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爲官做事辯證法」

這十大“為官做事辯證法”,折射出了不同的人生追求和精神狀態,也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走向。

十大“為官做事辯證法”

“解釋”與“解決”

面對群眾的訴求,不想著怎麼去解決,而是變著法兒地去解釋,現實中,這樣的情景並不罕見。我們常說,“想做事的人總有辦法,不想做事的人總有理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解釋”上,原因不外乎是根本不想去做。態度不可謂不好,解釋不可謂不耐心,可最後“總有一種理由拒絕你”,當 “硬釘子”變成了“軟釘子”,談何真正轉作風?

當然,反對拿解釋當不作為的擋箭牌,並不是否定解釋的作用。有時候,受客觀條件限制,一些問題短期難以得到解決;因為認識侷限,一些問題可能群眾有誤解。對此,耐心地做好解釋工作,既是服務群眾的重要內容,也是尊重群眾知情權的體現。換句話說,通過真心實意的解釋,說明真實情況、解開思想疙瘩,這樣的思想工作本身就是一種解決。

有人說,解釋是一種態度,解決是一種行動,二者是言和行的關係。如何做到言行合一?關鍵要看把誰放在首位。如果凡事“官本位”,首先想著個人利益、部門利益,解釋很容易成為“為官不為”的幌子,以解釋為名,行糊弄群眾、推諉扯皮之實;如果堅持“人民至上”,解釋和解決就能互為補充,在講清道理中凝聚共識,在解決問題中增加信任。換句話說,能否解釋得好,能否解決得了,關鍵是是否立足於“人心這個最大政治”,把自身職責扛在肩上,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

“無求”與“有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名利對於普通人,如同鳥之愛惜羽毛,既難以淡然迴避,更難於全然超脫。只有少數賢者,才能輕名利似浮雲,重節操如泰山;即便在失意、挫折的逆境中,也能挺直腰桿而不失骨氣與高潔,達致“無求”之境。

但也應當看到,現在有一些幹部在改革攻堅、推進發展中失去追求、無所作為,反以“無求”自況。把意志消沉、尸位素餐,視為“淡泊”者有之;把為官平庸、毫無建樹,視為“超脫”者有之;把怕事推諉、圓滑逍遙,視為“曠達”亦有之。安於現狀而不思進取、安坐官位而不想奮進、安享“俸祿”而不願奉獻,其實質往往是求名不成後的失意、爭利不得後的失德、邀功不立後的失志。

對於每一個領導幹部來說,在從政的那天起就應當懂得,共產黨的“官場”不是升官發財的名利場,而是為民造福的奮鬥場。奮鬥創業,既要淡泊個人的功名利祿,更要擔起人民的福祉重任;既需放下一己的進退去留,更需負起肩上的公權職責。

“講究”與“將就”

“講究”與“將就”如同硬幣的兩面。廖俊波生活上不講究,在外出差,常常一碗麵條就是午餐,有時叫來快餐,邊吃邊談工作。但他對待工作卻從不將就,“能在現場就不在會場”,總是以衝刺的姿態幹在前、創一流。

生活上不講究,工作上不將就,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背後,是人生品位、人生格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在生活上過分講究的人,必然會牽扯精力,耗費心思,導致對工作馬虎將就,難以凝心聚力幹事業。恰如魯迅所言,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

“工作向高標準看齊,生活向低標準看齊”,這句曾經為人們所熟知的話,在今天仍未過時。然而,在新的考驗面前,要真正做到並非易事。時下,黨政幹部工作和生活條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拒腐蝕、永不沾的好傳統不能丟,工作和生活的擺位不能顛倒。個人生活不講究,幹事創業不將就,將心思與精力用在事業上,用在為人民謀福祉上,一輩子堅守初心,一輩子艱苦奮鬥,才是共產黨人應有的人生追求。

“守正”與“出新”

“守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正”者,大道也。既包含道德操守,又包含客觀規律,還包含正確理論。從哲學上講,它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一切被實踐所證明了的正確東西,以及從無數次成功失敗中得出的寶貴經驗,都謂之為“正道”。

“出新”,則是創新、變化。哲學家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守正不是守成,不是冥頑不化。古往今來,適者生存。在不斷變革的社會背景下,必須審時度勢,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抱殘守缺,刻舟求劍,不思變化,只會越來越被動,越來越落後。

“萬金油”與“金剛鑽”

俗話說得好,繩短不能汲深井,淺水難以負大舟。過去那些一般化、大呼隆、粗放型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愈發同新時代格格不入。而今,各項工作的專業化、專門化、精細化要求越來越高,“萬金油”幹部“樣樣都會,門門不精”的短板愈發凸顯。

任用和培養幹部,不可能再像“萬金油”一樣,哪裡“不舒服”就往哪裡“搽”,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抹”。練就又博又專的本領結構,鑽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是新時代提出的人才新課題。由此而言,擁有某一領域專長、攬得了“瓷器活”的“金剛鑽”型人才,組織應多培養,幹部本身也應朝此努力。

“領先者”與“跟隨者”

做領先者還是跟隨者,兩者並非完全對立和矛盾。一個行業、一個領域,領先者畢竟只是少數。對無數領先者來說,大多經歷過跟隨者的過程。對那些後起者來說,做一個跟隨者有時候也是一個不錯的戰略選擇。因為跟隨者有領先者領跑,所以前進的道路明晰;還有後發優勢,在汲取領先者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可以把資源最大化地集中在正確的方向上,少犯錯誤。

