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驅逐 「吞月天狗」古俗的打擊樂——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又稱打傢伙、打家業等,是土家族地區流傳最廣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器樂合奏,它歷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藝精湛,表現力豐富,是土家族獨有的藝術形式。

“打溜子”是土家族民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演奏形式,每當迎親,進新居,慶豐收,以及三月三等喜慶節日,各村戶之間常常舉行競賽,平時亦常用於自娛。

源於驅逐 “吞月天狗”古俗的打擊樂——土家族“打溜子”

土家族打溜子

(淵源)

“打溜子”這一土家族獨具風格的打擊樂,源遠流長。從現今“月蝕”時,保留在土家族人敲盆擊鼓,驅逐所謂“吞月”之“天狗”的古俗來看,打溜子可能源於原始漁獵時代。當人們獵獲了動物,為慶興,大家敲起漁獵的工具和鍋、碗、盆、罐、瓢、缽等“傢伙”,故至今,土家族還稱打溜子為“打傢伙”。進入銅鐵器時代,大約才換成了銅鐵“傢伙”。鑼、鈸這些樂器的使用,顯然是很晚的。從打的曲牌全無曲譜,只是以擬自然來體現人們對生活的感受,可看出其原始古樸性。

《土家族簡史》記載。早在前210年左右,打溜子由湖南石門和湖北鶴鋒、松滋等地傳入五峰。藝人們多為非職業性樂手,平時分散在各村莊亦農亦藝,隨時由班主召集去參加豐收喜慶、節日活動及民間習俗等儀式的演奏活動。

“打溜子”在湘西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4縣歷史悠久,曲牌豐富,藝術風格獨特,與當地群眾生活習俗緊密相聯,新年玩燈,迎親嫁娶,祝壽送匾,造屋上樑等民俗儀式活動必不可少。“打紅不打白事”是土家族“打溜子”的基本原則。

新中國成立後,土家族這種民族打擊樂,受到黨和政府及文化部門的關懷重視,特別是湘西土家族“打溜子”專家田隆信、黃傳瞬等人蒐集整理出版了“打溜子”曲目,多次參加省、中央的民族歌舞匯演,獲得多次獎勵。

(特點)

源於驅逐 “吞月天狗”古俗的打擊樂——土家族“打溜子”

節日裡的打溜子演出

“打溜子”,是由鉤鑼、溜子鑼、頭鈸、二鈸等四件金屬體鳴樂器組成的,有的地區在合奏中還加用嗩吶,稱為五支傢伙。“打溜子”在奏法上句句相溜,形成規律,故而得名。溜子曲牌有百首之多,廣為流傳的有《畫眉跳枝》《野鹿含花》《四進門》《燕子拍翅》 等,頗具特色。

“打溜子”曲目繁多,內容豐富。既有婚嫁專用曲牌,也有適合年節和擺手節等多種場合的通用曲牌。曲牌不同,鑼、鈸的打法也就不一樣。如馬鑼有單鑼、花鑼之分;土鑼有敞鑼、逼鑼、悶鑼之別。鈸則分亮打、悶打、側打、揉打、擠鈸、蓋邊等。演奏時,四種樂器以馬鑼為中心,頭鈸二鈸交錯敲擊,土鑼適時插入,巧妙配合,可以打奏出輕重緩急有序、抑揚頓挫有節,神韻兼俱的“導板”“揚歌”“穿號兒”“雞婆唱”“陽雀叫春”“猛虎下山”“龍擺尾”等優美曲牌。

“打溜子”曲牌據傳有二百多首,流傳的尚有一百多首。曲目反映的生活面比較廣泛,如敘述勞動生活的曲牌有《鐵匠打鐵》《大紡車》《小紡車》《彈棉花》等;描繪動物生活畫面的曲牌有《八哥洗澡》《野鹿銜花》《金雞拍翅》《牛搽癢》《雞婆生蛋》《鴨子撲水》《雙龍出洞》《喜鵲落梅》等;表現山區情景的曲牌有《風吹牡丹》《鯉魚曬花》《馬娘子上樹》《古樹盤根》等。 “打溜子”曲牌的結構類型常見的有:-個曲牌的獨立演奏;一個曲牌的反覆變奏;多個曲牌的聯綴;在簡短的引子和頭子後,接一個充分發展變化的曲牌(民間把這部分叫做溜子);在“溜子”結構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曲牌聯綴中迴旋、循環的特點等。

在中國少數民族器樂藝術中,“打溜子”獨特的組合,精湛的演奏技藝自成系統,具有極大的代表性。它不僅能為民族學、社會學的研究提供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也可作為音樂學中音色旋律學研究的極其珍貴的原生性文化標本之一。

20世紀50年代以來,“打溜子”先後被國家藝術團體介紹到美國、德國、波蘭、俄羅斯等國家,產生了強烈反響,引起巨大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