真实的写照。

半山衔日(拈花湖)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半山衔日,落帆影于岩中。这里天宇澄明,白云悠悠,天光云影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清风徐徐,禅意尽现。给远离城市喧嚣与嘈杂的人提供了一处绝好的休闲场所。

香月花街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香月花街是拈花湾的禅意主题街,是拈花湾休闲度假生活的核心区域,是欣赏和体验拈花湾禅意生活的绝佳去处,被称为“禅意生活的缩影和绝佳体验地”。行走其中,木制的和风建筑与桥梁,让清雅禅意扑面而来,街道两旁所有的建筑、景观都像是会呼吸般的浑然天成,使人感到如同进入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中。

拈花塔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拈花塔是和风木结构楼阁式五重塔。四方五层,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直棱窗棂、重唇板瓦、转角斗拱、蜀柱斗子等让拈花塔古朴典雅;出檐深远,不可攀登,和风尽显。宝塔高27.98米,有东南西北四门,塔身高21.28米,塔刹高6.7米,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黄铜铸就,外贴金箔。拈花塔是拈花湾小镇主街区——香月花街的最高点,古朴庄重之中融合了传统、和风和禅意。

妙音台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灵山小镇·拈花湾的戏台。台口立柱楹联“慧眼见一切,妙音满十方。”上场门和下场门的“来兮”、“归去”,亦是富有浓浓禅意,将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的传统戏剧文化与禅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使人感慨,耐人回味。

拈花堂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重檐歇山顶,广五(七)间、深三间(拈花堂下檐正面出抱厦),斗拱上下檐均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平座栏杆用斗子蜀柱承寻杖,转角处,横向构件双向出挑。柱均有升起,外槽檐柱有侧脚。梁架为平梁上施平棊,门用实踏板门施铜钉与铺首。窗为直棂窗。大殿柱身粗壮、斗拱宏大、再加上深远的出檐以及非洲红花梨榫卯细凿构筑,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梵天花海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一色花,一味禅,拈花湾的梵天花海在时光中晕染禅意。明黄的硫华菊阐释着美,蕴含着善,花开漫山,轻轻摇曳,时光静好,幸福满满。置身其中,使人感到没有烦恼,只有纯粹的简单、健康和快乐。

福田阁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福田阁供奉的是财神陶朱公。陶朱公范蠡是历史上太湖流域的著名人物, 因其退隐后经商有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 “商圣” ,亦为著名的文财神。传说当年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 曾遁居此地,拈花湾之南的“伴奴湾”因此而得名。“福田阁”本供参拜祈福之用,单跨悬山顶建筑形式,平面面宽2.5米,进深3米,柱高3.2米,柱头斗拱采用四铺作双抄不出昂前后乳袱相连,上设叉手托檩。木构精雕细琢加之建筑体量较小使财神庙整体显得较为精致。

禅乐馆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禅乐馆是拈花湾独具魅力的禅趣游乐场所。由“迦叶之镜”“心心相印”“无我无相”“点亮心灯”和“镜花水月”等组成。每间小馆都是根据禅境创意出来的禅趣空间、互动活动和游戏体验。当您身处其中,都可以体验轻松、愉悦、开心的禅悦,获得蕴含禅意的人生感悟和收获,寄托美好祝福。

拈花客栈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拈花湾目前有13家禅意客栈:一花一世界、吃茶去、棒喝、一池荷叶、半窗疏影、门前一棵松、萤火小墅、芦花宿、百尺竿、云半间、一轮明月、无门关、无尘。这些客栈在禅意风格的设计思路下,使用原木和棉麻材质, 处处隐喻东方美学的质朴。栖居拈花湾,体验的不仅仅是禅意住宿,更是一段禅意生活的邂逅。

一花一世界

客栈名得于“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花一世界,独栋四合小庭院,是拈花湾禅意客栈中最大的一家。门前花团锦簇,阳光恰好经过,留下花影斑斓。不经意走进,会误以为进了谁家花园。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客栈属于现代中式家居,一面团扇、一颗旗袍纽扣、一把藤椅、一盏古灯,一把金锁……淡淡的中国风,诠释着生活的惬意雅致。一花一世界的房间,随四时之景而留色。春夏烟雨润色,秋高月桂弄影,冬雪渔火映照,四季飞花流金。

棒喝

“棒喝交驰,照用齐行”,“棒喝”之名缘于此。德山棒,临济喝,加起来便成了临济宗的独特禅风。在最大的“一花一世界”对街,是最小的棒喝。棒喝最小,却最精致的禅意客栈。禅铃、匾额、戒尺、移门,客栈静而威严:沿街门前一组“训诫”铜像,不由起肃;庭院的钟板悬挂一角,戒尺可用可拿、掷地有声,心生敬意。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碎石、青板、竹灯、草鞋,客栈闲而禅雅:庭院绿意渐进,斗笠、禅石放置随意,戒尺的规范之外是生活的闲散;一些小型构筑借用“佛龛”和“维摩龛”之意,化佛禅于实境。厅堂里小茶室,席地而坐,茶几人,品滋味;庭院旁大禅室,禅堂静坐,读书抄经。

