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红尘与世外的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游走在红尘与世外的仓央嘉措

一首几百年来广为传诵的《见与不见》,古往今来让无数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情丝飞扬,顶礼膜拜。可有谁想到,这首缠绵悱恻、柔情万丈的情诗竟然是出自一位活佛之手,西藏著名的六世达赖哪嘛——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1683—170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奴家庭。在他短短23年的人生旅程中,充满了传奇,就连他的圆寂到今天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西藏风雨飘摇、动乱不停的时代。内部明争暗斗、教派之间纷争不已,仓央嘉措虽有达赖喇嘛之名,却并无实权。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虽贵为西藏的宗教领袖,却只是被实权人物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傀儡存在。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对于佛教种种有悖于自己天性的清规戒律,繁文缛节,仓央嘉措难以适应,内心抑郁,索性纵情声色,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据传说记载,他一到晚上就化名达桑旺波,以贵族公子的身份,流连于拉萨街头的酒家、民居,再后来,竟“身穿绸缎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宫外女子之家。

随着他的靠山的倒台被杀,仓央嘉措的政治生命也走到了尽头。那些争斗者借着仓央嘉措不守戒规,经常出去与女子约会,不务正业,怀疑他不是真正的六世达赖喇嘛,因此他遭到了批判,被康熙下令送到北京接受调查。

1706年冬天,在被押解至青海湖畔时,仓央嘉措在打坐诵经时,就此圆寂,年仅23岁,一代情诗圣手就在“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困惑中离开了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红尘,可他留下的无数脍炙人口的情诗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