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赫尔敦的才华——读《历史绪论》札记

伊本·赫尔敦(1332~1406)出生在突尼斯的一个官宦家庭,全名叫阿布·宰德·阿卜杜·拉赫曼·本·穆罕默德·本·赫尔软,他是中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少年来,伊本·赫尔敦一直是东方学者的研究对象,现代西方学者把伊本·赫尔敦誉为“介于亚里斯多德和马基雅弗利之间的杰出的社会学家”。

伊本.赫尔敦自幼才华出众,聪明过人。为了求学,从少年时代起就周游各地,北非的一些素丹国和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安达鲁西亚,都留有他的足迹。他著的《历史绪论》(以下简称《绪论》)一书,堪称为14~15世纪阿拉伯历史书的范本。我认为,伊本·赫尔敦和以往历史学家的明显区别是他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他着重研究历史事件的本质和事实真相,试图为辨别历史事件的真伪提供一个可靠的标准。读过《绪论》的人都有这种感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应当研究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对这个世界相互关系的了解,远远超过我们对神的世界和精神世界各种关系的了解。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可以根据我们的观察和感觉,来认识许多具体事物,而这些事物都是可以证实的,可以分析它们因果关系的。”

伊本·赫尔敦曾经说过:“历史是哲学的一部分。”他还说:“历史不仅是叙述所发生的事情,而且还要加以分析和解释,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些论述,我们在他以前的史书里很难看到。因此,我认为他的史学观点为当时研究历史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伊本·赫尔敦曾批评过以前的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不加分析和考证,将古代的神话和传闻,当作史料写入史册。例如马斯欧迪引述道:“穆萨率领以色列民众逃出埃及时,有战士60万人”。对此,伊本·赫尔敦说:“这个数字太令人吃惊了,当时根本没有这样庞大的军队。”这说明,他对前人的史料是批判地继承,从不盲从。

伊本·赫尔敦说:“一切历史事件,都有其因果联系。”他著的《绪论》,每个问题都有标题,章节之间相互连贯,一环扣一环,自成体系。他从世界形成、人类起源谈起,写了山川河流、自然气候、热带、寒带和温带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他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包含着那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含着那个社会的物质和文化关系。”这些都反映出了他的唯物主义观点。

从《绪论》看,伊本·赫尔敦试图从宏观角度写一部世界史。他从地理写起,从人类的游牧生活到农耕及定居生活,从原始部落到建立国家政权机构,从人类社会分工不同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每个行业都有学问和职业道德等,内容包罗万象。所以他把自己的书名定为《阿拉伯人、外国人和柏柏尔人从古到今的历史大纲》。

伊本·赫尔敦所以有此宏愿,除了他本身的天资外,主要和他周游列国,博览群书有关。他的祖先原来是也门的哈杰尔部族人,后来随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军团出征,迁到北非,他的同族人在非洲几个素丹国里有不少身居要职。他本人,从20岁就开始在突尼斯素丹的宫廷里任职,23岁时,任摩洛哥素丹官廷秘书,后来遭人嫉妒而失宠,他便去安达鲁西亚,当时的素丹任命他出使外国。此外,伊本·赫尔敦还在贝贾亚、特累姆森、比斯克拉、菲斯等地,为大大小小的君主效力。他当过驻外使节,也任过宰相,出入过各种各样的官廷。当时的阿拉伯王宫里,都有或大或小的图书馆,使他有机会博览群书,特别是一些珍本,他都有幸饱览,这为他以后的著书立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一生著述丰厚,但都遗失了,保存下来的仅是历史书。

1382年,伊本·赫尔敦来到埃及,受到马穆鲁克朝的新国王赛菲丁·柏尔古科的赏识.任命他为埃及马立克学派的大法官,并兼任爱资哈尔大学教授。1401年,蒙古大军席卷中亚地区时,伊本·赫尔敦曾跟随国王出征,他任埃及国王的使臣,前去和蒙古军谈判,被蒙古人扣留,直到双方议和罢兵,才把他释放出来。

从《绪论》一书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伊本·赫尔敦伟大的创新学说一一社会学。这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试图系统地探讨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朽著作。英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汤因比对伊本·赫尔敦的社会学观点作过高度评价,他说:“毫无疑伺,这是一项最伟大的工作,这种工作在伊本·赫尔敦之前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无人创造过。”

伊本·赫尔敦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因为他能从社会上各种人所处的地位来研究人们在社会上的作用。他称自己的“这门学科……有它自己的目标,那就是人类社会。有它自己的课题,即在自然世界中循环往复的社会变化”。他的辩证思想,在《绪论》里比比皆是。例如他说:“统治者(或掌握政权的人)不能经商。因为众所周知,经商的目的为了赚钱,统治者做生意,社会就要变坏了,或者会有许多坏事出现。”因为经商是为了获利。

伊本·赫尔敦的辩证思想还表现在教育学方面,他在《绪论》的第六章里详细地论述了知识、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历史上举例,指出穆斯林社会,只要重视知识、文化和教育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则走向衰落。他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发展的。”

伊本·赫尔敦不惜笔墨,阐述正确的教育方法,他从人类认识世上事物的规律来谈此事,认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方法应当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要先传授给青少年“概括性和规律性的知识”,“方法要形象化,语言要生动活泼,特别是数学,多给儿童做形象化的练习题”等,让学生通过直观或模仿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伊本·赫尔敦还批评当时伊斯兰国家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他说:“学习材料太深奥,儿童不解其义,苦燥无味就不能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得不到语言上和文学上的裨益。”他还谆谆告诫父母、教师和教育家,对儿童既不能娇生惯养,也不能冷酷无情。伊本·赫尔敦认为:“打孩子不能超过三下”(原文是三鞭子),主要应向孩子说明错误。他认为:“长期受压抑的儿童,会滋生说谎、懒惰、孤独和骗人的不良习惯。”社会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土壤、空气和阳光。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至今仍然值得称道。

总之,在伊本·赫尔敦的《绪论》里,充满了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受到历代东西方学者的重视。早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强盛时代,《绪论》就开始用土耳其文出版了。18世纪末,《绪论》被译为法文和英文出版。到20世纪60年代,《绪论》被译为日文出版。伊本·赫尔敦的功绩是伟大的,他的才华被世人称颂。一位法国史学家评价伊本·赫尔敦时说:“由于他(伊本·赫尔敦),历史将不再是事件和年代的汇编,而将成为透过事件力求得出规律性的人文科学。可以说14世纪的马格里布人伊本·赫尔敦是近代史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原载《阿拉伯世界》

伊本·赫尔敦的才华——读《历史绪论》札记
伊本·赫尔敦的才华——读《历史绪论》札记
伊本·赫尔敦的才华——读《历史绪论》札记伊本·赫尔敦的才华——读《历史绪论》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