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

用户62564438606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原文是这样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下面就让有书君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意思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雄是争强好胜、高高在上的;雌则是柔软顺和、趋低退后的。有道的人,不会、也不屑于与人争。然而正因为不争,才能避免无谓的麻烦,反而让财富、人脉和资源都争相聚拢来。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由于渑池大会再立新功,被赵王任命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这让廉颇耿耿于怀,异常不满,他到处扬言,如果让他碰上了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话传到蔺相如耳边,他此后便远远地躲着廉颇。众人甚为不解,以为蔺相如真是怕了廉将军。

蔺相如解释:他之所以躲着廉颇,并非由于害怕,而是怕将相不和,影响国家的安定,让敌国有机可乘,故而选择了退让。

得知真相的廉颇顿感羞愧,他主动背着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

由此可见,知雄守雌,是一种低调的为人处事方式,是占着理儿却仍然替他人着想的一种高尚的姿态。

二、“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这样反而可以成为天下人效仿的榜样。

“白”是清楚、明白,“黑”是糊涂、暗昧。谁都希望自己是个明白人,而不愿意被人看做是糊涂蛋。可是真的就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那是为什么?那其实是洞察一切之后的大智慧,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曾国藩年轻时也曾希望做个一尘不染的清官。可是他报效朝廷的心愿,并未能顺遂。当他赤手空拳创建湘军,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时,换来的却是同僚的非议和嫉妒,咸丰帝也对他满是戒备和猜疑。

在他因守父丧居家的日子里,终于悟透了:做人要学着外浊内清、外黑内白。表面上的妥协,其实更有利于事情的顺利开展。

于是他选择了和光同尘,而这更充分体现了妥协的力量,也让他更好地绕过重重障碍,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就了一番伟业。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知白守黑让我们明白:人生在世,要懂得圆融变通之道。

三、“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荣是荣耀,以及兴旺发达的意思;辱是卑辱,还有平淡、寂寞、挫折的意思。做人做事,需要审时度势,在时机未成熟之时,学会委曲求全。忍受一时之辱,方能换来长久的安宁。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修养。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大败于吴王夫差,被困在会暨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听从臣下文种和范蠡的建议,装作向吴国求和,夫妻俩自愿入吴宫为奴。

在吴宫的日子里,他们小心地伺候吴王,受尽各种羞辱,表面上却极尽谄媚之态,没有流露半点不满。

其卑躬屈膝的奴才姿态最终感动了吴王。三年后,决定放他们回国。为了牢记亡国之痛、石室之辱,勾践卧薪尝胆,重用贤才,发展生产,君臣同心同德,奋发图强。

经过近十年的精心准备,越国终于一举打败了吴国,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末年政坛上叱诧风云的人物,霸业达到了极盛。

知荣守辱,是一种策略。古今中外,凡能成就大事业的,无不是懂得低头、放低身段的人。只有甘于卑微,把自己置于最低点,方能实现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老子的“三知三守”,并非是教人消极避世、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做人的修养和水平的体现,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柔克刚的智慧。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低调退让、谦卑自守、忍辱守分,才是最安全无忧的状态,也才是最接近于“道”的状态。

不知诸位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论语学释》子衍先生讲解的非常值得一读,分享给大家。

师:《道德经》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几句话啥意思知道吗?

(众说纷纭。)

师:观世音菩萨是男的女的?

无余:有三十二相。

师:观世音菩萨像你们见过男的么?几乎没有,都是女的、母姓的形象。这叫做“守其雌”。佛、菩萨还有个通称,叫大雄。

无余:哪个雄?

师:大雄宝殿的雄啊。

无余:哦,原来大雄宝殿意思是佛菩萨的殿堂!

师:啥叫雄啊?雄伟,雄伟不就是庄严么?无比的庄严谓之大雄。那么的庄严,却甘愿做个母系的形象,以雌(女)性形象慈悲度化娑婆世界众生。“天下溪”啥意思?

