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防雷電、防汛和預防山體滑坡、泥石流自救自保安全知識

夏天天氣炎熱,暴風雨時常出現,防雷電、防溺水等安全工作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為有效預防雷電、溺水等事故的發生,我市已認真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預防雷電、溺水、防汛、預防山體滑坡、預防泥石流等自救自保知識教育活動。在此也希望您增強對安全事故的防範意識,配合安全教育活動,一同認真學習安全知識,掌握安全技能,防患於未然。

下面針對本季節特點為大家科普一些防溺水、防雷電,防汛等相關方面的知識,僅供參考:

一、 學生防溺水基本知識

1、如何預防溺水

關於預防溺水我們要嚴格遵守"六不":不準私自下水游泳;不準擅自與他人結伴遊泳;不準在無家長或老師帶隊的情況下游泳;不準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準到無安全設施、無救護人員的水域游泳;不準不會水性的學生擅自下水施救。

2、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①不會游泳;②游泳時間過長,疲勞過度;③在水中突發病尤其是心臟病;④盲目遊入深水漩渦。

防溺水、防雷電、防汛和預防山體滑坡、泥石流自救自保安全知識

3、如何保證游泳的健康和安全,避免溺水事件的發生?

對水情不熟而貿然下水,極易造成生命危險。萬一不幸遇上了溺水事件,溺水者切莫慌張,應保持鎮靜,首先應打110報警,然後積極自救:

(1)對於手腳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則可將手握拳,然後用力張開,迅速反覆多做幾次,直到抽筋消除為止。

(2)若是小腿或腳趾抽筋,先吸一口氣仰浮水上,用抽筋肢體對側的手握住抽筋肢體的腳趾,並用力向身體方向拉,同時用同側的手掌壓在抽筋肢體的膝蓋上,幫助抽筋腿伸直。

(3)要是大腿抽筋的話,可同樣採用拉長抽筋肌肉的辦法解決。

(4)對於溺水者,除了積極自救外,還要積極進行陸上搶救。

(5)若溺者口鼻中有淤泥、雜草和嘔吐物,首先應清除,保持上呼吸道的通暢。

(6)溺者若已喝了大量的水,救護者可一腿跪著,另一腿屈膝,將溺者腹部放在屈膝的大腿上,一手扶著溺者的頭,將他的嘴向下,另一手壓在背部,使水排出。

(7)若是溺者已昏迷,呼吸很弱或停止呼吸,做完上述處理外,要進行人工呼吸。可使溺者仰臥,救護者在身旁用一手捏住溺者的鼻子,另一手託著他的下顎,吸一口氣,然後用嘴對著溺者的嘴將氣吹入。吹完一口氣後,離開溺者的嘴,同時鬆開捏鼻子的手,並用手壓一下溺者的胸部,幫助他呼氣。如此有規律地反覆進行,每分鐘約做15–20次,開始時可稍慢,以後可適當加快 。

二、夏季是多雨季節,容易導致洪水暴發,那麼在洪水爆發時應該如何自救呢?

1.受到洪水威脅,如果時間充裕,應按照預定路線,有組織地向山坡、高地等處轉移;在措手不及,已經受到洪水包圍的情況下,要儘可能利用船隻、木排、門板、木床等,做水上轉移。

2.洪水來得太快,已經來不及轉移時,要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屋、大樹、高牆,做暫時避險,等待援救。不要單身游水轉移。

3.如果連降大雨,山區容易暴發山洪。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沖走,還要注意防止山體滑坡、滾石、泥石流的傷害。

4.發現高壓線鐵塔傾倒、電線低垂或斷折;要遠離避險,不可觸摸或接近,防止觸電。

5.洪水過後,要服用預防流行病的藥物,做好衛生防疫工作,避免發生傳染病。

防溺水、防雷電、防汛和預防山體滑坡、泥石流自救自保安全知識

三、戶外避雷的方法

1.雷雨天氣時不要停留在高樓平臺上,在戶外空曠處不宜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

2.遠離建築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

3.不宜在大樹下躲避雷雨,如萬不得已,則須與樹幹保持3米距離,下蹲並雙腿靠攏。

4.如果在雷電交加時,頭、頸、手處有螞蟻爬走感,頭髮豎起,說明將發生雷擊,應趕緊趴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並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髮卡、項鍊等。

5.如果在戶外遭遇雷雨,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時,應馬上找些乾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上,並將雙腳合攏坐在上面,切勿將腳放在絕緣物以外的地面上,因為水能導電。

6.在戶外躲避雷雨時,應注意不要用手撐地,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儘量低下頭,因為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擊。

7.當在戶外看見閃電幾秒鐘內就聽見雷聲時,說明正處於近雷暴的危險環境,此時應停止行走,兩腳併攏並立即下蹲,不要與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 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在曠野中打傘,或高舉羽毛球拍、鋤頭等;不宜進行戶外球類運動,雷暴天氣進行足球等運動是非常危險的;不宜在水面和水邊停留;不宜在河邊洗衣服、釣魚、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快速開摩托、快騎自行車和在雨中狂奔,因為身體的跨步越大,電壓就越大,也越容易傷人。

