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驱逐 “吞月天狗”古俗的打击乐——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又称打家伙、打家业等,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

“打溜子”是土家族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演奏形式,每当迎亲,进新居,庆丰收,以及三月三等喜庆节日,各村户之间常常举行竞赛,平时亦常用于自娱。

源于驱逐 “吞月天狗”古俗的打击乐——土家族“打溜子”

土家族打溜子

(渊源)

“打溜子”这一土家族独具风格的打击乐,源远流长。从现今“月蚀”时,保留在土家族人敲盆击鼓,驱逐所谓“吞月”之“天狗”的古俗来看,打溜子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当人们猎获了动物,为庆兴,大家敲起渔猎的工具和锅、碗、盆、罐、瓢、钵等“家伙”,故至今,土家族还称打溜子为“打家伙”。进入铜铁器时代,大约才换成了铜铁“家伙”。锣、钹这些乐器的使用,显然是很晚的。从打的曲牌全无曲谱,只是以拟自然来体现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可看出其原始古朴性。

《土家族简史》记载。早在前210年左右,打溜子由湖南石门和湖北鹤锋、松滋等地传入五峰。艺人们多为非职业性乐手,平时分散在各村庄亦农亦艺,随时由班主召集去参加丰收喜庆、节日活动及民间习俗等仪式的演奏活动。

“打溜子”在湘西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4县历史悠久,曲牌丰富,艺术风格独特,与当地群众生活习俗紧密相联,新年玩灯,迎亲嫁娶,祝寿送匾,造屋上梁等民俗仪式活动必不可少。“打红不打白事”是土家族“打溜子”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这种民族打击乐,受到党和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关怀重视,特别是湘西土家族“打溜子”专家田隆信、黄传瞬等人搜集整理出版了“打溜子”曲目,多次参加省、中央的民族歌舞汇演,获得多次奖励。

(特点)

源于驱逐 “吞月天狗”古俗的打击乐——土家族“打溜子”

节日里的打溜子演出

“打溜子”,是由钩锣、溜子锣、头钹、二钹等四件金属体鸣乐器组成的,有的地区在合奏中还加用唢呐,称为五支家伙。“打溜子”在奏法上句句相溜,形成规律,故而得名。溜子曲牌有百首之多,广为流传的有《画眉跳枝》《野鹿含花》《四进门》《燕子拍翅》 等,颇具特色。

“打溜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既有婚嫁专用曲牌,也有适合年节和摆手节等多种场合的通用曲牌。曲牌不同,锣、钹的打法也就不一样。如马锣有单锣、花锣之分;土锣有敞锣、逼锣、闷锣之别。钹则分亮打、闷打、侧打、揉打、挤钹、盖边等。演奏时,四种乐器以马锣为中心,头钹二钹交错敲击,土锣适时插入,巧妙配合,可以打奏出轻重缓急有序、抑扬顿挫有节,神韵兼俱的“导板”“扬歌”“穿号儿”“鸡婆唱”“阳雀叫春”“猛虎下山”“龙摆尾”等优美曲牌。

“打溜子”曲牌据传有二百多首,流传的尚有一百多首。曲目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泛,如叙述劳动生活的曲牌有《铁匠打铁》《大纺车》《小纺车》《弹棉花》等;描绘动物生活画面的曲牌有《八哥洗澡》《野鹿衔花》《金鸡拍翅》《牛搽痒》《鸡婆生蛋》《鸭子扑水》《双龙出洞》《喜鹊落梅》等;表现山区情景的曲牌有《风吹牡丹》《鲤鱼晒花》《马娘子上树》《古树盘根》等。 “打溜子”曲牌的结构类型常见的有:-个曲牌的独立演奏;一个曲牌的反复变奏;多个曲牌的联缀;在简短的引子和头子后,接一个充分发展变化的曲牌(民间把这部分叫做溜子);在“溜子”结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曲牌联缀中回旋、循环的特点等。

在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中,“打溜子”独特的组合,精湛的演奏技艺自成系统,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它不仅能为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也可作为音乐学中音色旋律学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原生性文化标本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打溜子”先后被国家艺术团体介绍到美国、德国、波兰、俄罗斯等国家,产生了强烈反响,引起巨大轰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