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前蚌埠塗山 大禹會「萬國」諸侯

四千年前蚌埠塗山 大禹會“萬國”諸侯

考古專家還原的“萬國”國旗示意圖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會諸侯”這些歷史故事,幾千年來為我們所熟悉,這些究竟只是個傳說,還是在歷史上確有其事。經過文物專家多年來對蚌埠禹墟的發掘考證,認為“禹會諸侯”確為史實,而“會諸侯”的地點塗山,正是蚌埠的塗山。

【印證歷史文獻】“禹會諸侯”不是傳說

禹會村遺址與文獻記載的“禹會諸侯”事件密切相關,遺址中所展現的面積達2000平方米的大型T形壇;以祭祀為主的器物組合;以及八個祭壇的發掘等,大體再現了當時來自不同區域的氏族部落,曾在此舉行過大型聚會和祭祀活動。

禹會村遺址中出土的器物具有不同地區的文化風格,比如山東龍山文化代表“鬼臉形鼎足”、“黑陶高柄杯”;河南龍山文化代表“側裝三角形扁足鼎”;長江流域的“凹底罐及陶壺”等,展現了古代文明起源時期各地文明向地處淮河中游的蚌埠匯聚的現象。

出土的一些低溫陶、不同類型的祭祀坑和簡易式工棚建築,又進一步證明了當時活動的宏大規模和不同形式的祭祀儀式。另有南北一字排開的35個、長達50米的柱洞,文物專家根據“執玉帛者萬國”的文獻記載,認為這裡就是插“萬國”國旗或栽圖騰柱的地方。在祭祀臺的旁邊還有一條精心鋪設的通道,類似於今天明星走的“紅地毯”。

【解決一段紛爭】地點就在蚌埠的塗山

在《左傳》、《漢書》等史書中,都有這樣的記載:“禹合諸侯於塗山”。而這個“塗山”究竟在哪裡,在史學界也是眾說紛紜。據瞭解,有會稽說(紹興),渝州說(重慶),濠州說(蚌埠懷遠),當塗說(當塗)等諸多說法。

蚌埠塗山地理位置居中,最為合理。而禹會遺址的發掘,對考證塗山地望,考證大禹文化是最接地氣的。

文物部門這次對禹會村遺址的發掘成果,是自漢代司馬遷以來兩千多年考證、研究“禹會諸侯於塗山”之“塗山”地理位置的最重要的考古學證據,其學術上的說服力是各種“塗山”說中最充分的。而蚌埠的“禹會”地名,正是因“禹會諸侯”而得名。

【還原歷史真相】淮河也是文明起源地

禹會村遺址所展示的考古成果,在學術上確立了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中游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並對黃淮、江淮地區早期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於洪水氾濫、淮水難治,淮河流域以前並未引起考古界關注。直到80年代末期,學術界意識到淮河流域應該有華夏文明遺址存在,才逐步展開大型遺址調查。

這處遺址顛覆了考古界以前認為的“由於水患,淮河流域可能不存在一些重要遺址”的看法。

禹會村遺址

禹會村遺址俗稱禹墟,位於塗山南麓、淮河與天河之間,標誌為一片長約80米、寬20多米的土崗。禹會村遺址面積約60萬平方米,專家確定是一處較大的龍山文化時期遺址。2001年7月,蚌埠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塗山風景區

塗山風景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境內,2013年經過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等60多位專家深入考古論證,最終達成共識,確認蚌埠就是“禹會諸侯”之地。由此烘托出“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這一歷史事件發生的真實性。 境內塗山、雄踞淮河東南岸的塗山。

四千年前蚌埠塗山 大禹會“萬國”諸侯

登高遠眺,只見與古史記載相吻合的夏禹王劈山導淮之地渦淮縈繞,渦河、茨淮新河、淮河三大水系交匯相容,並與荊山夾淮並峙為勝,形成了壯觀的塗、荊峽谷景觀 。塗山風景區擁有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就在此劈山導淮,召會諸侯,娶妻生子,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景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然風光秀美,名勝古蹟繁多,現存禹王宮、啟母石、卞和洞、白乳泉和明清古建築群等,連同享譽全國的萬畝九州名果——懷遠石榴,被譽為“東方芭蕾”的民間藝術瑰寶——懷遠花鼓燈,皖北地區家喻戶曉的綿延千年的塗山禹王廟會,以及便利的地理、交通區位,造就了風景區不可替代的旅遊資源優勢。塗山風景區正以“民生、生態、生產、文化”為重點,打造和諧、美麗、富裕,具有深厚文化感染力,強勁觀光、休閒、度假吸引力的塗山大旅遊、大產業、大市場,造福遊客與風景區的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