10.如果在戶外看到高壓線遭雷擊斷裂,此時應提高警惕,因為高壓線斷點附近存在跨步電壓,身處附近的人此時千萬不要跑動,而應雙腳併攏,跳離現場。

防溺水、防雷電、防汛和預防山體滑坡、泥石流自救自保安全知識

四、泥石流發生時如何脫險救護

1、什麼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種突然爆發的飽含大量泥沙和石塊的特殊山洪。通常在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庫塘潰壩等水源激發,形成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俗稱"走蛟"、"出龍"、"蛟龍"等。

2、泥石流的形成條件。泥石流的形成一般必須具備3個條件:

(1)大量降雨。(2)大量碎屑物質。(3)山間或山前溝谷地形。

3、泥石流的發生規律 。泥石流的發生具有時間規律:一般發生在多雨的夏秋季節(6-9月),泥石流發生的週期與暴雨、洪水的活動週期大體相一致。

4、泥石流造成的次生災害 : 泥石流可造成水災、堰塞湖、山崩、地震、滑坡等次生災害。

5、泥石流到來前有何徵兆?

(1)連續長時間降雨後,可能會發生泥石流(2)暴雨過後山谷中若出現雷鳴般的聲響,預示將會有泥石流發生。

防溺水、防雷電、防汛和預防山體滑坡、泥石流自救自保安全知識

6.遇泥石流自救互救要領:

發現河谷裡已有泥石流形成,應及時通知大家轉移。

在逃離過程中遇到泥石流,要往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山坡上跑,而不能順著泥石流的方向往下游跑,且不要停留在凹坡處。

在溝谷內逗留或活動時,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離山谷越遠越好,不要在低窪的谷底或陡峭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野外宿營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不能在由滾石和有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紮營,也不要在山谷和河溝底部紮營。

暴雨停後,不要急於返回溝內的住地,應等待一段時間。

五、滑坡發生前常有哪些異常(前兆)現象?

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特點的滑坡,在滑動之前,均會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異常現象,顯示出滑動的預兆(前兆)。歸納起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大滑動之前,在滑坡前緣坡腳處,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現象,或者出現泉水(水井)突然乾枯、井(鑽孔)水位突變等類似的異常現象。

2、在滑坡體中、前部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它反映了滑坡體向前推擠並受到阻礙,已進入臨滑狀態。大滑動之前,在滑坡體前緣坡腳處,土體出現上隆(凸起)現象。這是滑坡向前推擠的明顯跡象。

3、大滑動之前,有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這種跡象反映了深部變形與破裂。動物對此十分敏感,有異常反映。

4、臨滑之前,滑坡體四周巖體(上體)會出現小型坍塌和鬆弛現象。

5、如果在滑坡體上有長期位移觀測資料,那麼大動之前,無論是水平位移量還是垂直位移量,均會出現加速變化的趨勢。這是明顯的臨滑跡象。

6、滑坡後緣的裂縫急劇擴展,並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冷風)。

7、動物驚恐異常,植物變態。如豬、狗、牛驚恐不寧,不入睡。老鼠亂竄不進洞。樹木枯萎或歪斜等。

防溺水、防雷電、防汛和預防山體滑坡、泥石流自救自保安全知識

六、當你遇到滑坡災害正在發生時,應該怎麼辦?當遇到滑坡正在發生時,首先應鎮靜,不可驚慌失措。

為了自救或救助他人,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1、冷靜。當處在滑處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慌、亂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極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

2、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為安全的地段撤離。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逃離危險區段。跑離時,以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均是很危險的。當遇到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離原居住處越近越好,交通、水、電越方便越好。同時要聽從統一安排,不要自擇路線。當你無法繼續逃離時,應迅速抱住身邊的樹木等固定物體。可躲避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溝裡。應注意保護好頭部,可利用身邊的衣物裹住頭部。

3、對於尚未滑動的滑坡危險區,一旦發現可疑的滑坡活動時,應立即報告鄰近的村、鄉、縣等有關政府或單位,以便組織有關政府、單位、部隊、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搶險救災活動。

4、滑坡時,極易造成人員受傷,當受傷時應呼救"120"。呼救時應說明災害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件的性質,傷情、傷亡人數,急需哪方面的救援以及呼救人的姓名、單位、所用呼救電話號碼。遭遇山體滑坡時,首先要沉著冷靜,不要慌亂。然後採取必要措施迅速撤離到安全地點。避災場地應選擇在 易滑坡兩側邊界外圍。

5、滑坡停止後,不應立刻回家檢查情況。因為滑坡會連續發生,貿然回家,從而遭到第二次滑坡的侵害。只有當滑坡已經過去,並且自家的房屋遠離滑坡,確認完好安全後,方可進入。

危險離我們到底有多遠?當我們忽視它時,它離得很近;當我們重視它時,它離得很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