房间清一色墨褐实木家具,藤编的床头吊灯,柔和的光线映衬原色老木。床头挂着竹匾,夹带青叶几片,散发着轻松的禅意。

吃茶去

“吃茶去”客栈来源于唐代赵州从谂禅师的“吃茶去”公案。吃茶去,一家以“禅茶”为主题的禅意客栈,一厅一室、一壶一盏,禅坐其间,方得茶意。

吃茶去是茶的一方世界,青竹、茶盏、斗笠、案几、木藤、茶饼……身在境中,心无所住,一碗茶下来,烦恼如烟,轻然消散。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客栈的颜色从浅绿、深绿到墨绿,在这样的清幽之境,细品袅袅茶香,放空杂念,返璞归真。

吃茶去的两个庭院,放着老茶桌椅,脚边是细细茸茸的青苔,不远处还有绿草丛丛;房间浅淡绿色与深色棕木相互映衬,不沉重却能让人安驻;茶具华丽典雅又朦胧婉约;最爱这里布艺床品,旗袍排扣别出心裁。

萤火小墅

“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萤火小墅的名字,出自这几行俳句。清新自然,是萤火小墅最大的特点。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光点散落在萤火小墅,总能让人不经意地回到小时候,那些夏夜里一闪一闪的萤火虫,轻盈飞过的日子。屋顶、墙上、桌上的灯火,或明或暗布满整个客栈。从门厅到庭院,落入凡尘的月光、星光、荧光,随意闪烁,生活简单而纯粹。

庭院里一尺之地,错落精致的玻璃球吊灯,流光溢彩。最适合小憩,靠在角落里看看书聊聊天、伸伸腰打打盹,房间里,充满异域风情的花砖镶嵌在床头,玻璃器皿反射出的世界色彩缤纷,散发怀旧气息的清新感,许是要住一晚,才体会得到。

一池荷叶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舍入深居”,一池荷叶缘于此。一池荷叶的院落,碧水环绕,荷花摇曳,几颗露水滴落,清亮明媚。微风轻拂,涟漪在心底漾开,它有着恬静美好的性格。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客栈里满是可爱的彩色,深绿的大朵荷叶跳上墙面,亮色头发夸张有趣,深浅错落的布艺俏皮地躺着,纸制荷花灯更显轻盈……以“荷叶”为主题的玻璃阳光房,早餐、下午茶于其中,外是阳光与清荷,内是晴朗的荷制品,一静一动,竟也有种尘世外的素雅。客房有如荷叶般青绿,温馨可爱。

芦花宿

“醉眠醒卧不归家,一身流落在天涯。祖佛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翩然芦花轻入梦,芦花宿,是拈花湾最柔美的客栈。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客栈外的芦花,轻抚浅水涟漪,花束摇曳,满是诗意。芦花客栈的线条简约利落,色彩纯洁得单一,最灵动的大概就是点点芦花飘了。客房内棉麻质地的空间,一束束芦花勾勒出生命本该简单的延续感。时间愈久,愈让人觉出这份“简单淳朴”中藏着的含蓄与浑然天成。

百尺竿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这便是百尺竿的缘起。竹林深处,独有修竹葱翠娴雅,百尺竿,是一间隐世客栈。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在百尺竿,最惬意的是竹之质朴绿韵。一根根竹竿携着淡淡竹香,小院到房间。心不静,无法得其中之意。房间内含竹蕴,并不单调,每间都有别致的竹器。或盛放茶器,摇动活泼,或印于枕,清新微凉。不是刻意造景,只是恰到好处。半拉竹帘,感竹清韵,仿若“竹摇轻影罩幽窗”的水墨丹青,尽显生活的悠然雅致。

门前一棵松

“禅门有好风,吹折门前一棵松”。不是想象那么古朴沉重,门前一棵松反而是所有禅意客栈中最有田园风格的一家。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碎石短木的矮墙夹着绿植,阳光带着木色爬上白墙,厅堂以沉稳的中性木色打底,搭配一些米白、青绿色的浅色,让人心安。这里的主角除了松,还有猫头鹰,一开一闭的眼睛打着暗语,十分逸趣。

