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别光塞满我的嘴,我们聊聊天吧

妈,别光塞满我的嘴,我们聊聊天吧

.

1.

回家过年,返程时爸妈用各种东西塞满了你的行李箱和后备箱。

鸡蛋、腊肉、甚至白菜... ...

看到网友po上网的照片,果然是:不同的老妈,相同的后备箱。

妈,别光塞满我的嘴,我们聊聊天吧

对家长来说,是爱,也是担心。

他们把爱寄托在食物上,希望孩子能吃好、过好。

.

在父母的年代,物资匮乏,我不吃,留给你。“吃”是上一辈人的至高爱意表达。

因为每一口,都是从自己嘴里省出来的。

.

可是,有些年轻人,并不喜欢。

多少吃的,大老远带回来,结局是扔掉?

.

有个朋友怀孕的时候,父母听说吃鹅蛋好,去胎毒。

她想拒绝,没好意思。

过年时,父母带着乡下收的一大堆鹅蛋,给她吃。

一个鹅蛋顶两三个鸡蛋大,从她怀孕到孩子满月都没吃完。

最后一家人变着法地吃:番茄炒鹅蛋、鹅蛋蒸松茸……后来,听到鹅蛋就头大。

中国家长总容易对孩子“给给给”,却没有注意看孩子“要不要”。

而中国孩子,总不好开口对父母开口说“不”,怕这是不孝顺,怕伤他们的心。

一边感恩父母的爱,一边觉得太过束缚。

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常常缺少沟通,爸妈有想法,孩子有想法,却不知道彼此的想法。

.

也有些朋友,比较强硬,不就是不。

Cherry喜欢吃樱桃,可她妈觉得苹果有营养。

每次来见她,都带一箱家乡的苹果。

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烂掉,她说了N次不要不要,爸妈还是带。

最后一次,她说:妈,你不要再买了,再买我就扔掉。

妈还是买了,她当着妈妈的面,把苹果扔进了垃圾箱。

妈妈当时就冷了脸伤了心。

妈妈肯定不理解:对你这么好,你还想怎样?!

.

比起满足的胃,年轻人更在意满足的心。

.

最好是:说的话,对方能听懂;你知晓并接受我的不同,不强求一致。

不全靠付出来打动,而是靠投契来吸引。

年轻人想要的,是理解,你知道我是怎么样的人,有边界、有尊重地相处。

过年时,别那么狠地逼婚;

也别塞那么多在城市里买得到的吃食。

现在老家的菜市场都知道抽真空、冷冻、发顺丰。

吃的,可以买;但理解,买不到。

.

2.

有多少人带着满满的吃食回来,然后长吁一口气: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

在老家好吃好喝、狂吃猛睡,还不够爽?

大概是因为没话聊、不被理解。

都说“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

没错,可孩子也分婴儿、少年、成年;但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婴儿。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

有一种傻叫你妈觉得你傻... ...

老妈眼里的你,是她以为的你,而不是真正的你。

被塞满的后备箱,和年关的催婚,都是一样——爱的担心。

可是将年轻人视为婴儿的这种“爱的担心”,年轻人一两天可以享受,三四天就想逃跑。

为什么通常在家呆7天就是极限?

因为一个在成长,一个却看不见。

婴儿吃饱穿暖就心满意足;但成年人除了吃吃喝喝,没什么可聊,会呆不下去。

明明是那么浓厚深重的爱,却受到了阻滞,流动不起来。

妈,别光塞满我的嘴,我们聊聊天吧

.

3.

每次过年,除了晒年夜饭、后备箱、被催婚,还有什么和父母交流的吗?

有朋友说“何必呢”?和父母相处的王道:当面是是是好好好,转头该干嘛干嘛。

以前我也这样认为,但是后来发现这不是一个长期相处的好方法。

其实跟父母的沟通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

妈,别光塞满我的嘴,我们聊聊天吧

过年回家一次,一时的糊弄更容易。

爸妈开心,自己还不麻烦。

但是总有一天,爸妈会变老的,需要你照顾;

你有了孩子,需要找爸妈帮忙;

长久生活在一起,糊弄不了多久的。

父母子女之间,不应该做假人,而是让对方看到、了解真实的你。

这一步,应该由年轻人先迈出。

.

