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我不是藥神》成功的文牧野,讓我不免有些隱憂

凭《我不是药神》成功的文牧野,让我不免有些隐忧

當下,《我不是藥神》已成全民熱議的現象級電影,不管是樓下搓麻將的老太太還是健身房練肌肉的小哥哥,都在關注著它,貓眼對其最終票房預測更是一度衝40億。但如果你問普通人,這片子的導演是誰?大部分人會說,徐崢吧,或者甯浩吧,只有業內人士知道,《藥神》的導演其實是文牧野,而徐崢和甯浩只是監製。只不過,後兩者的鋒芒太強,電影風格上已經呈現出三家雜糅的局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蓋過了真正的導演文牧野。

凭《我不是药神》成功的文牧野,让我不免有些隐忧

文牧野,如果不是因為《我不是藥神》,恐怕幾乎沒人知道這個名字。小時候,身為學渣的他一直都是班裡的倒數,大學只考上一個三本,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但他就想拍電影,人一旦有了為之努力的目標就不得了,為了實現電影夢,他去考了北京電影學院的研究生,可因為學習太差,這一考就是三年,最後終於成功拜到田壯壯導演門下。

人有所短必有所長,雖然考試不靈光,但文牧野拍電影確實有一套,縱觀文牧野學生時代早期的短片,無不透露著現實主義和人文關懷,影片帶給你的是一種純粹的感動,那種源於生活的真實感,讓你的心靈為之一振,甚至比《藥神》更為觸動人心。

凭《我不是药神》成功的文牧野,让我不免有些隐忧

2010年的《石頭》是文牧野大學時期的作品,這部短片講述了住在棚戶區的男孩和小狗石頭之間的故事。雖然視聽語言略顯稚嫩,但導演的敘事能力和思想性表達卻讓人欣喜。故事構建在男孩與小狗的衝突之中,男孩剛搬了新家,找到工作,而石頭卻患上了尿道炎一直不好,需要人照顧,於是,男孩每天奔波於工作與狗之間,在情感與生活壓力之中徘徊,最後,不得不迫於生活壓力而放棄石頭。

然而,影片要表達的不僅於此,當男孩打算將石頭拋棄在棚戶區之時,石頭突然奔跑了起來,最後跑到過去經常撒尿的小楊樹下,痛快淋漓地撒了一潑。這一畫面讓觀眾跟片中的男孩一樣,愣在那裡,腦中卻是無盡思考。當人漸漸沉淪於浮華世界,我們只能祈禱有一份天真與自然,引領迷失的靈魂,而石頭無疑就是靈魂的擺渡者。

凭《我不是药神》成功的文牧野,让我不免有些隐忧

接著,文牧野又趁暑假回老家長春的功夫拍了另一部短片《金蘭桂芹》,這部短片投資才1000元,但卻極為真實動人。影片的故事很簡單,就是講兩個老太太結伴去交電視費的故事,宋金蘭和於桂芹性格迥異,一個急躁倔強,一個慢條斯理,差異化的性格再加上獨有的地域特色,營造出強烈的喜劇感,文牧野對兩位老人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動的把握極為細膩,通過一些看似隨意的對話和動作細節傳達出生活的真實,喜劇外殼下其實包裹著空巢老人渴望陪伴的孤獨感,短片結尾金蘭拉住桂芹,讓桂芹留下來陪自己嘮會兒嗑的畫面,讓人瞬間淚目,心裡盡是抑制不住的酸楚。而這些特質也都在《藥神》中有所體現,喜劇+悲劇的架構,對人物和細節的刻畫,等等。

凭《我不是药神》成功的文牧野,让我不免有些隐忧

文牧野的這兩部短片都特別質樸,特別純粹,他沒有強迫觀眾去接受什麼東西,而是在追尋除自身經驗之外的經歷和體悟,然後把生活、生命展現在觀眾面前,由觀眾自己去感受、思考。

之後,文牧野進階成了北電的研究生,並拍攝出自己的另一部作品《Battle》。《Battle》講述的是一個穆斯林青年來到北京,迷戀上了流行文化,還在背上紋身,然而父親的到來卻改變了這一切,最後,青年為父親安心,洗去紋身的故事。