華為公司掌門人任正非就曾坦言: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可跟隨的困境,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這是領先者的一種寶貴的憂患意識。而對於跟隨者,如果沒有自己的創新,只是盲目跟隨,也永遠不會成為領先者。

不管領先者還是跟隨者,需要保持旺盛和持久的創造力,需要打破各種桎梏瓶頸,鳳凰涅槃,再造一個新世界。最怕的是固步自封,停滯不前。誰能在一次次大機會、大變革中,擁抱變化,奮發作為,誰就能成為真正的領先者,甚至是領導者。

“先易後難”與“先難後易”

先易後難,的確是一種有效的工作方法,符合事物循序漸進的發展規律。從容易的事情做起,有利於積累經驗,摸清事物內在規律,在攻克難事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先易後難也容易前半程熱情高漲,而後半程動力逐步減少,阻力日益增大,形成久拖不決的局面。許多事情半途而廢,許多改革無法深入,許多工程成為爛尾工程,貽誤難題解決的最佳時機,原因大多在此。

很多時候,先難後易則事易,先易後難則事難。抓落實,促改革,也要有一種越是困難越向前的精神。難有時恰恰是主要矛盾所在,見難而上,全力攻克,也是抓住主要問題、緊扣主要矛盾、牽住問題的牛鼻子。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解決了,其他問題和矛盾也會迎刃而解。

現在,一些領導幹部抓落實總是先易後難,柿子光揀軟的捏,把難事放在後面。這實際也是畏難逃避和缺乏擔當的表現。發展穩定任務繁重,且大事難事越來越多;改革進入深水區,其攻堅難度也越來越大。面對躲不開、繞不過的難事,需要事不避難、迎難而上,需要多一些能打“硬仗”、能幹“硬事”的幹部。

“馬上就辦”與“按規矩辦”

近年來,很多地方在為民服務中倡導“馬上就辦”,對於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規範服務行為、提高服務效能、提升窗口形象,特別是對根治懶政、惰政等“為官不為”頑疾,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馬上就辦”並不意味著為了追求“馬上”,任何事情都可以特事特辦,甚至逾越法紀、規定的界限。

有些領導幹部不按規矩“馬上就辦”,儘管主觀願望是為了解民憂、排民難,但破壞了規則,消解了制度效能,還可能留下後遺症。究其原因,有的是對“馬上就辦”理解不深,認為上級有要求、群眾有需求,自己必須展示姿態,激發了“搶跑”心理。有的是為了追求“樹威立信”,希望建構基層群眾遇上“貴人”的傳奇,不惜運用特權。凡此種種,都是對制度規矩的不尊重,也是在搞潛規則。

“馬上就辦”是工作作風,“按規矩辦”是工作要求,並不矛盾。強調“馬上就辦”,針對的是不作為、慢作為,並非將不符合政策規定的事情也“馬上就辦”;要求“按規矩辦”,也需要簡化程序、提高效率,並非議而不決,更不能出現“辦個事蓋幾十個公章”的現象。處理好“馬上就辦”與“按規矩辦”的關係,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才能讓群眾不斷增強獲得感和幸福感。

“寓意於物”與“留意於物”

蘇軾在《寶繪堂記》中提出:“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可以寄託情感、發掘旨趣、收穫安寧,這是好事。可一旦“留意於物”,便容易沉湎其中,乃至玩物喪志、精神懈怠。倘若如此,哪裡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在現實中,因“留意於物”以致“人為物累,心為形役”者,其實並不鮮見。有的在職幹部對釣魚養花興味盎然,說起書法繪畫頭頭是道,甚至成天忙著入協會、逛展覽、參加比賽,把愛好當工作,把主業當副業;有的人沉迷於遊戲、彩票,分不清主次關係,模糊了公私界限,以致挪用公款購買遊戲點卡、彩票;有的人對打高爾夫球、收藏紫砂壺等所謂“雅好”痴迷上癮,為此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耽誤本職工作,還縱“好”成貪、因“嗜”生賄……

陳毅元帥酷愛詩詞,他的詩揮灑自如,別具一格。有人曾建議他出詩集,卻被他婉拒。除了謙遜,主要是他覺得“每一件事都可以寫他幾百行詩”,但“可惜無時間寫”。他以詩人的敏銳捕捉到時代噴薄而出的藝術靈感,但作為人民公僕,他理性地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火熱的事業之中。可見,抱守初心、盡職守責,才能做到行不失格、好而有度。

“羅之一目”與“一目之羅”

漢代劉安《淮南子·說山訓》中有一段話:“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也。今為一目之羅,則無時得鳥矣。”意思是,有隻鳥即將飛過來,把網張開去捕捉,捕到鳥的只是一個網眼。現在用一個網眼去捕鳥,那就永遠也捕不到。

“羅之一目”與“一目之羅”,雖然都是“一目”,卻有根本區別。前者是局部置於整體之中,後者是局部脫離於整體之外。“得鳥”與“失鳥”的結果表明:局部在整體中才會發揮作用,否則就失去作用。正所謂“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有些事物看似很重要,卻不可孤立發揮作用。

現實中,有的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想單線突擊、局部改善。有的人“燒自己的火,熱自己的鍋”,只顧單打獨鬥、各自為政。這樣一來,所做的工作皆成了“一目羅”,好舉措難推進,好政策難落地,造成改革“中梗阻”或“末梢堵塞”。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全面深化改革再出發,時刻保持“豈可空張一目羅”的自警自省,既登高望遠,又腳踏實地,將各項重大舉措置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中謀定而後動,改革定能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