大学离家读书、工作、结婚、生子……

我们在陌生的城市度过了青春;而父母还在自己的城市,过着另一种节奏的生活。

他们对孩子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高中;对你所在城市的了解,可能也是0。

平日里,电话里多告诉下父母自己的状态;

过年时,多说说自己在城市里的生活、工作、朋友,让她们多了解自己的生活。

了解,是理解的基础。

.

我一个出国留学的朋友,生存能力极强,在国外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和修马桶修各种电器的本领,可是她妈,还以为她是生活白痴,每次回老家,塞一后备箱好吃的,让她带回来。

她说过N次“妈,我行”。

妈妈都选择性听不见。

直到有一次,她外婆生病,她妈妈急得六神无主,她安排转院、找救护车从老家送到北京、给外婆护理……

最后,她妈说:哎呀,这次真的觉得你长大了。

在子女长大之后,父母和子女,其实是应该学习,以两个成年人的姿态相处。

只是这个过程,一定会漫长。

.

父母用一二十年,抚养我们长大;

在之后的时间里,我们自己在城市里野蛮生长,他们却没看见,孩子已经变得能穿高跟鞋也能穿跑鞋,喝茶也喝酒,温柔也强悍。

而他们的记忆,还停留在很早很早以前,自己的宝贝呀,还是一个baby。

我们要做的,就是一点点告诉她们:你们在孩子,在什么样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这,可能也需要10年。

.

10年前,我就跟我妈说:饿了我会吃,冷了我会穿。

以前她劝我更进一碗饭的时候,我会为了孝顺而吃掉,然后撑得要命;

现在,我会在控制饮食前,给她念叨:什么是基础代谢,我的食谱里碳水、脂肪的比例,好处是什么……

10年过去,终于起了效果,在我减肥控制饮食的时候,我妈不再劝君更进一碗饭,而是帮我煮红豆粥了。

凡事多沟通,让她了解,当然会比糊弄、和稀泥要累。

但和稀泥不会让父母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你在追求什么。

代沟不会消失,但可以拉近。

妈,别光塞满我的嘴,我们聊聊天吧

.

4.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很美、很悲凉。

但是有没有别的方式?

可否牵手同行,或者一前一后,各自前行?

.

过年的时候,身边的朋友大多选择回家陪父母过年。

有一个朋友却独自一人留在了北京。

妈妈告诉她:今年不用特意回来了,元旦刚见过,你忙你的吧,你回来我们也要忙着招待,这个春节各自过吧,我和你爸也打算清静下。

他在北京看书、整理屋子、健身、点外卖,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春节。

他和父母约好,五一一起去海边度假。

当父母不再事事迁就你、也会掌握自己节奏的时候,证明他们是在以成年人的姿态和你交流了。

妈,别光塞满我的嘴,我们聊聊天吧

今年过年,我早早在餐厅定好了年夜饭。

妈妈以前总说年夜饭必须在家吃,但我说服她别太辛苦,一家人最重要的是聊天,而不是在哪里吃。把时间都花在买菜、备菜、炒菜、洗碗上,还哪有那么多时间聊天呢?

说了快10年,她今年终于同意了。

.

还有朋友,在春节时带着父母一起去国外度假了。

前几年,他父母是坚决反对国外过年的,但带出去几次后,现在他父母已经开始每年期待新行程了。

.

父母子女,角色会慢慢互换的。

他年轻时,你小,他照顾你;

你长大了,他老。你照顾他。

当父母老了,观念旧了,表达爱的方式单一了,和他们没话讲了;

子女要主动一些,改变一些,让关系更进步一些。

毕竟,和父母的这一路同行:

几岁时,我们依赖;

十几岁时,我们叛逆;

二十几岁时,我们远离;

三十四十岁时,是我们和父母的黄金时间。

他们曾目送我们的背影转弯,而慢慢地,我们要伸出手,牵着父母一起往前走;

或是放慢脚步,等等他们,一前一后,有着守望的距离。

妈,别光塞满我的嘴,我们聊聊天吧


妈,别光塞满我的嘴,我们聊聊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