无余:天下之水汇集的地方。

师:观世音菩萨是不是手里拿个玉净瓶啊?祂那个瓶子的水是孕育生命的啊,准确说不是生命,是慧命啊!观世音菩萨用祂清净的智慧之水专门开启众生的慧命啊!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意思就是观世音菩萨证得了庄严清净的报身(知其雄),却倒驾慈航(守其雌),慈悲救度天下众生,为众生开启智慧之门(为天下溪)。

(众赞叹不已。)

无余:还以为《道德经》讲的都是很玄妙的东西。

不带:请问师父,修行人需要谦卑么?

师:怎么问这个?

不带:我觉得应该是庄严,我看到有些人过分谦卑,见谁都鞠躬。

无余:君子不器。

师:你知道什么是庄严?你们哪了解什么叫庄严啊。你能描述的了么?比如一个人相貌堂堂就是庄严么?慈眉善目就是庄严么?

无余:庄严讲的是报身吧?

师:是啊,你们见过报身么?可不是肉身有庄严,哪有肉身庄严的?比如济公活佛啃着鸡腿喝着酒,我请问这是庄严还是不庄严?济公的做法你能学得会么?济公是说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可是还有下句你知道吗?“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你刚才讲的庄严也好谦卑也好那都是化身(肉身也属于化身),化身都是假的啊,明白吗?

所以你们问我的问题就如同问地沟油和涂蜡苹果吃哪一种好,答案是都有问题。因为你没找到那个真,所以我为啥说在开悟前一切都是错,就是这个道理,你们现在所想的所说的都是错的。

不带:那不是得借假修真么?

师:“借假修真”是方便说,你把方便当真理了。佛所说的“三乘马车”都是方便说,其实本来就一乘,庄严和不庄严本来就是一回事,你看到济公吃肉你觉得不对,但我看到的是本质,我看到济公和尚是庄严。因为你眼瞎,就这么简单。“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来真亦假。”本来是一回事。所以简单听话照做不但体现在行为上,还体现在思想上,我让你停,你思想也要停。

无余:啊?思想也要停?

师:你以为呢,行为是靠什么指导的?你光停行为了,思想还在动,你停了吗?你们非得想要在我的回答里找到你满意的答案,其实你们已经在心里预先设定答案了。如果我说到你心里了,你就说“师父说的好。”我说不到你心里,你就认为“师父讲错了。”到底咱俩谁是师父?

众(乐):我们心里就是这样想的。

不带:还是想不通。闻思修总得思吧?

师:思是思静啊,是思考怎么停下来。你还非得去想,你以为通过想你能明白?想是意识的作用啊,意识能想明白么?能想明白的就不叫智慧了。

好,再看“知其白守其黑”。代表人物是孔子。多少人包括一些隐士劝孔子别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孔子怎么说?

无余:“疾固也。”

师:对,孔子说这是因为我的毛病太深了。疾,疾病,佛教称为业障。那孔子都“从心所欲”了,哪儿来的业障呢?其实,业障属于因缘的一种。业障叫做造恶,如果是种善因就叫做积福修慧。孔子意思是因缘所致。为什么呢?这就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了。大乘佛法讲究自度度人,就是不光自己要解脱,还要救度众生一起解脱。孔子修的是大乘道,救度众生本就是孔子历劫所发的愿,是孔子的愿力让孔子走这样一条慈悲济世的道路,所以称为“疾固也”。白代表光明,“知其白”就是见到光明,即明心见性,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那孔子已经从心所欲(知其白)了,却放弃极乐不去享受,却甘愿与众生共苦(守其黑),所以“为天下式”。式,模式,即楷模。所以孔子是人类的楷模!

