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米72,腰圍5尺2,體重428斤,200公斤的電子稱一腳踩爆表!

身高1米72,體重428斤,腰圍1.73米(1尺=0.33米),大腿圍0.67米,上臂圍0.5米,體重指數(BMI)72(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亞洲人超過27.5就算肥胖)……這是術前醫生給小金(化名)測得的身體數據。

“他很可能是浙江外科醫生接診到的最胖的手術病人,沒有‘中國第一胖’,也有‘浙江第一胖’了。”小金的主刀醫生、浙江省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微創外科副主任、肥胖和糖尿病外科治療中心主任孫曉東主任醫師說,小夥子才28歲,很年輕,他自己和家人都意識到再這樣下去很危險,所以,才下決心到杭州來做“減重”手術。

身高1米72,腰圍5尺2,體重428斤,200公斤的電子稱一腳踩爆表!

出生時就有8斤多

從小胖到大,最多的一年胖了50斤

昨天,小金順利出院,孫曉東主任告訴他,手術很成功,只要他術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適當鍛鍊,兩年內可以瘦到220斤。回想起這些年的經歷,小金頗為感慨,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真是受夠了!”,以下是採訪實錄——

我,90年生的,出生的時候就比一般的小朋友要重,有8斤多,但因為我爸媽也是屬於比較胖的那種(父親200斤,母親140斤),他們也從沒放在心上。在我的印象中,我是屬於胃口特別好的那種,我爸媽從沒因為我的吃飯問題發愁過,我什麼都吃,從不挑食。小學畢業那會兒,我就有130多斤了,不過,那時候我和我爸媽都沒意識到這有什麼問題,既沒去醫院看過,也沒控制過飲食。

胃口最好的時候是讀高中那幾年,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每天飯量特別大,光米飯我一餐就能吃兩大碗(小碗有三碗),菜也比同齡人吃得多,我還特別愛吃麵食,尤其是手擀麵,每次吃的時候,我還會再加一些大排、牛肉等。肯德基、麥當勞這些東西,我反倒吃得不多,我不是很喜歡那種味道。那段時間,體重也長得特別快,感覺自己就像吹氣球一樣,一下子就胖起來了。印象中,最多的一年胖了50多斤,高中畢業的時候應該有260-280斤了。

胖著胖著,我發現周圍人看我的眼神怪怪的,走在路上常常被人指指點點,雖然他們說的很輕,但我聽得了。大二的時候,我實在是受夠了,受夠了周圍人的指指點點,也受夠了因為太胖帶來的不便,所以,決定控制飲食,但總是堅持不住,每次同學一叫吃飯我就去了,一去就會吃多。

這些年,我也嘗試了各種減肥方法,常見的像節食、運動、代餐、減肥藥都試過,還報過減肥俱樂部,就連針灸也扎很長一段時間,但效果都不理想,還更胖了。比如,喝減肥茶,人家喝一包就拉肚子,我喝三包都不拉;3年前,我花3萬多塊錢報名參加了一個減肥俱樂部,每天堅持走路,也很控制飲食,餓了就吃代餐,但還是一點沒瘦下來。

我家有一個能稱300斤的稱,但自從我發現自己超過300斤後,就再也沒上過稱了,因為稱了只會更難過,我也是這次到醫院檢查後才知道自己有400多斤的。

走50米就氣喘、胸悶

睡覺時還發生過呼吸暫停

隨著體重越來越重,生活的不便也越來越明顯。

我的衣服、褲子,包括內衣褲,都是找裁縫師傅定做的,因為我在店裡和網上都已經買不到適合我的尺碼了;我是做建築工作,工作這麼多年,也攢了一些錢,但我騎的還是電瓶車(加大版那種),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但一碰到颳風下雨、下雪就很麻煩,可是沒辦法,汽車我坐不進去啊;更讓我尷尬的是,每次做高鐵、飛機,我一個人要佔兩個位置;有些時候也會鬧笑話,比如,把人家的凳子坐塌過,真的很尷尬。

一個多月前,我再次下決心減肥,因為我明顯感覺到自己的狀態越來越差了,走路走50多米就會覺得累,喘得不行,還常常胸悶;好幾次睡覺的時候還出現了呼吸暫停的情況,把我老婆都嚇壞了;我兒子剛滿2歲,正是要玩的時候,但因為體力差,我都不能陪他好好玩。說實話,我很擔心自己突然睡著睡著就再也起不來了。

術中連“加長版”器械都有些勉強

手術持續了6個小時,將近平時的3倍

7月4日,小金接受了“減重”手術,醫學上稱之為“袖狀胃切除術”(簡稱“切胃減容”)。“該手術主要是通過切除患者的部分胃,縮小其胃容量,以達到被動控制食量,實現減重的目的。”孫曉東主任說,他們2009年開始開展這種手術的,目前已經做了300多例了,但說起小金的手術,他頗為驚訝。

身高1米72,腰圍5尺2,體重428斤,200公斤的電子稱一腳踩爆表!