這部短片與前兩部比起來技藝精進不少,拍攝手法和內容表達的技巧性也越來越嫻熟,短短11分鐘卻包含了宗教信仰與主流文化、獨立人格與父權壓制、民族身份與公權體制之間的多種衝突,片子本身是講一個歸宿問題,試圖融入主流文化卻被主流文化打擊,但同時又與自己的過去漸行漸遠、無法迴歸。這次的文牧野拍得大膽、放肆,不似前兩部的溫潤,《Battle》加入了許多猛烈元素,足見文牧野的野心。徐崢就是看完《Battle》後對他說“你可以更主流”

凭《我不是药神》成功的文牧野,让我不免有些隐忧

而甯浩則是看了他的《安魂曲》,決定把《藥神》交給他拍。《安魂曲》跟《藥神》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講看不起病,《安魂曲》描寫了中國民間的“陰婚”現象,孟小軍為了籌錢救女,把死去的妻子賣給別人結成“陰婚”,其中盡是無奈。該片雖然獲獎無數,也是文牧野最出名的短片,但看完總覺得某些痕跡太重,感動不起來。

凭《我不是药神》成功的文牧野,让我不免有些隐忧

《我不是藥神》亦有同感,不可否認,《藥神》是部很成功的商業片,它的人物刻畫、劇情設計、視聽語言的表現手法都很工整流暢,以至於你說不出來它哪不好,其引發的社會意義更使它獲得了豆瓣9.0的高分,但是,從電影中總能感受出那一絲絲刻意,電影的設計感太強,文牧野身上雖然還保留著對社會現實、邊緣群體的關注,但卻已經喪失了拍《石頭》和《金蘭桂芹》時的真誠,由跟觀眾的對話變為掌控觀眾的情緒,由讓觀眾自發思考變成我要你接受我設計好的內容,是哭是笑是喜是悲,所有節點盡在導演掌握之中,觀眾的感動也僅僅感動在對弱勢群體的同情,而非源自心靈的一顫,這種手法其實並不高級。

凭《我不是药神》成功的文牧野,让我不免有些隐忧

但這種變化又是無奈的,社會大環境決定商業片才能傳播更遠、聲量更大。文牧野很有野心,從《Battle》就可以看出來,所以,當初是文牧野執意要把《我不是藥神》從一個文藝片做成商業片。這就有兩面性,如果是文藝片,電影的藝術價值一定會更高,拋開雜念,以文牧野平靜真實的敘事力量,一定會帶給人更多的思考,但文藝片的受眾有限,拍的好不一定知道的人多,社會影響力一定達不到現在這麼大。如今拍成商業片,電影的社會意義得以傳達給更多人知道,但作為新人導演,文牧野對藝術與商業的平衡顯然還欠缺幾分功力,平衡之下的藝術價值也註定了電影不能永久留名。當然,這也無可厚非,個人選擇罷了。

文牧野不是那種清高的人,他很務實,他曾說過:“如果你給我兩千萬,我一定肯為你拍片,這不是妥協,只是因為信仰和責任必須並存,作為青年導演,我不能憋死,我需要找到出路。”

第五代第六代導演以藝術片起家,第七代導演要拍最酷的商業片,而如今像文牧野、韓延這批新生代導演,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有對人性和現實的關懷,但他們生於主流文化時代,從小接受商業片浸染,所以,他們力求在藝術與商業之間尋找平衡,可這條路並不易走,有的人走著走著就落入了商業片的俗套,張藝謀不是還拍過《長城》嗎?而有的人沒準就真能開闢出一條新路,希望文牧野能成為後者。

凭《我不是药神》成功的文牧野,让我不免有些隐忧

拍好商業片不難,難的是保有體內最原始最本質的情感,堅守住自己的道,觀眾的觀影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它需要更多有人文關懷的創作者去不斷培養,用真心與觀眾交流,中國電影的未來何去何從,正是靠一代又一代青年導演不斷引領,這條路上,他們任重而道遠……

文|一巷

--END--

【第一製片人服務影視創業者】

2013年6月創立,微信內創建最早、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影視商業圈平臺

關注中國最具創造力的製片人

匯聚能夠引領中國電影未來成長的商業力量

中國影視人學習、創作、 交流、宣傳、交易的必要工具

傳遞影視人和商人們最新動向和信息

組織國內外各種培訓、沙龍、論壇等行業分享

幫助影視人獲得更多信息、資源並達成各種合作

公司、項目合作 ◇ diyizhipianren

項目、影視宣傳合作 ◇ dyzpr816

我們在一起, 看看將來影視業是個什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