顺便说一句,佛教管这样的人叫做大势至菩萨或者得大势菩萨。因为“为”是得,“天下”为大,式通势,“为天下式”就是得大势。

(众赞叹不已。)

师:“知其荣守其辱”,代表人物是佛教的地藏王菩萨。地藏菩萨早已经达到了佛的境界(知其荣),却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甘愿化身为地狱里面的阎罗王(守其辱),慈悲救护众生。谷是低地,地狱是六道最低的地方。“为天下谷”就是执掌天下最低的地方,那就是阎罗王了,也就是地藏王菩萨。

(众赞叹不已。)

无余:师父,地藏王菩萨是佛教人物,只在地狱里面度众生吗?在人间有没有祂的化身呢?

师:当然有。历史上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来历不详,去向不明,弟子门人也是众多且都很有成就,能猜出来是谁吗?

(众人思考。)

无余:鬼谷子!

师(笑):然也!鬼者地狱也,谷者藏也,子者法王子(菩萨)也。鬼谷子,地藏王菩萨是也!

(众欢喜赞叹不已。)


qzuser201704308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知其雄,守其雌,说的是,万物生生不息的被演化了出来。 知其雄,是说要能够理解现在所处的世界。守其雌

,是说要能够明白,现在的世界之所以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他是怎么演化出来的,他的根源在哪里,演化的规律又是什么。这就是知其雌。

这是治理天下的首要问题:我们当前的阶段,我们为什么会出在这个阶段呢?这两个问题都解答了。那么守着一个导致我们出在目前这个阶段的事物演化规律,就可以预知未来的下一个阶段世界会怎么样。

谿,山渎无所通者。渎,本意指水沟。这里是指生生不息的演化之源。 知道世界现在是什么样的,又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牢牢的持守着这个规律,就可以知道世界以后会怎样。掌握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才可以趋吉避凶,趋福避祸,从而可以做到生生不息,源源不断。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对于天下万物,既要知道它看上去显现出来的样子,又要理解是什么背后的力量在使得它们如此显现,掌握了那个背后的主宰力量,才能真正的掌控天下。这就是治理天下,可以应对一切事物的方法和道理。 不要被此因所迷惑,而要找到背后起主导作用的主因。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於无极。 真正的主因是什么呢,一直往深处刨根问底,驱动事物变化的根本推动力,就是易。所有的变化,都是从不变中而来。 不易之易,即为无极。无极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后面就是三生万物了。什么都跟着生了出来。 道无形无质,故合乎大道的常然之德,也是不表现出特殊的形态的。 掌握万物变化规律,就了解和推断什么会被生出来,什么不会被生出来。根据这样的道理来治理天下,用为应对万物的方法,这种复合大道常然的常德,就会复归于事物为有变化之前的状态,于是就可以从最源始的地方着手,对万物的各种变化出来的形态,了如指掌。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可以做到,应物无穷。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上面两句讲,事物既会生生不息的演进,也会在演进的过程中,繁复无穷的变易吃各种形态。于是,很显然,万物之间会产生普遍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那么多的事物,并存与天地之间。谁高谁下,谁先谁后,这都是个问题。

荣,说文注,桐木也。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辱,从辰从寸。辰,指农时三月,天地易气初动。寸,法度之意。古代在三月失耕时,会处决一些奴隶或者死囚。后来引申为屈辱之意。 天下之物,没有永远一直旺盛的,也不会有一直衰败的。目前旺盛的,说明即将衰败,目前还看不到迹象的,说明已经在地下酝酿好了,正准备破土而出。

所以,天下没有绝对的兴旺,也没有绝对的衰败。兴旺,都是从从衰败而来,衰败,也终将兴旺。不过只是个谁先谁后的问题。 知道万物的繁荣,更要知道,它们为什么会繁荣,所有的繁荣,都是从过去的不繁荣之中而来。掌握这个道理,就能不为天下先。不为天下先,即可为天下谷,承载万物而不争,孕育万物而不有。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能承载万物,孕育万物,不争不有,这样的常然之德,便能充盈于天地之间,如同道充盈于天地万物之间那样。复归于道的素朴。 复归于朴,就是说,可以为天下承载并孕育出各种各样的事物。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参与指导交流。