“他(小金)是目前我們接診的這麼多患者中,第一個把我們病房的體重器踩爆的人,那個稱還是我們科室定製的,能稱400斤。428斤,是通過我們人體成分分析儀測出來的,那個可以稱600斤。”孫主任說,“在小金之前,我們做過一個395斤,但那個人個子也高,有一米八多,小金只有一米七二,這樣算下來,他的BMI有72,做切胃減容手術,越胖風險越大,包括麻醉的風險,術中心臟停跳的風險等,為此,我們多學科團隊討論了好幾次。”

手術時,醫務人員通力合作,不過也一波三折,笑點不少。

首先是麻醉,肥胖對麻醉醫生來說壓力很大,對應對意外的綜合實力、麻醉水平、術後監控都要求非常高。小金非常胖,脖子幾乎“擠”沒了,無法找到頸部血管進針,麻醉醫生只好採用床邊B超來定位,再穿刺置管;根據其體積重量,麻醉藥物劑量比一般人加倍,不想,病人還是不夠“用”,麻醉醫生一次又一次追加麻醉藥量。“何時才夠啊?”工作多年的麻醉醫生此時有點懵。

小金脂肪層很厚,普通手術器械根本“夠不著”。醫生用上了克肥“神器”——整套手術器械都是加長版,像腹壁穿刺器,普通的長度是10公分,加長後為15公分;其他術中用的吸引器、分離鉗、抓鉗、持針器等,則通通加長了10公分,都由器械生產公司特殊定製。特殊器械“武裝”,讓醫生在超胖病人手術時遊刃有餘。

孫主任還說,由於整個手術是在腹腔鏡下完成的,但因病人腹腔內的脂肪實在太厚,手術視野不容易顯露,大大增加了手術難度,手術時間因此延長了近2倍。一般減重手術的手術時間是2-2.5小時,而小金的手術整整做了6個小時。

術後,將小金從手術檯上移動普通病床上也是個“力氣活”,“我們8個人,喊著‘一二三’,才把他移到了普通病床上”孫主任說,6個小時手術再幹搬運活,大家也累得夠嗆。

身高1米72,腰圍5尺2,體重428斤,200公斤的電子稱一腳踩爆表!

出院前,小金又做了一次相關檢查,結果顯示,體重輕了15斤,血壓也恢復了正常,術前是152/85毫米汞柱(正常人在130/90毫米汞柱),術後只有113/66毫米汞柱。

肥胖會遺傳,父母雙方都胖

子女的肥胖的風險將增加50%-60%

分析小金的肥胖歷程,孫曉東主任說,一方面和基因有關,因為小金的父母都屬於肥胖人群,而研究發現,父母中一方肥胖者,其子女肥胖的風險比正常人高30%,若父母雙方都胖,其子女肥胖的風險將增加50%-60%;還一方面和小金從小就胖有關,他小學畢業的時候就有130斤了,而這樣的孩子未來肥胖的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越減越肥又是怎麼一回事?孫主任說,臨床上有這種經歷的患者確實不少。國際著名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曾刊發一項研究,減肥後體重下降,機體會作出回應,體內較低的脂肪水平會促進激素分泌,讓人增加食慾、減少飽脹感、減慢代謝,以讓體重回到原來的水平。研究表明,95%接受嚴格減肥課程,且達到了減肥效果的肥胖人群,在2-5年內反彈回到了原來的體重,有些甚至超過了原來的體重。

“總的來說,節食和運動減肥能短期控制你的體重,但長期保持則不是一般的毅力能做到的。”孫曉東主任說,他建議大家要從小保持好體重,一旦發現超重,就要嚴格地管理起來,即,管住嘴,邁開腿。

什麼樣的體重屬於肥胖?孫主任說,醫學上最常用的方法是計算BMI指數(體重指數),用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數字,即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亞洲人BMI指數正常在18.5-24.9之間,重度肥胖大於37.5。我們以中國人25為正常體重的上限,身高1.7公分的話,體重應在145斤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