半窗疏影

“一杯晴雪早茶香,午睡初醒春昼长。拶着通身都是眼,半窗疏影对斜阳”,闲居无事的生活便是半窗疏影想要讲述的。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客栈内,多是古典雕花木格窗,光与影在黑灰色原木上,映下了别致的灵动。灯火翩然,影影绰绰。从窗棂、灯具到茶盏,半窗疏影无不透着简约。绿叶粉花相错而生,一草一木剪得岁月斑驳。从庭院到门厅,无不疏朗通透,等待的是光的自然洒落,这里别具风雅。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客栈房间古色古香,特有禅意的雅致。当阳光照进落地窗,飘散在精致亚麻色地板上,衬着温馨暖色灯光,简单至美,自然蕴藉着无上的妙道,随心随性,随着时间流转,慢慢生活。在这里,就放心地睡去,待得自然醒时,斜阳晚照,看窗前的草木灯火,剪影恰如梦境。

一轮明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禅诗潜于一轮明月之中。圆月最简,意蕴却深。在一轮明月中,多的是清澈澄净的明月和兔子形状的石砾。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庭院中的月,落入凡间,坐在竹藤上,最适合等凉风来,等夜色深;餐厅墙面,挂着满月形的禅画,柔光散溢,投射出青灰色的夜空。桌椅、摆件、灯饰、瓷器……色彩素浅,原色的柔和淡雅,能让人舒服休息,明月清风,静意小坐。将月请入内,一轮明月挂床头,皎洁了眠之梦;将月拥入怀,满月轮廓绣床品,缥缈了月之影。安眠,在青兰的月夜里,皎白的月光下,如梦沉沉……

无门关

“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哪一扇门通往你心之牵盼?无门关,关得一方静谧舒适在无门关,各色门扇是门,也不是门。进进出出、虚虚实实,变幻出各种无形却有意,或有形却无实……面对各色门板渲染的前厅墙面,让人不禁想探探虚实。这里一点儿也不乏味,亚麻的清淡和浅木的清朗的,点缀蓝绿的活泼,化开了一点点温馨。墙上错落有致的洞口,象征内院之门,庭院竹木葱茏,一看便知。若有门可入,入的是小门,不是大门;有门可悟,悟,不是一悟永悟。这便是无门关的禅意所在。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房间风格怀旧,老门板、门框围成了温合质朴的意境。这里也更生活化,天、墙、地一材贯穿,不知哪个无意,便能开启一扇通往心路之门。

无尘

“禅心不歇,一世清净”,是无尘所追求的境界。原本无一物,各处惹尘埃,无尘,还原最真实的自然之美,无尘,算得上最淡雅最悠然的禅意客栈了。

设计无多,讲求“空”与“无”。墙面纯白,看似毫无修饰,却给人沉静质感。家居摆放极近简洁,让人心境明澈。这里风格沧桑古朴,几座唐风老宅,粉墙墨瓦里蕴着江南味道。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庭院清泉水岸,是无尘最美的地方。于中间高地,流绕身,与青苔相连,与枝丫成趣,内心纯净。秀苒无尘,取一片空阔安宁,不去在意因缘,心净无尘不染,禅心如雪晶莹。此中,自有大道,通向三千。

无尘的房间,素雅禅境,美得很纯粹。没有浓墨重彩的勾勒,纯色墙面浅白暖光,亚麻灰色混着淡淡原木香气。在这样一个简居里,心便自然安静了。来无尘,在简洁的线条和纯净的文字中,放下执念,境由心生。

云半间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生活闲淡不问世事,山颠唯有白云作伴。青草、阳光、背包、旅行,云半间,拈花湾里的一间青年旅舍。云半间,一间能让时光倒回读书时代的客栈,那是一群人的你笑我闹。阳光铺洒客栈庭院,微风拨弄木叶。让人热血的梦想,和总是不怕输的小执拗,不经意就溢满了这间,惬意又温馨的客栈。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前厅一张长长的桌子,像极了学校的讨论桌;大游戏区奇葩的“池子”里可以弹琴说笑刷时光;庭院有不大但很特别的廊厅,能让人偶尔回到纸质时代,翻翻书看看字。聊天、游戏、追忆似水年华,品茶、弹琴、相遇不期而至。如果想把青春重走一遍,别再仰望别处了,来云半间没错!

客栈休闲下午茶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下午的闲暇时光,自有客栈管家为您端上一份精致的下午茶食。“一杯香茶、几碟小吃”便可以组织起一场好友PARTY。三两好友,依坐沙发,闲聊趣事。亦或一个人懒懒的靠着沙发,翻本书,发个呆,傻傻的笑一下,在时光中消磨难得的自在悠闲,度假可以如此惬意。当有人问起在禅意客栈的收获,你可以自信满满的告诉朋友:“就是那么的简单、健康、快乐!”