欢迎指导分享关注,微信关注“至道学宫”,作者白云先生,一起交流学习进步。


崇儒


善人善事也有误区

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道它的雄强,却安于阴柔的位置,甘愿做天下的河沟。甘愿做天下的河沟,永恒的“德”就不会离他而去,使其回到婴儿一般的无知无欲中。

知道了“道”的极其准确和丝毫不爽,就不会不敢随便造次了。这里说的婴儿的无知无欲,是指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不去知觉,不动想法,当然这个想法包括了不动善念不动不善念的意思。

昨天我们群谈到了雷锋的问题,的确,这个问题很容易把我们圈住和绊倒。

为什么他做好事却不得善终?为什么华佗有牢狱之灾,扁鹊有砍头之苦?像雷锋这样的菩萨应该有善果才合理才对呀。华佗、扁鹊救人无数也应该没有大难才对呀。究竟失误在哪里了?

我在十多年年也在有意识地做善事,所遇到的真实感受,让我不得不深入思考:我是否在帮倒忙?是谁在需要谁?却发现,是我在需要做善事这个机会,对方未必需要帮助。

佛法说:凡有心而为的都是造作。老子强调的无欲,也是在说不把任何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大医者强行改变了“生命最好的教育”,大善人强行改变了“经历是最好的教科书”,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做善事了吗?非也,是随缘而做,遇上了,碰到了,这就是遵从“缘的到来”,随顺自然,不刻意找寻,自然而然地不设定,随时使自己处于“空虚”的境界,随时可以接纳和帮助他人,但不造作不刻意而为,这才是老子说的“无为”!

恶、不善容易分辩;善,却容易绊倒人,能分清了吗?

水是如何低成海的?

第28章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道会显明,所以固守着晦暗的位置,为的是给天下做示范。既使已经成为了天下的世范,也永恒地处于玄德不能有偏差,使其回归于最终的大道。

明了白而退守黑,则德行永远没有差错,就是回归大道的路径。也是以“无为”的方式与外境——自然社会的相应,以人的本来使事物也回归混沌的本来。

亲历:这也是我们群一同的亲身经历。前几天的2月9日下午,群友源钏问去西安的旅游推荐,答曰:大雁塔、华清池、兵马俑。隔天,腾讯新闻就报道了大雁塔人满为患的消息。

你会问,这两件事情有关系吗?这就是老子、释子等智者圣贤发现的规律,是道的显达,是揭开三千大千世界的面沙—佛界的呈现,是天人合一的实相。

人性的内在至纯、至善、至真的任何一面开始显露,那么释放出光芒就会有客观世界的现实体现。

从人性意识的黑到客观社会的白,丝毫都不会偏差。源钏在问时是根本的无意识,即无极状态,但她本人所具备的对社会的关爱的“玄德”,在此事上得以体现。这样的体现来不得半点虚假,人人都可以,人性平等,佛性具足。

回归真我,让我们每个人的人性光芒照亮社会、国家、世界!老子释子能,我们也能!路,圣贤已经指出了,不难了吧?!

人是如何低成王的?

第28章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道何为尊贵,却安于卑微的位置,甘愿做天下的峡谷,正因为甘愿做天下的峡谷,永恒的“德”就会得到满足,使其返回真朴。

在老子“德”的思想体系里有“不得”之意。也就是说,做了善事,明知会得到赞誉,而做不言说,自愿默默不张扬。“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为什么老子会这样主张呢?是因为这样就形成了“空谷”,能够接纳更多的人、事流向这个方向来,也就是改变了某一领域,某一区域的方向。因为有了低下和空谷,才能自然地导流。

十多年前,给需要的人捐款,用的是假名字,或则不留名。加入了志愿者协会,那时义工的称呼还比较少,公益事业也方兴未艾,这么多年过去了,到处都有公益的身影了。

人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是用钱的多少,是在别人需要帮忙时,及时地施与援手,这原本就是人性的自然,刻意的做也是为了回归人性本真,有了定向的行为,把善良养成习惯,就自然而然了,那时才可以说“爱到无为皆是爱”!

