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山果」成爲國學教育愛心扶貧的成果—蓮舍公益書房開課

讓“山果”成為國學教育愛心扶貧的成果—蓮舍公益書房開課

(中原文化網訊:倪莉)有數據顯示中國有6100萬農村留守兒童。作為勞工輸出大市的周口,據官方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有孤兒3100多名、困境兒童1.8萬名、留守兒童14.1萬名。這是個觸目驚心的大數據,也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更是我們周口這個“勞務輸出大市”迫在眉睫亟需解決的“老大難”問題。

2016年2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第一次從頂層提出了全面系統的解決方案,讓我們覺得該做點什麼。從劉繼標書記含淚推薦感人至深的文章《山果》;到有關部門呼籲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開展“山果”行動, 很多人都在默默地走在路上,旨在幫助這些弱勢群體的孩子儘快走出困境。

讓“山果”成為國學教育愛心扶貧的成果—蓮舍公益書房開課

蓮舍公益書房“山果”班首批孩子是來自淮陽葛店鄉東方小學和四通鎮葉新、民主小學的十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在尋找和甄別“孤殘困守”孩子們的過程中,我們心懷柔軟,直面一個個“孤島”中的兒童。他們的笑容比眼淚更真實。那一雙雙天真的眼睛裡帶著未泯的憧憬和渴望,讓我們深深感到肩上的責任沉重。孤獨的身影並非最痛者,骨肉重逢時沉默如陌人。一代代打工者為“生計所迫”,使父母與骨肉分離所造成的教育缺失,才是這些孩子最徹底的絕望。實際上,至少近十幾年間,“孤殘困守”兒童的報道從未離開大眾的視野,每年關於人間悲劇的新聞評論不下百篇。然而,我們要承認有時會感到乏力:一起慘劇剛剛登報,另一起慘劇接踵而至。第一代留守者的命運,又綿延到了他們的第二代。

讓“山果”成為國學教育愛心扶貧的成果—蓮舍公益書房開課

沒有人知道,在被遺忘的角落,他們的心智慢慢地發生變化。他們開始關閉自己,不過多地流露心聲,因為他們把心願說出來也不會實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社會需要更美好的未來。這些“孤殘困守”孩子們的渴望和吶喊,不能如荒原呼告,泥牛入海。他們對人間親情的渴望,是出自老天對人的定義。生而為人,在必須在愛中得到滋養,生命才不致殘缺扭曲,這個社會才有起碼的溫情與天理。伸出手,一點溫暖就足以給他們一個嶄新的世界;伸出手,一個笑容就能撐起他們蔚藍的天空。

讓“山果”成為國學教育愛心扶貧的成果—蓮舍公益書房開課

由翰高集團牽頭組織,中原文化網、倪莉工作室拿出的策劃方案並多方尋找大愛之士。在近三個月的籌備時間裡,我們找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我們得到了這些有愛的單位和人們的支持。讓我們記住這些前行者——知名教育家、淮中團委書記趙開忠先生、淮陽天天藝校、淮陽心理學會、三年二班影視、伯翊影視等,感謝各位的支持!

讓“山果”成為國學教育愛心扶貧的成果—蓮舍公益書房開課

通過對一些“孤殘困守”兒童家庭前期大量縝密有效的調查和走訪,我們感到,這份責任擔當愈發沉重,甚至感到自己的力量薄弱。即便困難重重,我們當風雨無悔、砥礪前行,力求通過不懈努力改變“蓮舍公益書房”山果班公益項目中每一位孩子的一生。讓他們“可以笑的話,不再哭”,讓他們看到另一個嶄新的世界,看到一個可以更好的自己。同時呼籲更多的公益企業和團隊、愛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加入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幫助並影響孩子們未來的生活和人生方向;引導孩子們去認識和了解這個充滿善意的世界。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知道從哪裡開始改變,才能保證悲劇不再重演、代際留守的命運停止輪迴。

讓“山果”成為國學教育愛心扶貧的成果—蓮舍公益書房開課

孩子權利植根於孩子天性,更植根於我們基於善良的真實行動。我們從國家的頂層設計看到了希望,我們從全社會的關注感受到了力量。

我們欲以微薄之力,攜手於你,貢獻於此。愛心傳遞招募中,期待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