灵山禅食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民以食为天,平素一顿好的饭食能让人胃口大开,喜上眉梢。灵山禅食,用心吃,好好吃。每一餐,都是那么的清新淡雅,最简的组合造就了厨艺中的色香味、还原了食物的本真精华、融汇了整个禅食的意境。不去追问出处,只求味与境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在食的过程体味禅的感觉。

欢喜抄经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灵山小镇拈花湾有一种逃离城市的静静我们取名叫“欢喜抄经”!拈花湾里,邻水湖畔,只为自己开放的静心禅乐空间——远山堂,安享着美好的自然风光,静静的抄完一段经文,过着心里静静后的快乐生活。一张桌案、一笔一墨,在空白上抄写一段经文,犹如在人生中刻写自己的心路,字字入心。

拈花经行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拈花经行品禅意。将一颗心交予自然,双手合十行走在那个充满希冀的路上,一步一行,是参禅过程中锻炼心念对身体的控制,默默经行,身动、心止。一段行走,瞬时却心路悠长,只望此刻放下万千烦恼丝,心生一朵吉祥花。

茶道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生活如茶,茶意似禅,禅茶一味。品茶,是生活方式,茶道,是生活艺术。生活如茶,回味甘美。

花道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通过插花感悟自然、生命的变化,用朴素的美学主张,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

灵山景区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占地面积约30公顷,由小灵山、祥符禅寺、灵山大佛、天下第一掌、百子戏弥勒、佛教文化博览馆、万佛殿等景点组成。集湖光山色、园林广场、佛教文化、历史知识于一体,是中国最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释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题园区。中国最佳佛光普照景区,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

灵山大佛

大佛所在位置系由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灵山大佛是在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自主持下建造起来的,在灵山大佛建设过程中,赵先生提出了神州“五方五佛”的理念——伴随着灵山大佛的建成,得以圆满了东方灵山大佛、南方天坛大佛、西方乐山大佛、北方云冈大佛、中原龙门大佛之“五方五佛”的格局。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立像,灵山大佛通高88米,佛体79米,莲花瓣9米。由1560块6-8毫米厚的铜壁板焊接而成,焊缝长达35公里,使其外型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大佛铸铜约700吨,铜板面积达九千多平方米,约一个半足球场大小。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通往灵山大佛脚下的长阶梯,称之为“登云道”。登云大道一共216级,共分七个平台,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寓意 “救一生灵,胜造七级浮屠”。登云道中间有七幅巨型石刻,组成了一副灵山史卷,记载着灵山从唐玄奘弟子窥基法师开寺弘法到灵山大佛开光的辉煌历史。佛教中认为人生共有108种烦恼和108种愿望,登上216级台阶,寓意烦恼尽消、心愿圆满。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登云道左侧的一口古井,称为“六角井”,井栏面上镌刻的文字。据史料记载,唐时祥符寺僧为解炊饮之用,掘井于寺西茶园,一名茶房井。据说茶圣陆羽曾品过井中的泉水,认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誉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五印坛城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五印坛城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高31.55米,共计六层。坛城内供奉五方五佛,即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东方阿閦佛、中央的毗卢遮那佛。其外观庄严而辉煌,耀目的金顶、巨大的鎏金宝瓶、醒目的经幢和经幡交相辉映,突显出藏族古建筑的迷人风采;其内饰圣洁而绚丽,完美融合了彩绘、壁画、木雕、唐卡、壁饰、镀金等藏族装饰技艺,美仑美奂地展示了独特的坛城艺术。游客可在其中参加点燃酥油灯、推转玛尼经筒等互动民俗活动。

祥符禅寺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千年古刹祥符禅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历史上香火旺盛,高僧辈出,素有“山连鹫岭,法继慈恩”之誉。据传说,唐代玄奘三藏法师曾游于此,因见寺后主峰与西天取经的灵鹫山颇为相似,遂赐名为“小灵山”,杭恽将军见玄奘法师如此喜欢这块“风水宝地”,就出资在山脚下修建了“小灵山刹”, 并由玄奘的大徒弟窥基出任第一任主持。从唐代以来,这一历史佳话一直在当地广为流传。到了北宋祥符年间,寺庙改名为“祥符禅寺”。

天下第一掌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天下第一掌为灵山大佛右手的复制件,它与灵山大佛右手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以1:1的比例复制而成。手掌高达11.7米,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宽5.5 米,手指直径就达1米,总重量达13吨。佛掌的印相为“施无畏印”,寓意驱除众生痛苦,令众生无畏无惧。

佛教文化博览馆

拈花禅语佛缘无锡

位于灵山大佛基座内。佛教文化博览馆展示了中国五方五佛,藏传、南传、汉传三大佛教体系等丰富的佛教文化内容,集中体现了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整个展馆总面积一万平方米,格调高雅,利用详尽的文字介绍、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全面展示佛教的历史起源、传播、流变及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展馆共分三层,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内有佛博馆“镇馆之宝”——用汉代金丝楠木雕刻的北京万寿山五百罗汉堂。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