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流的知识永远免费?

汪丁丁 | 为什么一流的知识永远免费?

图片来自网络

丁丁老师的这篇文章又把“知识付费”这个话题“炒”了起来,由于自己也在参与喜马拉雅的音频节目,所以对丁丁老师文中所言有体会。当初做喜马拉雅音频课程的时候就有诸多“水土不服”之处,一个是整体框架,另一个就是表达方式。但是现在已经很适应了。我的看法是,知识本身并无非常明确三六九等之分,但形式的差异绝对会引起信息损失。康德三大批判只能以原有的方式表达,换了个方式就不是“三大批判”了,这就是丁丁老师所说的“一流知识”的崇高感。再说经济学,教科书有教科书的写法,畅销书有畅销书的写法,但经典,绝不是教科书的专利。上次与复旦寇老师聊天,他说他写“五分钟经济学”的初衷是看到梯若尔书中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塑造了国家的特质,丁丁老师所说的一流知识难以大众化,但有些知识又必须有一个“大众化”的过程,所以,最后才有了所谓“三流的表达”,但这本质上只是“口语话的表达”。不过,必须承认的是,形式的转化意味着信息损失,所以我在课程中也多次强调知识应用的局限性,避免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正文

何为一流知识?我在《思想史基本问题》里有长篇阐述。简要地说,一流知识的特征是,人类在数百年里只有数次机会与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相遇,如果你幸运地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而且你获得了重要性感受,那么根据“怀特海三段论”,你就有了表达自己的这一重要性感受的冲动。注意,此时,你绝不会为了让大众理解你的表达而扭曲你对重要性感受的表达。我在《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里谈了这件事,我记得维特根斯坦就是典型。那时,剑桥的凯恩斯小圈子里的人认为只有拉姆齐才可能采访维特根斯坦,尽管拉姆齐是年轻天才,而且我为他特别写了一篇传记性散文(“流萤穿过空庭”),可是,第一天谈话结束时,维特根斯坦问他听懂了吗,他回答没有听懂,希望次日继续谈话。维特根斯坦说:dam it! 因为,他只能完全重复这一天的表达,不能接受他对自己的重要性感受的最佳表达之外的任何表达,哪怕是为了让眼前这位青年天才听懂。这就是一流的知识,它如此圣洁,以致有幸遇到它的人只能为它而活着为它而表达,福柯的名言:记住,不是我在言说,而是话语借助我在言说!旷野呼喊,不是我在呼喊而是查拉图斯特拉被世界精神附体不得不如是说!那么,大众付费要求接受什么样的知识?这就是我观察几个月的感受,自从去年罗胖儿和脱不花到湖畔居与我喝茶,我就开始关注他们的商业模式,而且至今仍提供道义支持。可是,我无法忍受这一商业模式的折磨,它要求我反复改变自己的表达直到商业团队认为大众能够理解。我也试着为舒立团队的同类要求折磨自己的表达,在夏威夷海边,但都失败了,我不可能背叛我自己。古人之学乃为己之学,今人之学才是为人之学。我通知团队成员,我拒绝他们的模式。因为,这是昨晚我提出的“知识命题”,知识收费,罗胖儿提供的产品可以代表最高水平,也因此,那些折磨自己并因此使自己从勉强二流学者的水平降低到大众能够理解的水平即三流水平的人,分享知识收费的至少百分之五十收益。能够与金钱和权力交换的知识,必定是三流的,因为表达方式不可能继续忠于只有一流知识才可表达的那种重要性感受。一流的知识只能免费,这是因为它只吸引少数能够理解它的人。这些人是最可宝贵的,他们原本不应付费,他们投入的理解力和伴随着理解一流知识的艰辛,价值远远超过任何付费知识的市场价格。人类最稀缺的,永远不是权力与金钱而是理解(关于“善知识”的判断力)。虽然,芸芸众生仍被权力和金钱驱赶着,虚度年华。

我再解释一次:一流知识之所以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是因为它只服从根本重要性的准确表达,它绝少服从愿意付费的大众根据市场交换原则而预期的通俗化标准。我并不反对罗胖儿的路线,我并且坚持道义上支持他以及湛庐文化的路线。胡风写信评论毛泽东的文学路线:究竟是大众化的文学,还是化大众的文学?

这篇短文发表以来,我读了许多评论,那就再补充一段文字:其实,师徒相传,民间一直就有这样的传统,而且,不仅徒弟不付费,师傅如果找到了可心的徒弟,还常常付费带徒弟呢。我知道武林高手流行这类故事。学术界也流行这样的传统,真优秀的学生,要是被老师盯住,不要说学费全免,还要收费呢!但记住,这可是一流的,不是三流的。苏格拉底为什么免费?死乞白赖在市场里盘问年轻人。柏拉图不喜欢智者学派,因为他们教学收费,他认为于是他们的学问是三流的。我无法继续说服你们,如果你们不理解苏格拉底的话。

复旦名师团的经济学课

本课程由复旦经济学院张军院长领衔,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博士和我本人主讲,复旦经院60后、70后、80后,学术+市场研究混搭组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在喜马拉雅app搜索“复旦名师团”,即可查看详情,现将课程目录附上。

汪丁丁 | 为什么一流的知识永远免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