说到不如做到,你说呢?


汉字在人间


这些话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道经”部分,题目中的语序是有颠倒和缺失上下文的。

既然内容出自“道经”部分,小编就来粗浅说说“道”,“道”可以看做是具备规律性的、可验证的普遍真理。但道家向来不爱绝对真理,所以此处的真理必然是指相对真理

下面按原文顺序来简单解读一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相信很多人和小编一样,这句话每个字拆开来都看得懂,但连在一起就不懂了。

如果要划重点,这段话的重点在哪里?请大家注意“常德”两字,“德”字延伸开来太多内容可讲了,我们就把重点划在一个

字上好了。

常,在此可以理解为一种普遍而长久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常态

那么问题来了,“雄”与“雌”如果代表了两种的状态,“雄”是刚强的积极进取的,“雌”是缓慢累积沉淀的,在非极端环境下,哪种状态才是“常态”?

显然“雌”才是常态,“溪”为“长流水”,在此用的就是“长流水”的状态来比喻“雌”。

最近有一挡综艺节目叫做《演员的诞生》,小鲜肉和老戏骨又一再成为话题焦点,老戏骨怎么来的?就是靠台后的积累沉淀,来换取屏幕前短短地几分钟爆发。

再者,大家津津乐道的是87版《红楼梦》,这些演员的表演都是经历了对一个角色以及原著背景2-3年的学习和揣摩,再演不好,简直没天理了。这里也揭示了一个道理,“雄”得状态怎么来的?就是从“雌”的累积沉淀中爆发出来的。

再来看“婴儿”是种什么状态?“婴儿”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状态,一定一定是从学习常识开始的,当然你也可以拿哪吒这种非常态婴儿来跟小编扯掰。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这一段,我们的落脚点同样在“常”。

“白”与“黑”,我们姑且可以简单理解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种状态,引申出来,就是“知道”和“不知道”这两种状态。

小编不知道的东西有很多,所以可以很肯定地说“不知道”或者“只知道一部分”才是一种常态。

当然,现在社会上的常态是“贴标签”“堆人设”,好像“贴了标签”就代表了某件事、某个人的全部,这样一种现象显然会引起反扑的,尤其是我们的明星,天天人设崩坏不带重样的,还经常一言不合就撕粉,其实小编也理解这些明星的痛苦,他们想撕的不是粉,而是“标签”。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到了这段,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小编的套路,大声告诉我,“出风头”是常态的,还是“谁理你啊”的是常态?

小编翻了翻自己大部分0赞的问答,可以很确切告诉大家,在生活中“谁理你啊”才是常态,别看头条给了小编一个达人V,但小编真的还就是一个渺小的,处在谷底的凡人。毕竟爬太高了容易缺水缺氧。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最后这句话,别看这么花哨,又是“圣人”又是“官长”的,其实也不过是在说,能把常态处理好,就已经很厉害了呢,想想也是呢,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每天在用的“水电煤”,如果没有人去处理好这些常态事物,怕是很多地方就要“失态”了。


姞雪心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①。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②,复归于无极③。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④。为天下溪,常德不离⑤,复归于婴儿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⑦。为天下谷,常德乃足⑧,复归于朴⑨。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⑩——故大制不割⑪。

[通释]

知晓什么是显赫,安守自身的黯淡,做天下的楷模。做天下的楷模,恒有的品德不出差错,又回到没有尽头的状态。知晓什么是雄壮,安守自身的柔雌,做天下的沟溪。做天下的沟溪,恒有的美德不会脱离,又回到无智无欲的婴儿状态。知晓什么是荣耀,安守自身的卑微,做天下的低谷。做天下的低谷,恒有的美德始终充足,又回到淳朴的原始状态。未切割的大原木分布在一定位置上就是栋梁,圣人就用这样的人担任首领——所以说最大的行事原则是不破坏事物的本真。

[注释]

