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锋利,刚柔相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龙泉宝剑

龙泉宝剑,是中国古代兵器的代表,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因产于浙江省龙泉县而得名。龙泉生产的剑“精美绝伦,斩铜如泥”,称为龙泉宝剑。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一诗中曾写了“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的诗句。在这里,龙泉成了“宝剑”的代称。

龙泉宝剑又称“七星剑”,按其不同性能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硬剑(以刚利著称)、软剑(以柔韧著称)和传统武术剑。此外,还有云花剑、手杖剑、鱼肠剑、鸳鸯剑等29个品种,近百种款式。

坚韧锋利,刚柔相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龙泉宝剑

龙泉宝剑

(渊源)

相传在春秋末期,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云游江南各省,当他到达浙江龙泉时,发现秦溪山下,有一泓湖水,甘寒清洌,湖边有七口井,恰似天空北斗星座:用湖水淬剑,能增强剑的刚度,正是铸剑的好地方。欧冶子就在湖边支起炉灶,用附近山中铁英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宝剑献给了楚王,受到重赏,“龙渊”宝剑也从此出名了。后人为表示纪念在井旁修了欧冶子将军庙,并将铸剑地改名为“龙渊”,这里所产宝剑也都刻上龙凤和七星标志。由此传下技艺。后来庙宇旧迹犹在,七井尚余一井。唐朝时,龙渊剑名声大震。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以“泉”代“渊”,“龙渊”改称“龙泉”,即今浙江龙泉。后来人们又将秦溪山湖改名为剑池湖,并在山北麓建立欧冶子庙,还编造了不少关于龙泉宝剑的故事。

据《龙泉县志》记载,在清代就先后开设有郑义生剑铺、廖太和剑铺、千字号剑铺和万字号剑铺,均以剑刃锋利、剑质上乘而著称。至清末民国初,在龙泉县城沿溪北岸一条街,设有千字号、万字号、壬字号(沈广隆)、金字号、永字号、禾字号、周国贵等7家剑铺。其中千字号、万字号和沈广隆,被称为龙泉宝剑3大家。民国十九年(1930)龙泉剑铺又增加到11家,当时龙泉县每年铸剑二千把,年总产值八千元左右,行销于温州、杭州、上海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龙泉宝剑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扩大了生产规模并开发出大批新产品。1972年,第二、三代传人沈焕周与其子沈新培二人竭心铸就四柄高档龙泉宝剑,作为国礼赠送正值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1992年龙泉剑又在国际武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龙泉宝剑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品和武术运动器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推崇和喜爱。

(特色)

坚韧锋利,刚柔相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龙泉宝剑

工艺精湛的龙泉宝剑

龙泉一地蕴藏有矿石“铁英”,磨剑的“亮石”和做剑鞘的花榈木,秦溪山泉可以淬剑,茂密的森林能够提供充足的木炭燃料。

龙泉宝剑的制作要经过炼、锻、铲、锉、刻花、嵌铜、冷锻、淬火、磨光等28道工序。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历代铸匠钻研,龙泉宝剑在产品的质量上形成了坚韧锋利、刚柔相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传统特色。

第一,坚韧锋利;“削铜如泥”。1978年,在我国工艺美术界两次全国性集会上,龙泉宝剑的制作艺人曾当众表演。他用一把龙泉宝剑,不费力地将叠在一起的六个铜板劈成两片,而剑刃不卷。

第二,刚柔相济。古代的龙泉宝剑用生铁铸造,后来则用中碳钢铸造,加之淬火工艺恰到好处,使中炭钢具备了弹簧钢的特性。如将一把薄型宝剑卷成一个圆圈,束在腰中,像系裙的腰带。解开后,宝剑挺直如故。

第三,寒光逼人。龙泉境内有一种名叫“亮石”的磨石。在这种石头上磨制出来的宝剑,寒光闪闪。龙泉宝剑全靠手工磨光,从粗磨、细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数日甚至数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

第四,纹饰巧致。剑身上刻有七星标志和飞龙图案。在剑身上刻花,也是龙泉剑的一项绝技。剑工们一不用彩笔,二不照图样,只用一把钢凿在宽不盈寸的剑身上刻凿,刻好后浇上铜水,经铲平加磨,飞龙图案,生动自然,永不消失。

龙泉宝剑以这四大特色而著称,其选材考究,有“三斤毛铁半斤钢”之说,锻打火候掌握得当,成分均匀,花纹清新;淬火方式也很独特,研磨十分讲究。龙泉宝剑的锻打技艺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兵器史、冶金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传承)

作为地域,龙泉因宝剑而得名;作为宝剑,龙泉因产地而流传。今天不仅有“龙泉宝剑”的注册商标,而且还荣获“中国龙泉宝剑之乡”的特色区域称号。2001年10月龙泉宝剑被浙江省经贸委认定公告为受保护的“浙江省首批传统工艺品种”之一;2005年龙泉宝剑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欧冶子所开创的龙泉宝剑传统技艺,其丰厚的文化功能及其社会作用,在中国古代冷兵器史、中国古代冶金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和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影响,展现了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杰出价值。今天,龙泉宝剑不仅是健身武术器械、影视舞台道具,而且还被国家领导人当作国礼赠送,为海内外许多名人和宝剑爱好者所收藏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