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白色汙染」:80%的殘膜回收目標如何實現?

地膜覆蓋技術引入我國後,有效地提高了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水資源利用率和糧食生產能力,促進了這些地區的農作物增產和農民增收,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曾被譽為“白色革命”。然而,隨著使用量的增加和使用範圍的擴大,農田殘膜汙染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成為了農村“白色汙染”的主要來源,治理地膜汙染、增加地膜回收利用率迫在眉睫。

聚焦“白色汙染”:80%的殘膜回收目標如何實現?

近日,農業農村部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召開農膜回收行動,在2018年工作推進會上,總結地膜回收示範縣建設經驗與成效,加強地膜新國家標準宣貫,交流地膜回收利用的好經驗、好做法。會議提出,確保到2020年農田地膜殘留量明顯下降,當季地膜回收處理利用率達到80%以上,全國地膜覆蓋面積基本實現零增長,地膜汙染嚴重地區率先實現負增長。

甘肅:八成地膜得以回收

通過以舊換新等措施,旱作農業大省甘肅省的8成地膜得以回收利用,因廢舊地膜帶來的農業面源汙染得到有效緩解。據瞭解,2017年甘肅全省各類農作物覆膜面積達2933.8萬畝,地膜使用總量17萬噸,回收廢舊地膜13.6萬噸,回收利用率達80.1%。

為了做好廢舊地膜的回收和利用,甘肅在加強源頭防控力度、培育農民回收意識、暢通舊膜交售通道、摸清地膜殘留底數、探索綜合防控途徑等方面下工夫,加大春、秋兩季集中揭膜覆膜關鍵期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力度。

據甘肅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站站長唐繼榮介紹,2017年,全省從事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的各類企業達224家,已設立鄉、村回收網點2352個,基本健全了涵蓋撿拾、回收、資源化利用等環節的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網絡體系。

江蘇:首例秸稈地膜覆蓋插秧技術

近日,在江蘇省邳州市新河鎮袁場村,全省開始嘗試利用秸稈地膜覆蓋插秧技術為稻田鋪“紙”,讓袁場村有機稻米基地的稻子“與眾不同”。

在秸稈地膜覆蓋插秧現場,插秧機一邊鋪設地膜一邊插秧,秧苗穿破地膜插入泥土中。此次插秧用的地膜,並非一般的塑料地膜,它是用秸稈製作而成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據瞭解,利用插秧機將秧苗與秸稈地膜一同鋪在稻田地裡,能夠給水稻生長提供足夠的溫度,保護秧苗;60天左右,地膜紙就可以自然降解,還原於田地裡,可以軟化土壤,並提供一部分肥力;同時地膜還添加了一些生物菌劑,能發揮有機肥的作用,保持住水分。

秸稈地膜的投入使用,村民不用打農藥除草或者人工除草,一方便保證了稻米的綠色原生態,另一方面每畝地還能節省人工成本兩百到三百元。新河鎮黨委副書記朱濤說,新河鎮引進秸稈地膜覆蓋插秧技術在江蘇省是首例。

新疆吉木薩爾縣:大力推廣可降解地膜

近年來,新疆吉木薩爾縣老臺鄉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按照地膜資源化利用的思路,以農田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為中心,在地膜覆蓋種植作物的行政村全面開展農田廢舊地膜回收工作,減少農田面源汙染,保護轄區內生態環境,推動農業生產健康發展。

通過落實吉木薩爾縣關於推廣可降解地膜的要求,老臺鄉全面推廣宣傳種植戶使用厚度0.01毫米的地膜,以發放施行地膜回收補貼,實現農戶使用地膜零投入的方式,推進廢舊地膜汙染治理工作,力爭覆膜農田100%完成廢舊地膜汙染治理目標。

近年來,吉木薩爾縣通過加強宣傳,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媒介廣泛宣傳可降解地膜的優良特性,通過張貼告農通知書、召開座談會、舉辦現場會等方式,多層次、多渠道、多角度進行廢舊殘膜回收宣傳發動和培訓,營造推廣使用可降解地膜的良好氛圍。

結語

解決地膜殘留汙染問題,一方面,推廣生物降解地膜是重要途徑。據瞭解,儘管近年來我國在降解地膜研發上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目前降解膜的價格要高出不少,而且在增溫保墒方面較普通聚乙烯地膜有很大差異,加之拉伸強度不夠難以滿足農機覆膜的要求,在技術層面還需突破,短時間全面推廣還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相較於生物降解地膜,機械化回收更容易大面積推廣,相信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未來殘膜回收機會成為農機市場的下一個“爆紅”產品。

本文由中國農機網整理發佈,資料來源:新華網、中國農業新聞網、中國江蘇網、天山網,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