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晓什么是显达,安守自身的默默无闻,做天下的楷模。王弼本《道德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在“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后面,据《道德真经吴澄注》改。知,知晓,明知。其,不确指代词。白,显明,声名显赫。守,坚守,安守。黑,幽暗,默默无闻。式,楷模,榜样。

②常德不忒:恒有的品德不出偏差。常德,恒德。德,遵循道的原则行事的品质(参见第二十一章注释①)。忒,音tè,差失,错误。

③复归于无极:又回到无穷无尽的状态。归于,回到。无极,没有尽头。

④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晓什么是雄壮,安守自身的柔雌,做天下的沟溪。雄,刚强。雌,柔雌。溪,河沟。

⑤离:离开,放弃。

⑥复归于婴儿:又回到婴儿时无智无欲的状态。儿,古音读如“倪(ní)”。

⑦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晓什么是荣耀,安守自身的卑微,做天下的山谷。荣,荣耀,显要。辱,卑微,辱没。谷,沟壑,低谷。

⑧常德乃足:恒有的美德就充足。乃,就。足,充足,富足。

⑨朴:未经加工过的原木(参见第十五章注释⑦),指原始本真的状态。

⑩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未切割的大原木分布在一定位置就是栋梁,圣人任用这样的人担任首领。散,分布,引申为安排,放置。器,可用之材,比喻人才。用,使用,任用。之,代指具有“朴”的品质的人。官长,统领,领导。

⑪故大制无割:所以说最大的行事原则是不破坏事物本真。大制,大的裁制,比喻大的治人事天方略。制,制度原则。割,切割,分割,割裂,比喻破坏。

[意义归纳]

本章强调“守黑”“守雌”“守辱”就是守朴。

本章总体分为两个层次。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为第一个层次,强调“守黑”“守雌”“守辱”的实质是“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为第二层,说的是“朴”的意义。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又可分为三小层,每小层内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段。

[语法分析]

转折 因果 条件 因果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转折 因果 条件 因果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转折 因果 条件 因果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

因果 (结论是)

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具体选择分析几组有代表性的复句内部的逻辑关系:

虽然“知其雄”,却要“守其雌,为天下溪”,这是第一重转折关系;因为“守其雌”,所以“为天下溪”,这是第二重因果关系。

只有“为天下溪”,才能“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是第一重条件关系;因为“常德不离”,所以“复归于婴儿”,这是第二重因果关系。

因为“朴散则为器”,所以“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这是因果关系复句。

“故大制不割”是结论性的话,所以在它的前面我使用了破折号,这个破折号相当于“结论是”,是句间破折号。

[考辨]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王弼本、河上公本等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而且学者对“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的合理性也有争议。依据王弼本,有人主张将“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些内容删去,理由是不押韵,且“白”与“辱”正相对,还有“溪”与“谷”表示的都是低洼处,“无极”与此也不合拍。有学者还辅以《庄子·天下》和《淮南子·道应训》等佐证材料。有学者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进行考辨也提出疑义——因为帛书甲乙本中“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在“复归于朴”与“朴散则为器”之间,认为它的存在不合理。

我也注意到有学者对此的怀疑,许多观点我也赞同。再对“无极”进行一下分析。查《道德经》全篇,如果算本章,“极”共五章六见: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第五十九章:“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第六十八章:“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只在本章中“无”与“极”合在一起,形成“无极”一个概念,以双音词出现,这在老子时代是罕见的语言现象,且“无极”已经带有宗教色彩了,极可能是道家学派后学添加。

《道德真经吴澄注》将“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在本篇之首,它可以补救学者们争论中的顺序问题。其实吴澄是宋末元初之人,距老子时代已经相当久远,他对部分章句应该是按个人理解进行了调整,我感觉他有些调整相对更合理,估计他这样编排顺序或有其他依据,故本章取吴澄本的顺序。

[解读与点评]

知晓什么是赫赫有名,安守着默默无闻,在天下做这样的楷模。做这样的楷模,品德永恒不出差错,永远保持着这样的美德。知晓什么是雄壮,安守着柔雌,在天下做低洼的沟溪。做低洼的沟溪,美德永恒不离不弃,保持的美德犹如赤子。知晓什么是荣耀,安守着卑微,在天下做低谷。做天下的低谷,恒有的美德始终充足,永远保持着原始的质朴。

知白守黑,舍明而取暗;知雄守雌,舍先而取后,舍强而取弱;知荣守辱,舍贵而取贱;“为天下溪”“为天下谷”,舍上而取下——这些是“道”提倡的。

我在释文中将“无极”“婴儿”“朴”处理成“无穷无尽”“无知无欲”“无忧无虑”。无极就是没有极限;婴儿没有复杂的思想,举动全是自然的本能,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朴是未经加工的天然本真,它比喻的是未被污染的人。

大原木用在一定位置上就是栋梁,圣人就用这样的人担任首领——所以说行事的最高原则是不破坏事物的本真。

“朴散则为器”,关键要解决“散”字。“朴”是未经加工的大木料,即所谓的栋梁之材。“散”,即“分布(分散、散布)”。器,即“器物”,即“有用之物”。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任用的是具有“朴”的品质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循规蹈矩地依道而行。“官长”即“器”,即人才。

本章一再用形象的比喻来讲道理,“大制不割”,“大制”是最大的方略,最好的设计安排,也是最好的治国行事原则。“不割”就是不割裂,不肢解,不破坏,使事物保持本真。“不割”才可大用。

本章有成语“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朴散为器”和“大制不割”。

出自陈广逵《逻辑解析〈道德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陈广逵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百分之九十八的理解都成了是非不分,能容忍能装糊涂,沉默是金,究其实质,多数不过被动挨打,或随大流而已。祸国殃民。

如此是有几分道理,但截然不是那回事,先说“知”,关键在于咋理解知,知?是知道,如何算知道?何为道?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可以理解成是良知否?

抱残守缺,厚颜无耻,对错不分,哪有良知一说呀,哪有“知”?无知即罪恶。很多人理解那是黑的那是白的,知道白的守住黑的。胡说胡解,哪个是白哪是黑呀?多数人理解成,我知道那是白的,守住自己黑的,知道那是雄的守住自己雌的等,这是典型的二元论了。试问,俗世的社会能不分对错善恶嘛?你知道那人是在犯罪,却充耳不闻,见而不见,这是纵容作恶还是善良之举?这样的“守”,其实就是默认,罪恶的营养品,姑息养奸,沆瀣一气而已。当然,你说你远遁俗世。达到无善无恶心之体。可是这句话就是在俗世而谈的,所以境况首先要确定好。

其次,基本的要搞清楚,在老子道德经一卷中,白黑,雄雌,荣辱,动静,阴阳等,一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从来没有二元论的说阴阳。抱元守一,道德经里只有一句谈到阴阳,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里阴阳是一,意思是说万物本身都是负阴抱阳的一个中和之体,怎样和呢,冲气。而后来,阴阳杂家渐渐有了二元论的思想学说,渐渐有了那是阴的,那是阳的,阴阳成了两气,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矣,天壤之别。本体与属性不分。阴阳是一物两属性,意思可以这样说,老子我通过观察发现呀天地万物呀有个通性,无论大的小的,都是具备基本的阴阳两种性质,然后,老子伸着一个手指头,那是啥意思,本质是一。一元论搞成二元论,驴唇不对马嘴。只会造就伪君子,真假两面人,阴阳人,心口不一,想归想,做归做,试问,白天黑夜是两个天嘛?黑夜是啥,白天的延续,只是遮去了太阳光线而已。知白守黑,啥意思,意思就可以这么简单的说,我知道呀上升到大的规律上而言呀,光明白亮亮红彤彤的太阳就是那一个太阳,黑暗只是太阳光被暂掩盖住了而已,不用妄然行动,守住心中光明本性暂候在黑暗就是最好的行动,无为而为嘛。错误的行动停下来就是前进,坐地日行八万里,不去刻意为善就是善就是真。然而,有人明明刻意作恶,胡作非为,他说自己是知白守黑,心里明白,所以坚守黑暗的行动。这不是瞎扯嘛。俗世里,对错是非不分能行嘛?再个,连“知”也没有,根本不知何为真哪何为好坏何为阴阳,不知“道”,没有良知,何来知行合一,何来格物致知。知易行难,对;知难行易,也对。大道,高境界高层次而言,往往是知难行易。知,西方哲学大家苏格拉底还说,我知无知。这是真,这是自知,诚恳。

要真知的话,行很容易,有时有些事就是“守”,就是不为,不行动就可以了。可是世上有几个真有良知的?认识自身嘛,世人真能能知道自己嘛,真自知,那是真叫知白,所谓自知者明,明,就是明白,明白四达呀,知道该走哪条道。守好自己的精神气血,(精气神就是无形的,就是黑,身体有形的就可以看作是白)顺道而行,方向比努力重要。

综上,分两种情况,俗世认知里而言,黑白,好坏对错是必须要分的,不分对错善恶本就是罪恶。超脱俗世认知上而言,无善无恶之境,守好光明本心就可以了。但无论那种境况,关键就在“知”这个字,是要真知,知道自身之阴阳动静虚实黑白不?真知,真的没几个人真知哎。

言不尽意,一家之言。


东声西音


事物都有两面性,如同手有手背与手心,一个硬币有两面,偏执一面就会失其真常。

黑白、雄雌、荣辱就是例举这两面性,其实也就是具体的阴阳辩证关系的例子。

式,就是法式,守则之意。

溪,这里指“汇水成溪”的含义。

谷,用山谷、空谷形容包容各种对立与差别。

如果不偏执一面,从对立统一中见其全体,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知黑白、雄雌、荣辱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我们也就抓住了天下大道的总则了。

这个公式,这个法则,事实上就是万物之理的总公式,也即一切事理中必然不可偏离的恒常大道。


建章看世界


这是老子被错误理解最多的一句话了。

是老子本人亲自操刀所做的一部经典。在老子之前,中国还没有本人自己著书立传的先例。包括在内,其他同时代的书大多是由门人弟子整理而成。老子开辟了个人著书的先河。

老子是道家思想创始人,他的学说思想无比奥妙,博大精深,具有无限的智慧,老子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也是深入骨髓。

“贵柔”,“守雌”是老子思想非常突出的特点。老子提倡有能力与人争锋但不与人争,有能力为天下先而不为,有能力指点江山并不指点。这是老子非常崇尚的一种价值观。

“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荣而守其辱”就是老子这种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然而,老子却被误读了几千年。

老子提倡这样一种甘为人后,不与人针锋相对的价值观,是因为他看到当时的社会问题都是因为人人都要显示自己,人人都要做天下先,所以争伐不断,纷争不断,社会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所以,老子以这样的价值观作为医治当时病态社会的良药。

但是,后人把老子这种价值观讹传成了权谋之术。甚至有人把老子这种思想发挥极致,用来坑害身边的人。让老子白白为他们背了多年的黑锅。真是可叹可悲!

所以,大家读老子,一定不能被恶俗之人带偏带歪了,把老子的智慧用在不正当的地方,那样的话,不如不读!

如果您也喜欢传统文化,欢迎关注繁星国学,和我们一起走进经典之门!


繁星国学


这几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意思是知道自己地位显赫,就要以低恣态处事,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努力做事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是说知道自己雄壮强大了,就要有涵养,虚怀若谷,象山谷中的溪涧河流一样,柔弱于水,利万物而不争,才合乎道的要求。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自己官高位显,满身荣耀,却不为大,守于低下屈辱的地位,从不耀武扬威,甘做天下的川谷,包纳万物。这种高尚的品德同道一样真朴。

这是一种修道的方法,以退为进,不管什么时候,始终把自己置于低下的地位,实际上是有利的地位,才能了解现实,客观的看问题,看的更长远,为日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